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一去不复返"的格律趣谈


论坛文摘主页

送交者: **半瓶油野兽 于 December 22, 1999 03:17:39:

"黄鹤一去不复返"的格律趣谈



所有跟贴·加跟贴·论坛主页


送交者: **半瓶油 于 December 11, 1999 20:43:23:

"黄鹤一去不复返"的格律趣谈


虫二兄提到,"黄鹤一去不复返"一句中连用六个
仄声倒是一宗诗词格律的趣话. 的确,对工与格
律的近体诗来说,这还真有点叛逆的味道.

由于崔颢的"黄鹤楼"是一大家熟知的好诗.故它的
影响力也带来了不小的困惑.好诗要不要讲究格律?
要讲格律,崔颢这一首就是个反例了.


诗,为什么要讲平仄?我在几篇文章中都提到,为了
朗朗上口.平,不仅是读音平而稳.同时是长音.仄,
读音音调有起伏,同时又短促.这样写成有格律的一
首诗.读起来就悠扬顿挫,时紧时慢,有节奏感.古人
总结了这些规律,同时大力加以倡导,在唐代新体诗
就开始盛行起来了.

崔颢的"黄鹤楼"看上去很想一首平起式的七言律
诗.因为它的韵脚,对仗,句式都有鲜明的七言律诗
的特点.但仔细分析,它平仄格律上又有许多出格.

正规的七言平起首句不入韵式应该是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黄鹤一去不复返"除了黄是平以外,一仄到底.实在
比较特别.有人会问,诗人是否能套用"一三五不论,
二四六分明"规则,进行了拗救,以弥补格律上的缺损
最后还算是一首律诗呢?

为搞清问题,首先谈谈运用"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原则的约束条件.运用这一原则有几个大忌要避免.

1.不要犯"孤平".通俗地说,在平韵的韵脚尾句中,如
果"一三五不论"造成只省下韵脚一个字为平,这是绝
对犯忌的.

2.不要"失粘对".通俗地讲,"粘"就保持一致,平粘平,
仄粘仄."对"就是保持相反,平对仄,仄对平."对"的原
则保障了首句(出句)和尾句(联句)之间保持相"对",不
仅文字要对仗,平仄也要对."对"---强调了出句和联
句间的平仄规律."粘"说的是上句尾和下一句首,例如
2,3句,6,7句之间,除了韵脚那个字以外,其相互的平仄
保持一致性."粘"---强调了下一句首和上一句尾之间
的平仄关系.

换而言之,不犯孤平,不失粘对的原则在"一三五不论"
的原则之上.所以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不是一个
很严格的格律规则,用它去套许多格律变异会出问题. 然
而在保证"不犯孤平","不失粘对"条件下,可以遵循"一三
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允许在前后句上进行平仄的整体调
整,这就是所谓的"拗救"一般原则.具体来说,"拗救"的规
则还有很多,初学者难以一下子融汇贯通.但唐代名家写律
诗出格现象还是可见的,但完全不进行"拗救"现象缺很少
见.象杜甫写的近体律诗,其格律相当工谨,很难挑出格又不
补救的例子.

有了这些概念,拿律诗的格律概念来套回到崔颢的"黄鹤
楼",不难发现"黄鹤楼"出格的问题就太多了.不但出格也
未见拗救.因此历来就有许多人对此十分困惑.

近代诗词格律专家王力教授对"黄鹤楼"做过细致的分析.他
的结论说崔颢的这首诗前半首是古风,后半首是律诗.整
体上还是归结为古风律诗.王力同时指出,崔颢写这首诗
的时候,新体律诗还没有形成唐诗的主流.言外之意,不少
人把崔颢的"黄鹤楼"作为七言律诗的范例来谈,从格律角
度看是欠妥当的.



所有跟贴:

崔颢有诗在上头 - 野兽 (1269 bytes) 00:04:35 12/12/99 (0)
古读法在康熙字典,词源等工具书中都有详述 - **半瓶油 (183 bytes) 21:31:58 12/11/99 (0)
半兄高见 :) - worm2 (0 bytes) 21:22:20 12/11/99 (0)
这首诗曾被 称 为唐代律诗第一 , 明天我看能不能 费 点 时 间 谈 谈 看 。 - 大江 (82 bytes) 20:58:09
12/11/99 (0)
这 首 诗 曾 被 称 为 唐 代 律 诗, 明 天 我 看 能 不 能 费 点 时 间 谈 谈 看 。 - 大江 (77 bytes) 20:56:50
12/11/99 (0)
问题在于唐时和宋时就有人把它当作七律压轴之作 - 蛮人 (153 bytes) 20:48:54 12/11/99 (9)
话虽如此 - worm2 (137 bytes) 21:19:03 12/11/99 (2)
两种说法都有,但争议多少则就不好说了 - 蛮人 (73 bytes) 21:27:00 12/11/99 (1)
我也一样 - worm2 (43 bytes) 21:40:44 12/11/99 (0)
正因为如此争议一直很大 - **半瓶油 (284 bytes) 21:00:07 12/11/99 (5)
有没有另外的可能?毕竟唐代发音和现在还是很大的不同的 - 蛮人 (71 bytes) 21:01:29
12/11/99 (4)
这个疑问有肯定的答案 - **半瓶油 (329 bytes) 21:16:46 12/11/99 (0)
唐音据说与 - worm2 (207 bytes) 21:12:23 12/11/99 (2)
实际上闽南话保存的语音系统大概还要早 - 蛮人 (19 bytes) 21:16:02 12/11/99 (1)
对 - worm2 (35 bytes) 21:20:34 12/11/99 (0)
**************************************
崔颢有诗在上头



所有跟贴·加跟贴·论坛主页


送交者: 野兽 于 December 12, 1999 00:04:35:

回答: "黄鹤一去不复返"的格律趣谈 由 **半瓶油 于 December 11, 1999 20:43:23:

那时候刚来美国。一洋人就问我说,粤语有哪九个音
搞得俺惭愧万分。吃了这么多年中国饭都不知道
南方的方言,是比较大程度上保留了古汉语的音调特色。如粤语跟闽语
事实上,不光是平仄,就单从阴平与阳平来看,平声也是有讲究的。很少有什么好的诗是单纯只用阴平或者阳平作平声。这大概涉及到语感的问题
用粤语来读这首崔颢的黄鹤楼,那句“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读成:
黄: 平升
鹤: 仄降
一: 仄升
去: 仄降
不: 仄升
复: 仄降
返: 仄降

还算是有点起伏。当然不少全平句或者全仄句读起来是会跟猫抓沙发一样刺耳
这里我认同王力先生的观点。崔颢同志是初唐人。那时候唐格律诗还是雏形。类似“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的案例没那么突出,不会有什么轰动
而且连黄鹤在内还有多处的叠字,颈联的对仗也不甚工
然而按李白的话,“崔颢有诗在上头”,这第二联是动不得的。动了就真没了古风的朴味。大家或者不妨试试

说到初唐的格律,顺便提提初唐四杰之一王勃的诗。就是滕王阁序里带着的那首。


滕王高阁临江渚
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
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
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

王勃这首初唐诗跟“黄鹤楼”有点相似,前四句入仄韵。也有点古风的味道,二,三联意对。看上去也是一首七律的框架。
想来那时候的格律还在逐渐摸索阶段,直到李杜光芒,才进入成熟期。与日后的“天对地,雨对风”更是不可同日而语了。






论坛文摘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