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焕琛:“朱 熹”


论坛文摘主页

送交者: 蛮人 于 December 07, 1999 22:19:07:

王焕琛:“朱 熹”



所有跟贴·加跟贴·论坛主页


送交者: 蛮人 于 November 26, 1999 17:08:13:

朱  熹

王焕琛

  自南宋以来七八百年间,中国教育可以说受朱子师道的影响最深最大。他继承了孔子之大
道,处处以身作则,教人「格物致知,实践居敬」。他不仅是宋朝的一位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
伟大教师,同时他一生在儒学上的贡献,真可说是孔子以後的第一人了。

  朱子名熹,安徽婺源人,字晦〖,一字仲晦;又先後自称晦翁、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鶨
翁。生於宋高宗建炎四年(西元一一叁○年),死於宁宗庆元六年(一二○○年),享年七十一
岁。他死後〖为「文」,世称「朱文公」,并曾历受追封,从祀孔庙,为士人所景仰钦崇。他的
父亲名松,字乔年,号建斋,为人正直,对北宋周敦颐、张载、二程等人的哲学颇有研究;中进
士後原在朝廷供职,因为不附和秦桧对金人屈辱的和议政策,被排挤外调到福建尤溪县,朱子就
在尤溪出生,所以他後来开创的学派又称为闽学。
  朱子幼时聪明。有一天,他的父亲指着天,对他说「天也」,他接着问说「天之上何物」?
他父亲听了,觉得不凡;就教他读孝经。朱子读了以後,即在书上题写:「不若是,非人也。」
  他幼年在父亲指导下,养成勤奋好学的习惯,并且深受父亲那种憎恨投降苟安的思想所薰
陶,立下爱国报国的志愿。十四岁时,父亲去世,他依照父亲的遗嘱,向父执辈籍溪的胡宪(原
仲),白水的刘勉之(致中),屏山的刘子〖(彦冲)叁人求学,遵守遗训,拜他们叁人为老
师。他们视朱熹为子侄;尤其是刘勉之,以女儿许配给他。他十八岁时中了乡贡,十九岁便考取
进士。
  朱子考取进士之後,依然勤勉读书,他在中年回忆起当时的情况说:「学者都不肯自去读
书,熹登科後要读书,被人横截直截,熹只是不管,一面自读。」当时的儒生都以读书作为科举
的手段,达到目的後,一般人便放下书不读,去钻营官职,但朱子不愿同流合污,不管别人的嘲
笑,一直埋头研读「论语」、「孟子」等经书,力求融会贯通,为以後注释经书打下了基础。特
别是他以後所编着的「四书集注」,可以说是我国最有权威的一部教科书,其影响之大,实为中
外教育史上所罕见的。
  他二十二岁参加铨选考试,考取後被派到泉州同安县当「主簿」,治绩卓着,并且办了一所
规模颇大的县学,他自己经常去讲学。他求道心切,在二十四岁的时候,从同安徒步数百里,到
延平县拜李侗(愿中)为老师。李侗是程颐的四传弟子,也是朱子父亲的同学。那时李侗已是六
十六岁的老人了,是位淡於名利的思想家,他隐居苦学了四十年,每天静坐,以体验人生喜怒哀
乐未发之前的「气象」。他把洛学加以精研贯通,从体验中实践出来。所以朱子见到李侗之後,
便叹息说:「自我拜见李老师以来,做学问才脚踏实地,才知以前研究佛老的学说都是错误
的。」李侗对朱子非常器重,把自已一生的研究心得传授於他。自此他不但承袭二程的洛学,并
综合了北宋各家哲学的思想,奠定了他一生学说的基础。
  朱子叁十叁岁那一年,升为文学博士。宋高宗死,孝宗继位(一一六二),新皇帝下诏要士
大夫对国家政治提出意见。朱子上书给孝宗,劝他重视儒家的「帝王之学」,摒弃佛家和道家的
思想,从「格物、致知」做起,「意诚、心正」来学习古代圣人之道,就可以「治国、平天
下」;同时极力反对同金人讲和。他说:「今日之计,不过修政事攘夷狄。然计不时定者,讲和
