转紫微:来自文化围城中的噪音(正版)


论坛文摘主页

送交者: 蛮人 于 December 05, 1999 20:41:35:


自青青草:


来自文化围城中的噪音

紫微星

  这草地的节奏似乎是慢了半拍,金王大战早就鸣金,草地上却刚刚开锣。也好,
在草地上护金的少,咱就来充当一回金轮功的信徒。

  这SIEG一脚踩掉金庸,另一脚踏倒王朔,如果他捧出一些ABCD作为新神灵,我
也只好干瞪眼,却提出一个王小波来,呵呵,这可就好办了,我以前在草地上曾经
批过这个小菠菜,在我看来不过是王朔第二,要想高过王朔却是也难。我曾经向CG
推荐过金庸的作品,结果却使CG和金庸结了仇,站到对立面去了,这可真是教训。
有句话说叫:什么人玩什么鸟。我是很难欣赏SIEG的双柱诗的,曾经起意写一个大
贴,做点什么三柱、五柱、波浪、斜纹、心形等诸格式诗来丰富SIEG的探讨,终究
觉得太过无聊就作罢了,就这方面的机巧来看,是很难斗过苏蕙的璇玑图的,然则
璇玑图最终只是以文字小技得人传诵,文学价值却不能得到肯定。SIEG现在的文字
我已经开始学习鲁迅的“硬译”了,且不说夹杂的外文,就是中文部分,明明个个
都是中国字,我却必须在脑中作大量的翻译,较之般若波罗密好不了多少。荼毒读
者到这种地步,大概只有如元辰这样的高文学修养的人才能心领神会,一叹再叹。
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数”其实是只限于智识阶层的,从绝对意义上讲,只是少数,
SIEG也是在努力探索智识阶层的极限的,所以才会对这小菠菜玩弄的智慧权术青眼
有加。就我所触及的人群,小菠菜的赏识者大多是中青年的智识分子,自绝于社会
真正的大多数。

  其实老金、王朔和小波的作品我最初都是当通俗小说来读的,所谓通俗读物对
于我来说,特点就是:易读、刺激。这三者的作品文字上都不很晦涩,读起来很明
快。至于刺激的项目,王朔的《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我是夹杂在色情禁书的
地摊书上读的,王朔那时候还没有把自己归到四大雅里,而且好象和雅有深仇大狠,
故事也挺新鲜的。小波的小说我第一眼只看出了带有虐恋(李银河书)情结的色情,
那份刺激直逼纯色情文学,比他自恋得厉害的杂文要好玩多了。金庸的武侠就不用
提了,凶杀情挑,更加刺激。

  不过通俗小说也可以升级成为严肃作品,换句话就是:通俗小说可以有严肃的
主题和内涵。在王朔调侃的文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想说点什么的,而且因为合
了时代的节拍,社会上很流行了一段玩的就是心跳。从反虚伪的“高尚”的角度看,
小波是继续了王朔的道路,用更繁复的语言和技巧,思想上却前进很小。这也怨不
得他,反“高尚”只能纠正高尚的偏差,并不能真正将高尚打倒,在人人都惟恐不
俗的时候,高尚再次在人们心中复活,王朔的衰落、小波的局促是不可避免的哀歌。
金庸小说可以被学术界认同,实际是人们对通俗小说的严肃性的认同,正统文学再
次低头,如同当年向红楼梦低头一样。至于金庸小说能不能和红楼梦比,那是另一
个论题了,至少现在金庸的排位还没有在曹雪芹之上。

  CG的观点:不看作品照样可以评论。王朔是以实际行动来验证了,仅看过七本
装(?!)的《天龙八部》的第一本,以及港台改编的连续剧,就开始骂街般的评
论了。这样的文艺评论真是太好作了,按这个观点,王朔批金庸的那篇可以将金庸
换成任何其他作家来骂,所以网上就有人替他仿他的体例批了一顿鲁迅。我认为一
个合格的文学批评,要求评论人比别人更细致地研读要批评的作品,而且能够以较
平和的心态来批评。从这个标准看,各位都没有资格来做金庸小说的批评:AGI 的
金庸等于文化李洪志,帝释天对金庸“20世纪文学大师”称号的耿耿于怀,都使他
们的评论带有很厚的有色眼镜,评论也就多是泛泛地怒斥,毫无着力之处。

