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别姬》与《戏梦人生》中的国族认同(2)


论坛文摘主页

送交者: 蛮人 于 May 21, 2000 15:27:48:

当我们把《戏梦人生》与《霸王别姬》二部电影放在一起比较时,会发现前者凸显个

差异性的历史观与「去中心化」的国族认同,在它对「戏」的处理上已经十分明显。
《霸》片所赋予京剧的国族文化光环,在《戏》片的布袋戏身上并不见踪迹。首先,

片虽然标榜李天禄这位布袋戏大师,可是布袋戏并没有被特意由诸多地方戏曲中圈选出
来,作为中国,或是台湾崇高的国族文化表徵。於是,在片中观众同时也看到京
剧、歌
仔戏、甚至日据时代穿上日本军服,说日语,为日军宣传的「改良布袋戏」。这些戏曲
依然以其原本「有会必有戏」的民间大众文化面貌出现(注五) 。因此即使是李天禄
的布袋戏,影片中并没有刻意去表现它绝对的,或永恒的艺术价值。布袋戏并不高於其
它戏曲,《戏梦人生》让观众看到的是它与其它地方戏曲一样,在台湾历史中与人
民社
会生活紧密的连结性。影片中对布袋戏社会生活面的强调,反而使得林强所饰的李天禄
对日本课长称自己为「艺术者」时,成了片中格格不入的一个说辞。

这并不是说布袋戏没有艺术价值,而是说《戏梦人生》更重视它民间文化的性质。例如
《霸王别姬》常常透过特写镜头来凸显京剧艺术的色彩,脸部造型、身段、等细部

美;而《戏梦人生》中对布袋戏的呈现却刻意在镜头内纳入叁五观众野外看戏的全景,

以强调其「野台戏」的形式。没有一个布袋戏偶得到如虞 姬或霸王在《霸王别姬》

享有的特写。一出戏的随意一段,或是叁尊「扮仙」的布偶(注六) 、或是《白蛇
传》的许仙与白素贞、独自竖立的简单戏台、着汗衫的演出者、稀疏的观众、以及乡村

田野,影片中几个呈现布袋戏的片段,都自然得如生活中任意撷取的一景。即便是
片中
那一长段为日军宣传的改良布袋戏《南洋战争》,也是被客观的呈现出来。如果《戏梦
人生》企图强调布袋戏独特的艺术之美,不可能对这样的亵渎形式一点也没有批判的意

思。然而,布袋戏作为与台湾民间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形式,已经包含了这一段的

史,也必然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戏梦人生》对布袋戏历史的「不遗忘」、不消

差异事实的态度,也正是它对台湾/中国史的态度

《戏梦人生》与《霸王别姬》不同的中国诮P观,在前者对其它戏曲的呈现中已经十分
明显。例如同样是呈现京剧,《戏》片特别注意戏与现实人生的紧密关系。片中有一

日本警察发京剧《叁岔口》的戏票给台湾人民到庙里看戏并剪去他们象徵中国文化
〖带
的辫子。於是一个虽静态却戏剧张力十足的镜头呈现在观众的眼前:後景是京剧
舞台,
上有二位武生演着平剧「叁岔口」;中景是坐在板凳上,一排排仍留着辫子的台湾
人;
近景是理发师与监督剪辫子的日本警察,一个一个地剪着台下观众的发辫。镜头全
景就
如剧本中所记的:「锣鼓声中只听见剪辫子的擦擦声」(侯81)。这麽一个镜头,也

许是为了暗示日本在台湾的政治与文化暴力,然而却也记录了平剧尚未成为中国「国
剧」前的历史--对日本人而言,当时有威胁性中国认同象徵的是台湾人的辫子,
平剧
只是台湾百姓祭祀节令等生活的一部分。一直要到一九四一年的「皇民化」运动
剧烈推
行後,台湾各种传统戏剧才因带有民族色彩而遭禁演(邱328)。

因此,同样是传达「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这句老话的主题,《霸王别姬》与《戏梦人

生》中戏与人生的关系却截然不同。《霸》片中的历史与人生不过是一出京剧的戏
码,
京剧也脱离了历史时空成为「美」与「中国」的象徵。当《霸王别姬》透过好莱坞式的

叙事手法,伪装本身「戏」的本质,而以「人生」的姿态吸引观众的投入与认同时,中
国认同也由想像而成的一出「国族戏」变成自然的「人生」。戏与人生之间的比喻关系

在《霸》片中於是被画上了一条结实的等号--戏=人生。反观《戏梦人生》,片
中强
调戏有各样的戏,均为人生的一部分,与人生构成复杂的双向关系。戏不等於人生。

与人生若是有任何的比喻关系,毋宁是一种类比--人生的际遇与戏一样往往如梦
般虚
幻无常。而这样的类比,就片中呈现的台湾国族认同而言,益加深刻。就如《戏梦人
生》的广告词对这部电影所作的注脚:


台湾的运命尚悲情
亲像戏,亲像梦,亲像 仔
也亲像伊〔李天禄〕--
自之乎者也, ,学到ㄅㄆㄇㄈ
自大清子民,日本皇民,变成台湾同胞

由汉人成为大清子民,从日本统治的皇民到国民政府所谓的台湾同胞,台湾的国族
认同
史不正是一出出搬演的戏吗?