之说疑之也。今敌於我不共戴天之仇,决不可和也。」他这种痛恶和议的见解,正和他父亲不满
於秦桧的和议一样。但是,当时的权贵如汤思远等力主和议,排斥了朱熹的主张。结果孝宗未能
重用他,只叫他担任一名武学博士,实际上并无实职。一年多以後,朱子便申请回家去从事研究
和讲学。
  此後十几年的家居生活,他一方面着书立说,教授生徒;一方面结识许多学者,共同讨论学
问,其间曾有中国学术史上着名的「鹅湖之会」。
  鹅湖山原名荷湖山,在江西铅山县北,山上有一座鹅湖寺,(後人乃在鹅湖寺立四贤堂,理
宗淳佑年间,(即西元一二四一││一二五一,朱子死後始称为文宗书院)「鹅湖之会」就是在
这〖举行的。其时朱子四十六岁(西元一二七五年),他的好友吕祖谦来探望他,讲学於寒舍,
两个人合编近思录。吕祖谦要走的时候,朱子送他一程。途中他们俩谈到陆九渊的学术见解,朱
子认为他的见解同「中庸」所讲的「思辨然後笃行」的宗旨相违背,表示不赞成。吕祖谦便提议
邀请陆九龄、陆九渊两兄弟同到鹅湖寺来讨论。遂後在鹅湖寺上开会,讨论了许多问题,但最主
要的却是教育方法,朱子的见解,认为指导学生读书首先要「泛观博览,而後归之约」;意思是
说,先打下广博的基础知识,才能够进行专门的研究。陆九渊不同意,认为应该「先发明人之本
心,而後使之博览」;意思是说,人的心灵本来具有先天的智慧,所以首先应该启发他的灵感,
等他的先天智慧充分展开了,才教他去广泛地阅读各方面的着作,加以分析研读。
  他们双方对於教学方法的主张不同,因此在讨论过程中彼此互相批评,朱子认为陆九渊把教
学看得太简单,〖要发展灵感悟性而不学习基础知识,恐怕结果既感悟不出什麽东西而又弄到知
识空虚,误人子弟;而陆九渊却批评朱子的教学方法是支离破碎,东读一点西抄一点,杂凑起来
的知识没有多大价值。他还提出一个理由反驳朱子说:「尧舜以前的人,并没有什麽书可读,为
什麽能够明白许多事理?显然是依靠自己的心性智慧的能动作用。」鹅湖之会的论争谁也不能说
服谁,结果虽不欢而散,但表现了朱子注重研究的精神,使朱子的学术声望远播。
  朱子五十岁的时候,第二次担任正式的地方官,朝廷派他到江西南康军(军,是宋代行政区
域的名称,和清代的「府」规模差不多)做知事。他在任四年左右,在政治上曾推行减轻老百姓
役税的政策,他一方面办理平〖救济,一方面以工代赈,兴修水利,总算认真做了些事情。并重
建庐山的白鹿洞书院(宋代四大书院,即白鹿、嵩阳、应天、岳麓四大书院)(注一),对教育
上有很大的影响。
  朱子在南康的第叁年,曾应诏上书│即有名的戊申封事,以忠实卫道者的立场对孝宗皇帝进
言忠告。书文中有「人君正心术以立纪纲」的句语,孝宗看了,认为这等於骂他心术不正和纪纲
不立,勃然大怒。当时大臣赵雄对孝宗说:「这些书呆子无非沽名钓誉,如果皇上愈是责备他,
他的名气反而愈大,同他计较,反而助长他的声势,不如把他收容加以任用,慢慢再来收拾
他。」孝宗听了赵雄这番话,便派朱子到湘东主管茶盐的事务。
  朱子在孝宗传位与光宗之後,曾奉派担任福建漳州知府,在任约两年。到他六十四岁,又出
任湖南潭州(今长沙)知州,在任也是两年左右。光宗死,宁宗继位,朱子以六十六岁高龄,奉
召担任「焕章阁侍讲」。朱子只当四十六天的侍讲,对宁宗讲解了「大学」,并编写了讲义给宁
宗阅览。当时韩〖〖把持政权,扩张私人势力;朱子忧其擅权害政,警告宁宗提防他,遂触〖〖之
忌,任侍讲仅四十六日即被罢免。并反对朱子的学派,大肆攻击,妄指朱子的学术为「伪学」,
称朱子为「逆党」;甚至诬陷朱子窥伺神器,主张刑斩以遏乱萌。这样,朱学及朱子的同道就受
了莫大的打击,这就是所谓「庆元党祸」。然而朱子却不屈不挠,仍在竹林精舍怡然讲学。一以
阐扬大道为己任,其刚毅如此。庆元六年(西元一二○○年)叁月,他於福建建阳考亭家,死在
教学冈位上,享年七十有一。同年冬十一月葬於建阳县唐石里的大林谷。