  要对金庸小说现象做评论,必须首先明白金庸小说到底是怎样的书,金庸到底
写了什么,金庸要写什么,金庸如何表达了他的观点。在这点上,很多金迷倒反而
比较清醒,常有文章指出金庸的不足、局限和小说不严谨的地方,标准之高甚于红
楼梦。反观王朔及诸位的文章,只在情绪上做文章,很少能具体地指出其不足之处,
我想面对这样的批评,金庸只能泛泛地接受,然后原封送回,金迷们除了增加一些
“天龙八部光明左使向问天”的笑料外,绝不会“猛醒”。金庸说:小说不是道德
教科书。王朔却忘了他一贯的反高尚,指责金庸丑化中国人、没有提供一个高尚的
榜样,文学观点之落后,让人怀疑他是否是在酒后开车。AGI 对金庸“小说干预历
史”的志向本能地厌恶,不知是否还记得关于《汤姆叔叔的小屋》的评价。金庸关
心政治是一贯的,有这样的创作目的也并非大逆不道,当年曹公修红楼梦时也颇有
针对时弊之意,大陆更是把红楼梦当作阶级斗争读本来学习。明清讽刺小说很多,
不知AGI 是否也本能地厌恶它们。金庸既然无意将小说写成“道德教科书”,就更
没有责任将他的小说写成佛教经典的变文,AGI 和SIEG大谈佛教正统,且不论其中
曲直,攻击的目标本来就是自己虚拟的,和金庸无关。金庸因为研习佛法,多有所
感,在小说中混有佛家思想,这不能成为指责其不是佛家正信的缘由。《笑傲江湖》
颇多道家思想,不知道AGI 是否要引证一番道家的正典。同理,AGI 关于金庸“伪
文化、伪佛法、伪传统、伪新潮”,乃至伪西学的指责,除了证明其自身正统思想
严重外,并不能伤金庸毫发。金庸小说何必“文化”、何必“佛法”、何必“传统”、
何必“新潮”、何必西学,这里我想只缩略一下金庸对于小说创作的观点:小说不
是教科书。

  还有一些对金庸小说贬斥的理由,说出来都只能说明贬斥者的狭隘。王朔的“
四大俗”以及金庸的浙江籍香港人身份,无不透露出其自大的狂妄,对待这些狂徒,
金庸的态度已经谨慎得近于虚伪。很多大陆作家把香港、台湾看作是文化沙漠,历
史将证明给大家,哪里才是文化沙漠,以台湾的番薯岛、香港的弹丸地,文化之蓬
勃,是内地哪个地区所能比的!在外人来看,比较起来,北京才是文化沙漠呢。另
一种文学歧视是关于武侠小说的地位问题,把小说的体裁当作否定作家作品的根据,
这明显的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红楼梦也曾经是色情文学,充斥着淫词艳曲,如今
却变得神圣不可侵犯,把其中的瑕疵也当作宝贝供起来,一字一句地研读,胜过一
字千金。不知道这些人如何看待西方的骑士小说,如今金庸小说登堂入室,不守本
分了,于是AGI 就惊叫起来。

  金庸作为一个关心政治的报人,“探求一个灿烂的世纪”是再正常不过了,我
们普通网人也有探求的权力。因为写过“低俗”的武侠小说,连探求的权力也剥夺
了,这样的文化强权是不是我们应该努力反对的呢。偏见并不是世俗才有,文化精
英们的偏见更让人窒息。精英们看不惯琼瑶,很多年前在台湾就对其进行过围剿,
一致声讨这颗大毒瘤,一个个掩饰不住自己的惊恐和没落。我相信琼瑶的部分作品
也会成为我们文化宝库的一部分。在AGI 等为中国在文化上开放而呼吁的同时,也
请各位走出你们的围城,来到广大的平民中来,和他们一同悲伤、欢笑,赢得他们
对你们的欢呼。

  金庸武侠小说,在我的排名里位居老舍之后,嘿嘿,中国小说作家里有几个能
在老舍之前?