事实上,整部《戏梦人生》的後设形式,即是在凸显历史与认同如戏般虚构的本质。透
过半记录片、半剧情片的「杂种」呈现手法、疏离的镜头、以及不连贯的剪接,造成历
史再现时虚实交错的暧昧。《戏》片中的「历史」半由李天禄本人口述,半由林强等人
虚拟演出,而且李天禄本人现身说法时,总出现在剧情片的拍摄场景内,指出剧情片

虚构性。即使是李天禄自己叙述的经历,例如他与情人艳红的交往,也在他自己第二次

的复述中也有所不同,让观众了解所谓记录片的主观成分。於是出现同一段经历有叁

版本同时在片中呈现的情况,让叙述的过程变成注意力的焦点。另外,《戏》片许多组
的镜头,往往先於李天禄的叙述出现,造成视觉意义与叙述意义的张力(如祖父李火带
李天禄自私塾返家的镜头);固定镜头外,只闻音响,不可见的活动(如李火跌落楼

的镜头),以及突然改变焦距的摄影,造成银幕上人物大小变化的「跳接」(jump
cut),在在都故意暴露影片的拍摄与意义构造的过程。这些後设的呈现手法,加上片
首先介绍的布袋戏开演前必有的扮仙戏,影片不断地暗示、明示影片本身不过是搬演历
史的另一出戏。

不论是影片所呈现的历史内容上,或是呈现的形式上,《戏梦人生》均极力避免提
供一
个中心化的历史观。《戏梦人生》里的布袋戏与其它的戏曲,不仅没有京剧在《霸王

姬》中的国族地位,也不是永恒不变的艺术形式。他们就是如李天禄这种百姓的生活。

而这种生活所呈现出来得历史,即是 Renan 口中的那种会「记起」国族整体原是虚构
的历史研究。果真如此的话,《戏梦人生》中所召唤的国族认同是什麽?李天禄究竟是
「中国人」、「台湾人」、「本岛人」亦或是「汉奸」?答案在电影的片名里似乎已经
暗示了:《戏梦人生》里有戏、有梦、有人生,就是没有「国」。那些希望以本质论的
国族观去认同他的人,最好先清楚地告诉他,你的这出「国族戏」怎个演法。否则就如
他说的,有时候李天禄「还会弄混」。


引用书目

Ⅰ 中文部份

王德威。《小说中国:晚清到当代的中文小说》。麦田,民82。
王嵩山。《扮仙与作戏:台湾民间戏曲人类学研究论集》。稻乡,民77。
台湾人。〈假台湾人:台湾的第五大族群〉。《岛屿边缘》,7(民82):35-

46。
邱坤良 《旧剧与新剧:日治时期台湾戏剧之研究(1895-1945)》。台北
市:自立晚报,民81
李天禄。《戏梦人生;李天禄回忆录》远流,民80。
李碧华。《霸王别姬》皇冠,民81。
吴其谚。〈有关《戏梦人生》的四个联想〉。《影响》,39(1993):90-
92。
侯孝贤。《戏梦人生》(电影)。年代,民82。
---。《戏梦人生:侯孝贤电影分镜剧本》。麦田,民82。
侯德健。〈龙的传人〉。新格,民78。
陈凯歌。《霸王别姬》(电影)。香港:汤臣,1992。
黄昭堂。《日落中国:走向灭亡的中华帝国》。自立晚报,民80。
廖咸浩。〈南方异类:以後殖民视角看《悲情城市》与《牛棚》中的语言、沈默与历
史〉。《中外文学》22-8(1994):59-73。
蒋勋。〈沈默的见证:一张照片,一页真实的新港人历史〉。《中国时报》,民8
3.2.25,十七版。
Mackerras, Colin P.。马德程译。《清代京剧百年史》。中国文化大学,民78。

Ⅱ 西文部份
Anderson, Benedict.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New York: Verso, 1983.
Balibar, Etienne & Immanuel Wallerstein. Race, Nation, Class: Ambiguous
Identities. Trans. Chris Turner. New York: Verso, 1991.
Berry, Chris. "A Nation T(w/o)o:Chinese Cinema(s) and Nationhood(s)."
East-West 7.1 (1993): 24-51.
Bhabha, Homi K. "DissemiNation: Time, Narrative, and the Margins of the
Modern Nation." Nation and Narration. Ed. Homi Bhabha. New York: Routledge,
1990. 291-322.
Fiske, John. Reading the Popular?. Boston: Unwin Hyman, 1989.
Renan, Ernest. "What is Nation." Homi Bhabha ed. Nation and Narr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1990. 8-22.
Tessier, Max. "Art Over Politics." Cinemaya 20 (1993):16-18.









论坛文摘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