  朱子的一生,从十九岁登进士,到七十一岁去世,这五十多年中,做官的时候共为十四年;
惟因时逢衰乱,奸佞当道,或辞不就,或就亦无从遂其志。他在政治上的遭遇真可说是不幸。然
而他在教育上的成就,却是震烁千古,值得人们无限的景仰。
  朱子死後,韩〖〖还不甘心,叫人到处造谣,说朱子的门徒将要利用送葬的机会,图谋不
轨;於是在出殡的时候到处戒严,如临大敌,吓唬他的学生。但是仍有毫不畏惧的朱子的追随者
成千人参加送葬的行列,可见朱子在他的学生心目中,是多麽受到崇拜敬仰啊!
  他有一位学生名叫黄干(字直卿,号勉斋),在所着朱子行状中(注二),对老师一生诲人
不倦的精神,作了如下的纪述:
  「先生教人以大学、论、孟、中庸为入道之序,而後及诸经,以为不先乎大学,则无以提纲
挈领,而尽论、孟之精微;不参以论、孟,则无以融会贯通,而极中庸之旨趣。然不会极於中
庸,则又何以建立大本,经纶大经,而读天下之书,论天下之事哉?其於读书也,又必使之辨其
音释,正其章句,玩其辞,求其义,研精覃思,以究其所难知,平心易气,以听其所自得,然为
己务实,辨别义利,毋自欺,谨其独之戒,未尝不叁致意焉。盖亦欲学者穷理反身而持之以敬
也。」
  「从游之士,迭诵所习,以质其疑。意有未谕,则委曲告之,而未尝倦。问有未切,则反覆
戒之,而未尝隐。务学笃则喜见於言,进道难则忧形於色。讲论经典,商略古今,率至夜半。虽
疾病支离,至诸生问辨,则脱然沈嶰之去体。一日不讲学,则惕然常以为忧。」
  「抠衣而来,远自川蜀。文辞之传,流及海外。至於荒裔,亦知慕其道,窃问其起居。穷乡
晚出,家蓄其书,私淑诸人者,不可胜数。先生既殁,学者传其书,信其道者益众,亦足以见理
义之感人者深也。继往圣将微之绪,启前贤未发之机,辩诸儒之得失,辟异端之讹谬,明天理,
正人心,事业之大,又孰有加於此者?至若天文、地志、律历、兵机、亦皆洞究机微。文词字
画,骚人才士,疲精竭神,常病其难,至先生未尝用意,而亦皆动中规绳,可为世法。是非资禀
之异,学行之笃,安能事事物物,各当其理,各造其极哉?学修而道立,德成而行尊,见之事业
者又如此。」
  由此可见,朱子之所以得到学生深深的爱戴,实在不是偶然的了。
  从朱子一生的教育思想、言行中,更可显示出他的伟大,兹分述如下:(注叁)

  (一)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主要在促使一般学者都能立志做圣贤。这种思想的背景,当然远
承孟子「人皆可以为尧、舜」,「尧、舜与人同耳」的启示,近采濂溪「希圣、希贤」,伊川
「圣人可学」,以及横渠「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主张。
朱子曾说:「凡人须以圣贤为己任。世人多以圣贤为高,而己别是一样人,则早夜孜孜,别是分
外事,不为亦可,为之亦可。然圣贤禀性与常人一同;既与常人一同,又安得不以圣贤为己任?
自开辟以来,生多少人,求其尽己者,千万人中无一二。只是滚同枉过一世。」(语类)又说:
「夫子之所志,颜子之所学,子思、孟子之所传,皆是学也。」「学者要立志,〖学便要做圣人
也。」「所谓学者,始乎为士者所以学而至乎圣人之事也。」(语类)所以所谓教育,一言以蔽
之,其目的在於培养圣贤。而培养圣贤,必须使学者恢复本然之性与夫变化气质之性。朱子在心
性论中,曾把人性分为本然之性与气质之性。他说:「有天地之性,有气质之性。天地之性,则
太极本然之妙,万殊之一本也。气质之性,则二气交运而生,一本而万殊者也。」(语类)又
说:「论天地之性,则专指理言。论气质之性,则以理气杂而言之。」(语类)又说:「以理言
之,则无不全。以气言之,则不能无偏。」(语类)「人性本善,只为嗜欲所迷,利害所逐,一
齐昏了。」他在续近思录中也说:「为学用力之初,正当学问思辨而利行之。乃可以变化气质而
入於道。」
  「大凡人心若勤谨收拾,莫令放纵逐物,安有不得其正?若真个捉得紧,虽半月见验可
也。」
  他解释大学所谓「明明德」,也说:「明德者,人之所得於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
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
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
  由此可见,朱子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在於培养圣贤,而以圣贤自任者,应以「复性」「复
初」及「道心主宰人心」为主要目标,也就是要养成完善无缺的人格。