紫微星

11/25/1999 14:01于[青青草]
**转帖请注明原作者及出处**


--------------------------------------------------------------------------------


所有跟贴:

是篇好文章--兼读后感 - ditto (7434 bytes) 08:56:10 11/25/99 (4)
等砖 - 我还就是不服 (0 bytes) 23:08:09 11/25/99 (1)
hehe, I am waiting.:) - ditto (0 bytes) 23:38:21 11/25/99 (0)
地多同学读后感的读后感 - finger (230 bytes) 12:13:58 11/25/99 (0)
香港就是文化沙漠!你否认不了。。。 - 庞帝 (1430 bytes) 11:55:27 11/25/99 (0)


是篇好文章--兼读后感

--------------------------------------------------------------------------------


所有跟贴·加跟贴·论坛主页

--------------------------------------------------------------------------------

送交者: ditto 于 November 25, 1999 08:56:10:

回答: 转紫微:来自文化围城中的噪音 由 蛮人 于 November 25, 1999 05:12:35:

网上这么长的贴子,又和自己无关的,能够这样一口气读下来,实在忍不住是要叫好的。
网上檄文,能够心平气和,有理说理而不以所谓“鲁迅”作盾牌进行人身攻击的,这一篇可以算进范例。

两点感慨:
第一,“我认为一
个合格的文学批评,要求评论人比别人更细致地研读要批评的作品,而且能够以较
平和的心态来批评。”
应该说,“文化批评”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这“批评”两字,如果要说文解字一下,并非如咱们
的小学老师“批评”后进同学那么简单。而是站在一定立场上,又力图客观的一种审视和评论。
“批评”包括褒贬在内。
普通的评论,宛如“读后感”,除非作者本人钉装成册,文学史是与之无缘的。但作为“做学问”的
“文化批评”则是研读作品的一种辅助工具。帮着后世了解不同的时代背景,包括政治,文化,社会
的各种因素。
“文化批评”也容易走极端:其一,文化门客日益增多。顶着“评论家”帽子而不过是溜须拍马的人
混迹其中,乐不思蜀。追根寻底,无非是为了借着梯子上爬,抱着粗腿聊生罢了。
高捧金庸的一些所谓“高级知识分子”某某教授某某家算是其中一批。
其二,文化混子日益增多。靠一本“红楼梦”混一生一世功名利禄的不乏其人。这类人士比较喜欢做的
事情要不就是哗众取宠地发现了“红楼梦的座次”,要不就是追究司马迁著书时候的心理动态。全然跟
街头小报的线人,狗仔队们一样的嘴脸。
其三,文化跑街日益增多。“跑街”二字来自商场,其铜臭味隔了如此远还能隐隐闻到。这些先生小姐
大多年轻美貌,靠三寸不烂之舌存活。他们的根本头衔是SALES,他们要推销的商品自然就是他们手头
有的所谓“文化”。这些人还常常自称精英,自鸣前卫,出其不意,领导潮流。于是乎,大街小巷,“
七十年代”,“绝对隐私”,“可以说不”纷至沓来。在跑街们的辛勤劳作下,铅字变成了人民币,也
算是物之所归了。

至于王朔评金庸,纯属个人读后感而已。他可以骂,也可以夸,但如果一旦成了铅字就要被读者信奉成
“权威”评论,那不是作者的过错,而是我们自己的阅读心理还过于幼稚。是我们从小的“服从权威”
的教育心理在作祟。这种心理又可以分两种:一是绝对的信服。不论美丑,不经自己眼光审视,大脑思
考,凡是“权威”必然跟随。与之相反的就是红卫兵小将们当年的口号:凡是敌人歌颂的我们就要反对。
于是乎,只要看到“权威”名字,必拣砖砸之,一通肉搏,不知所云。这样的错误,我们在网上也是常
犯,为掐而掐,最后连主题也没有了。

第二,“很多大陆作家把香港、台湾看作是文化沙漠,历
史将证明给大家,哪里才是文化沙漠,以台湾的番薯岛、香港的弹丸地,文化之蓬
勃,是内地哪个地区所能比的!”
前些日子就看到谈香港是文化沙漠的贴子,没有言语。今天看到紫文,很是赞同。
长久以来,我们的“大国沙文”主义日益膨胀。动辄就是“十亿人一人一口唾沫都可以淹死你”!
不知道鼓吹唾沫战术的人是否也是老毛“光荣妈妈”的鼓吹者。当然,他们当中的一部分,如果不是当年
老马被革了命,他们又怎能有命?
现代社会,“人多力量大”不再是绝对真理。在顷刻之间就可以毁灭人类相当一部分的高科技武器下,“人”
是很藐小的。
于是,用人多,甚至历史长来炫耀或者比较“文化”都是失之偏颇的。
如果哪位有兴趣比较一下中港台三地的出版,我敢肯定即使在绝对数量上港台无法和大陆相比,但是在相对
数量上至今也该还是占有优势的-----当然,这句话我没有具体数字作为考证是难以信服的,当作悬案先挂在
这里无妨。
但对于电影的出产,我大概也算有些考察的。
目前情况,中国每年的国产影片出产量大概是200部左右,这其中有大约一半到三分之二是或港台融资,或出
人出力的。“合拍片”三个字已经大行其道。把大陆电影厂说成是“中国电影的后援基地”是不过份的。
查证一下中国电影在世界领奖台上的出处,真正是“国产”的有哪部?
这里又引申到两个问题:
其一,“香港文化”的特定性。
香港人没有归属感,香港文化同样没有归属感。这从港人的生活状态,语言状态就可以了解了。英语,粤语,
现在是国语,根到底在哪里?
在这种“飘动”之下产生了特定的“香港文化”。也可以说是一种“大杂烩文化”。一方面没有历史的包袱
和地域的包袱;另外一方面则缺少强大的根基。
我以为,“香港文化”其实正是目前悄悄壮大的“城市文化”的一个写照。不论纽约,东京,台北还是上海,
这种“城市文化”都在慢慢成为势头。其特点是,强大的经济后盾是“文化”形成的根基。不再是知识金钱
老死不相往来。掌握了一定经济特权的知识分子,比“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老派文人要活得更为潇洒和自由。
同时,外来流动人口促进了文化的交融和创新。从而摈弃了旧有的腐朽的东西。
当然,这种文化也充满了弊病,比如颓废文化的形成,文化市场的绝对利益化等。这些都是伴随新生事物悄悄
产生的,宛如驻虫,在慢慢侵蚀。
其二,港台文化对大陆文化的冲击。
不论港台小说还是港台影视。应该承认,这种“冲击”是强大的。当我们还在那里嘲笑人家“没有文化”的
时候,我们大概也只能把“史记”从简装本出到精装本罢了。除了祖宗的东东,我们回顾一下五十年以来我
们的“文化成就”?有没有值得大歌特歌一曲的?
可悲的是,我们今天拿来当“经典”的,还是钱钟书在四十年代写成的“围城”,小女人文学还在以三十年
代的张爱玲为摹本。要不就是“四大名著”,“三言两拍”,评选好书,连“邓小平文选”“新华字典”也
上了榜。
从五十年代的“艳阳天”,到文革的“样板戏”,从七十年代末开始的“伤痕反思”,到八十年代的“知青
热”九十年代的“留学热”,我们的文学到底显现了一种怎样的“文化”呢?是“废都”般中国文人的世纪
末自嘲,还是“马桥字典”用打官司来解决归属,炒热市场?
当然要提王朔。有人说,老舍之后有王朔。在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化思想界有过空前的一段热潮,大量西
方思想被引进同时被批判。黄河,长江,镜头对准了我们引以为豪的“国粹”---我们终于可以自我剖析了。
这时候出现了王朔,出现了他“玩的就是心跳”般的蘖磐。十年,如果写了十年小说以后的王朔能够隐于市,
我会更加推崇他。可惜了。。。
当然还有钟阿城。他的“三王”至今是可以看了又看的东东。但当时恐怕也只是简单的划进了“知青文学”,
这是大大的错误。他的东西,是不应该和梁晓声他们放在一起的。后者离开了“知青”这个背景是无法引起
共鸣的,但我相信阿城的作品摆在哪个时代都是有他的文化意义的。
可惜,八十年代在最后的一个夏天保持了她的沉默,九十年代很快在琼瑶三毛的呼魂般的柔情蜜意中粉墨登
场了。后来又加入了“三剑客”,金庸梁羽生和古龙。整整十年,我们为迈克尔杰克逊要不要漂白脸孔而争
执;为辛普森有没有杀人而睁大眼睛;为电视里的宋大成和刘慧芳叹息也为生活中的宋丹丹和英达叹息。我
们关心韦唯到底有没有爱滋病,关心刘晓庆是不是爱上了那个法国华侨亚丁;我们看陈凯歌怎么奉子成婚,
倪苹又怎样絮絮叨叨她的“日子”;等到安顿煽情出“隐私隐私,还是隐私”,我们的“文化”已经走到哪
里?
殊不知,在我们抖着脚站在家门口嘲笑人家“文化沙漠”的时候,“沙漠风暴”已经狂啸而来。
先是“温拿五虎”,再是三小帅虎,接着是“四大天王”,现在已经是“四小天王”和“妹力四射”了。
那个土生土长的台湾山地妹子,那个李敖要拉了来当竞选伙伴的张惠妹,她穿着薄纱婵衣,载歌载舞。果然
是“挡不住的风情”。
于是,我们的作家,评论家,影视制作人都疾步跟进。什么是“触电”?在九十年代中期,这个词可不是指
你的手指被电,而是指作家们一脚踏入影视圈。于是,出来了“红粉”“风月”“摇啊摇”,出来了“海马
歌舞厅”,“爱你没商量”。王朔这次又是“先锋”,自“一半,一半”,“顽主”,“过把瘾”到“阳光
灿烂的日子”,王朔开始不断触电,不断手舞足蹈,自得其乐。
当然,全国人民也跟着戈玲李冬宝乐了一下。而且现在还在跟着乐。
倒是到了九十年代快结束了,出了一个“贫嘴张大民”。张大民有他的“幸福生活”,那就是“没事偷着乐”。