  (二)他教学的方法,认为教师应该诱导青年按下列五个步骤去努力,就是:「立志」,
「坚毅」,「居敬」(用敬),「穷理」,(求知),和「实践」。
  朱子在语类中论及「立志」说:
  「为学须先立志。志既立,则学问可次第着力。立志不定,终不济事。」
  「世俗之学所以与圣贤不同者,亦不难见。圣贤是真个去做。说正心,真要心正。说诚意,
真要意诚。修身、齐家,皆非空言。今之学者,说正心,但将正心吟咏一饷;说诚意,又将诚意
吟咏一饷;说修身,又将圣贤许多说修身讽动而已。或掇拾言语,掇辑时文。如此为学,却於自
家身上有何交涉?这〖须用着意理会。今之朋友,固有乐闻圣贤之学而终不能去世俗之陋者,无
他,只是心不立尔。」
  「人之为学,至於有以自立其心,而不为物转,则其日用之间,所以贯夫事物之中者,岂富
贵所能淫,贫贱所能移,威武所能屈哉?」
这些都是朱子论立志的重要,同时他认为青年学子须以「圣贤」自任。
  朱子又论「坚毅」说:
  「为学要求把篙处着力。到工夫要断绝处又更增工夫,着力不放令倒,方是向进处。为学正
如撑上水船:方平稳处,尽行不妨;及到滩脊急流之中,舟人来这一篙,不可放松,直须着力撑
上,不得一步不紧。放退一步,则此船不得上矣。」
  「且如项羽救赵,既渡,沈船破釜,持叁日粮,示士必死,无还心。故能破秦。若瞻前顾
後,便做不成。」
  「进取得失之念放轻,却将圣人格言处研穷考究。若悠悠地似做不做,如捕风捉影,有甚长
进?今日是这个人,明日也是这个人。」
  他用各种譬喻,说明我们的立志工夫是需要坚决与持久,勇往直前,切忌松弛懈怠。
  再就「居敬」言之:「居敬」也就是「用敬」。朱子把「居敬」列入人生的重要修养方法,
他曾说:
  「人能存得敬,则是心湛然,天理灿然,无一分着力处,亦无一分不着力处。」(朱子全书
卷二)
  「敬非是块然兀坐,耳无所闻,目无所见,心无所思,则後谓之敬。只是有所畏谨,不敢放
纵,如此则身心收〖。如有所畏,常常如此,气象自别。」
  由此看来,朱子所谓敬,是指主一无适,而所谓主一无适,是对於义理(或道德的至善)加
以牢固的执着。换句话说,此心须经常为主宰,不拘在动在静,不拘思虑云为,一切都须与义理
相合,不容违背,这就是敬。
  同时他认为居敬的工夫,除了上述「知」「行」两方面的修养,还要不断做到「存养」及
「省察」两大工夫。朱子说:「心只是一个心,非是以一个心治一个心。所谓存,所谓收,只是
唤醒。」
  「人惟有一心是主,要常常醒。」
  「心若不存,一身便无所主宰。」
  「学者常用提省此心,使如日之升,则群邪自息。他本是光明广大,自家只着些子力去提省
照管他,便了。不要苦着力,着力则反不是。」(朱子全书卷二)
  「穷理」是朱子教导学生「求知」的方法,也就是格物、致知的实际法则。他认为:

  第一,穷理务须周到、彻底。朱子说:「所谓穷理者,事事物物,各自有个事物的道理,穷
之须要周尽。若见得一边,不见一边,便不该通。」又说:「格物二字最好。物,谓事物也。须
穷极事物之理到尽处,便有一个是,一个非。是底便行,非底便不行。「致知」,所以求为真
知。真知,是要彻骨都见得透」。「致知、格物,十事格得九事通透,一事未通透,不妨。一事
只格得九分,一分不透,最不可。」(朱子语类)

  第二,穷理务须循序渐进,从切己处开始,逐渐推至疏远处。朱子认为:「格物,须是从切
己处理会去。待自家者已安叠,然後渐渐推去,这便是能格物。」「遇事接物(按即日常行事)
之间各须一一去理会始得。……但随事遇物,皆一一去穷极,自然分明。」

  第叁,穷理应以读书为重要手段。朱子说:「穷理之要,必在於读书。」我们讲到义理之精
微,常一时不易彻底理解,我们自非加详尽精密的思辨不可。而书籍乃系古来圣贤用以讲学义理
、启示後人的。所以我们果欲穷理,先穷书中之理,乃是最适当、最近便的道路。

  第四,穷理应继续用力,期能达到豁然贯通的境地。天下事物之理多至无穷,所以我们想以
个人有限的时间与能力一一地来加以穷究,实为不可能的。因之,他认为格物或穷理,只要用力
长久,今天格一件,明日格一件,日累月积,久则久之,我们对於天下万理自会达到一旦豁然贯
通的境界。他曾说:「天理在人,终有明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谓人合下便有此明德,虽为
物欲掩蔽,然这些明明底道理未尝泯绝。须从明处渐渐推将去,穷到是处,吾心亦自有满则。」
(朱子全书卷七)他又在大学补述中说:「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
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於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精粗无不到,而
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他这种豁然贯通说,当然是以他所主张
的「性具万理」以及「理一分殊」的理论做根据的。
  关於「实践」,朱子的学生黄干在所撰朱子行状〖面说:「其为学也,穷理以致其知,反躬
以践其实,居敬所以成始成终也。谓:致知不以敬,则昏惑纷扰,无以察义理之归,躬行不以
敬,则怠惰放肆,无以致义理之实。」朱子认为穷理之外,更主张践实(即躬行实践)及居敬为
主要的修养工夫。他曾说:「大抵今日之弊,务讲学者多关於践履,而专践履者又遂以讲学为无
益。殊不知因践履之实,以致讲学之功,使所知益明,则所守日固,与彼区区口耳之间者,固不
可同日而语矣。」「知与行工夫,须着并到。知之愈明,则行知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愈
明。」(朱子全书卷叁与卷七)由此可见,朱子认为,知而不行,即证明所知还浅,所知不够透
彻。他对於「践实」与「力行」非常重视,决不如一般人所评论以为朱子崇尚空谈,不重实行。
朱子又说:「人之一身,应事接物,……要在力行其所已知而勉求其所未至,则自近及远,由粗
至精,循循有序,而日有可见之功矣。」(朱子全书卷四)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也许朱子学
派的末流犯有「空谈」这种错误,而朱子自已却是一个最重实践力行的思想家。

  其次,我们再从朱子创办白鹿洞书院的情形,来认识他的教育理想和教育方法。他以这所书
院作为他自已的教育理想的实验所,他自已亲自兼任「山长」(即书院院长),〖定教育目的,
训练纲目,学习程序和修养守则等各种规程。这些规程就是我国教育史上着名的「白鹿洞书院学
规」,兹将原文摘述於下:

(一)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右五教之目。尧使舜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学者学此而已,而其所以学之序亦五
焉。其别如左:
(二)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右为学之序。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若夫笃行之事,则自修身以至处事接物,
亦各有要。其别如左:
(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右修身之要。
(四)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右处事之要。
(五)已所不欲,勿施於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右接物之要。
  「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後推以及人;非
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今人之为学者,则既反是矣。然圣贤所以敬
人之法,具存於经。有志之士,固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苟知理之当然,而责其身以必然,则夫
规矩禁防之具,岂待他人设之,而後有所持循哉?近世於学有规,其待学者,为已浅矣。而其为
法,又未必古人之意也。故今不复以施於此堂,而特取凡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大端,条例如右,
而揭之楣间。诸君其相与讲明遵守,而责之於身焉。则夫思虑云为之际,其所以戒谨而恐惧者,
必有严於彼者矣。其有不然,而或出於此言之所弃,则彼所谓规者,必将取之,故不得而略也。
诸君其亦念之哉!」(朱子全书卷七十四)由此可见朱子特别注重「力行践履」之教育。
  白鹿洞书院学规的内容,可说概括了我国正统教育的精神,成为以後历代教育的规〖。正如
明代顾宪成,在他的东林会约中曾说:「朱子白鹿洞书院的教条,实在是至善、至美了,读书人
要为圣为贤,岂能越得出这个〖围,我们在东林书院所学的,也只是讲明它的道理,而加以实行
罢了。」其对後代之影响如此深长,朱子之所以成为正统教育家的代表人物,与他在白鹿洞书院
的办学理想和特别注重践履力行的教育方法,是大有关系的。
  朱子创办白鹿洞书院,开南宋书院之先声。他时常亲自给学生上课,课馀还带学生到山中风
景美丽的泉林散步,一边观赏,一边讨论学术问题。师生之间,其乐融融。
  同时,从朱子的「大学章句序」中更可看出他的教育主张:
  大学章句序:「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盖自天降生民,则既莫不与之以仁义
礼智之性矣,然其气质之禀或不能齐;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也。一有聪明睿智能
尽其性者,出於其间,则天必命之以为亿兆之君师,使之治而教之,以复其性。……叁代之隆,
其法浸备,然後王宫国都以及闾巷,莫不有学。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於庶人之子弟,皆
入小学;而教之以〖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下之元子众
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
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夫以学校之设,其广如此。教之之术,其次第节目之详又如
此。而其所以为教,则又皆本之人君躬行心得之馀,不待求之民生日用彝伦之外。是以当世之人
无不学。其学焉者,无不有以知其性分之所固有,职分之所当为,而各〖焉,以尽其力。此古昔
盛时,所以治隆於上,俗美於下,而非後世之所能及也。\……若曲礼,少仪,内则,弟子职诸
篇,固小学之支流馀裔,而此篇者,则因小学之成功,以着大学之明法,外有以极其规模之大,
而内有以尽其节目之详者也。……及孟子没而其传泯焉;则其书虽存,而知者鲜矣。自是以来,
俗儒记诵词章之习,其功倍於小学而无用。异端虚无寂灭之教,其高过於大学而无实。其他权谋
术数,一切以就功名之说;与夫百家众技之流,所以惑世诬民,充塞仁义者,又纷然杂出乎其
间。使其君子不幸而不得闻大道之要;其小不幸而不得蒙至治之泽。晦盲否塞,反覆沈痼,以及
五季之衰,而坏乱极矣。」
  我们试将前述的「白鹿洞书院学规」和「大学章句序」,加以分析,更可见当时朱子的教育
主张:

  (一)为什麽要有教育?因为人性本善,於气禀不齐,以致性不能全,所以需要有教育。

  (二)教育的本质是什麽?从本质上说,教育之所以为教育,就是「复性」。复性就是要完
成「仁德」。「仁」是代表「心性」的全德。朱子认为「性包含着万理」但其纲领只是仁、义、
礼、智四德。仁是爱之理,义是宜之理,礼是恭敬之理,智是分别是非之理。(朱子全书卷四十
七)因此所谓教育的本质乃是指不受气质的拘束和人欲的蒙蔽,能够把心性的全德,加以完全实
现。

  (叁)教育的目的是什麽?教育的目的是「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後推以及人」,要人立志做
圣贤。

  (四)应当由谁来担任教育?应当由聪明睿智能尽其性者担任教育。

  (五)怎麽样教?从制度方面讲,分为小学和大学。从方法方面讲,分为穷理和躬行。穷理
的程序,分为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躬行的要项,分为修身、处事和接物。

  (六)教什麽?从次第方面看,小学教的是「事」如:〖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
文。大学教的是「理」如: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从德目方面看计分五教:「父子有亲,君臣
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七)正当教育下的学生怎麽样?接受正当教育的学生,都自觉的知道自已「性分之所固
有,职分之所当为」,各自埋头苦干,努力学习。

  (八)那些是错误的教育?记诵词章的俗儒之教;虚无寂寞的异端之教,以及权谋术数的功
利之教,都是走入歧途的错误教育。

所有跟贴:

这个不太好。。。。 - 大江 (38 bytes) 17:14:22 11/26/99 (0)








论坛文摘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