话归正题,到底哪里是文化沙漠?
如果说咱们大陆才是“沙漠”,住在黄土高坡上的贾平凹大概不同意,住在京城里的王朔也不同意,住在江南
小镇上的苏童还是不同意,住在上海城里的余秋雨更加不同意了。
可是,看着人家在“沙漠”上漂漂亮亮建起了海市蜃楼,咱们除了想进去看一看,住一住之外,是否也该努力
打扫一下自己的庭院?
老辈的说,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
您余秋雨要是跟董桥比谁看书看得多,谁走路走得远,恐怕您会比得汗流浃背的。

美国有个家喻户晓的城市叫拉斯维加斯,这个沙漠上建立起来的城市比起那些老牌的城市来业绩可谓辉煌。看
着霓虹灯闪烁俊男倩女川流不息,你是否也有些感叹,有些心痛?
千万不要象祥林嫂那样唠叨,说什么“我不知道这沙漠原来也可以造起楼房,进而变成天堂”。
这是很可笑的。

香港就是文化沙漠!你否认不了。。。

--------------------------------------------------------------------------------


所有跟贴·加跟贴·论坛主页

--------------------------------------------------------------------------------

送交者: 庞帝 于 November 25, 1999 11:55:27:

回答: 是篇好文章--兼读后感 由 ditto 于 November 25, 1999 08:56:10:

我觉得是商业化的冲击而已,而不是其它。
因为港台在商业化包装、炒作方面更有历史和经验。
举个简单的例子,赵微在香港被炒远胜于内地。

这完全跟以前中国没有开发有关,香港完全是学好来坞
那一套,很多东西是直接翻成汉语而已。另外是意识形态
的差异造成大陆人对港台的东西感到新鲜。

随着大陆入WTO,另外资本主义那一套逐渐在大陆恢复,
我认为香港不再会有什么文化上的东西值得大陆去学的。
一点都没有!

此外,我不认为王朔对金镛的批评是读后感。他完全是
应中青报的哥们要求,写这篇文章。至于读金镛的书在
前在后,就没必要追究了。但有一点,王朔是为了证明
自己正确,是带着批判的想法去读金镛的。一部书没读完,
如何能称为读后感?

我更希望如王朔最近所说,是希望大众也多关注文学而已。

很难同意你说的香港文化和城市文化。做为现代城市文化,
我觉得各种(文化)基金会的支持和参与是非常重要的。象
歌剧、芭蕾、话剧、(严肃的古典与现代)音乐、。。。。等等
都不是商业为目的的。支持这些的主要是基金会和个人,
政府也支持,并非主要的。

香港也不乏富商,但好象对文化的发展就欠缺支持,但他们对
教育倒是挺支持。这反过来也可以看到香港的高尚文化是欠缺
的。他们整体贩卖的是庸俗,为的是金钱。我这样认为。

你也举了大陆从五十年代到现在的文化现象,从艳阳天、
样板戏、高墙文学、知青文学、到海外文学、。。。。
如果这些是当时的主流,这恰恰说明大陆的文化,虽然
说不上丰富,起码在探索,有思想深度的探索。

相反,香港有什么有深度的文化?我真不知道。我个人是对
香港电影电视恨之入骨的。。。。。。









论坛文摘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