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闲谈(二)


论坛文摘主页

送交者: spk 于 July 16, 2000 00:15:51:

送交者: spk 于 June 30, 2000 20:48:05:

三国闲谈:“六出九伐”与蜀汉战略上的失误

SPK

荆州失守及后来刘备为夺回荆州而发动的蜀吴之间
的战争,以刘备一方的失败而告终。刘备在长期军
阀混战中所建立的军事实力遭到致命的打击,许多
将领如关羽、糜芳、傅士仁、黄忠、黄权、潘浚、
冯习、张南、吴班等或死或降,士卒物资等的损失
更为严重,史称蜀军“舟船器械,一时略尽。尸骸
漂流,塞江而下”。有人认为荆州之失在用人不当
,不过假设刘备用人得当,能在兵力分散的情况下
保持荆州吗?退一步说,即使能保持荆州,能避免
与东吴之间的战争吗?而一旦蜀吴之间为荆州而爆
发战争,孰胜孰败,对刘备一方来说,损失都是无
法避免的。如果蜀方不能大胜,这场战争的长期化
也是可以预见得到的。正如赵云所说:“兵势一交
,不得卒解也”(《三国志赵云传》注引《赵云别
传》)。希望在保有荆州的同时,联合孙权分途出
击,等于让孙权替刘备打天下,这个如意算盘打得
太响了。

彝陵战役之后,诸葛亮在一段时间内采取与吴联盟
,稳定后方及内部的策略,使蜀汉得到喘息的机会
。经济上有恢复及发展,南征平定孟获等后,后方
也获得安定。但此后的北伐,是蜀汉战略上的又一
大失误,并因此直接导致了蜀汉的败亡。“北伐中
原”,争夺天下,是蜀汉的一贯战略。这一战略本
身无所谓错,但是诸葛亮对敌我双方的实力以及军
事上实现这一战略的可能性缺乏正确的估计,又没
有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己方的策略,从而陷入军
事上的机会主义和冒险主义之中,导致失败。从这
个意义上来说,陈寿论诸葛亮所谓“应变将略,非
其所长欤?”的话,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蜀将魏延曾有分兵出子午道的计划,诸葛亮以此计
划“悬危”,而未予采纳。有人据此认为这是诸葛
亮缺乏“应变将略”的表现。不过,现代史论者大
都同意诸葛亮的处置。因为,子午道道路险峻,对
大军作战、行动、后勤运输,均十分不便。如遭遇
对方据险反击,后果严重。即使魏延能出子午道占
领长安,在魏军反攻之下,以五千兵力能坚持多久
呢?而一旦战事不利,诸葛亮的主力(出斜谷)无
法予以任何帮助,魏延军将面临全军覆灭的危险。
蜀汉军力有限,诸葛亮不肯拿蜀军有限的实力作毫
无把握的冒险,这是正确的。事实上,单以用兵指
挥、计谋等来说,诸葛亮是很高明的,太和二年出
散关攻陈仓不果,退兵时用计斩魏将王双;太和四
年故技重施,退兵时伏兵射杀魏“良将”张颌;司
马懿与蜀军交手,也被打得大败,蜀军“获甲首三
千”。但之所以局部虽获得若干胜利,全局仍毫无
起色,原因即出在诸葛亮不顾时机,坚持北伐,这
一短视行为上。

当时魏国无论在国土、人口、经济等各个方面都远
在蜀国之上。所谓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以小国胜
大国,都是有条件的,比如对方发生大规模内乱,
或经济萧条陷入困境,或对方在对外战争中遭受大
的失败等等。而当时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曹操作
为一个优秀的军事战略家,早已看出魏蜀吴之间战
争的长期性,转而采取加强巩固内部经济,军事上
取战略防御的方针(《三国志刘放传》注引《孙资
别传》,后面我还会提及此点)。而诸葛亮对此显
然缺乏正确的认识,始终拘泥于“北伐中原”,势
必陷入军事冒险之中。

从军事角度看,蜀占据汉中南郑,而魏占陇西、长
安两大要点,双方隔秦岭山脉对峙。无论从哪一方
来看,都是攻难守易。当时川陕通道一共四条:嘉
陵道、褒斜道、骆谷道、子午道。其中骆谷、子午
两道不适合大军行动,无论魏国南征或蜀汉北伐,
一般都取道嘉陵或褒斜。褒斜直接联系汉中,交通
近捷,但坡度过于险峻。嘉陵道有嘉陵水运之便,
谷道较为平坦,沿途州县较多,考虑到军粮转运、
行军、宿营等等问题,嘉陵道是最主要的通道。自
汉高祖出汉中定三秦,到东汉初刘嘉和延岭战,冯
异和李育等战,到汉末曹操自长安攻汉中张鲁,一
律取道嘉陵。三国时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历次战
斗也都在嘉陵道。诸葛亮北伐,三次出嘉陵道,只
有一次出斜谷。姜维伐魏,一次出骆谷。魏伐蜀前
后三次,出子午、骆谷、褒斜各两次。南北朝大小
战争十多次,几乎全部沿嘉陵江线。隋唐时德宗避
乱南郑,出骆谷道,但无川陕间战争。五代战争路
线也大都在嘉陵道,出褒斜和子午只分别一次,且
并非主力。金、元侵略四川也大抵皆沿嘉陵道,褒
斜道只一次。明清川陕交通一般都沿褒斜道,但战
事一起,嘉陵道就又出现,如李自成数次自四川取
嘉陵道,出阳平关,往关中或甘肃。清初进军四川
,也走嘉陵道。综上所述,川陕间战争路线就是这
么几条,而主要的线路又集中于嘉陵道。这对于防
守一方来说,是很有利的,因为非常容易判断对方
的主要进攻方向。事实也是如此。比如,刘备阵斩
夏侯渊,夺取汉中后,曹操亲自率大军进攻汉中,
刘备“敛众据险”,不与曹操交锋,魏军不得不撤
退;诸葛亮数次进攻魏国,司马懿“敛军依险”,
诸葛亮也无可奈何;诸葛亮死后,曹爽率大军出骆
谷道伐蜀,蜀军屯汉中兴势山待敌,魏军不能胜,
反而在退兵时被伏兵邀击,遭受损失。

因此,蜀汉一方的战略进攻,虽然声势咄咄,但究
其实际,除了劳民伤财之外,毫无用处。即使再有
若干局部胜利,也无补于事。单军粮运输一项,即
难以解决。诸葛亮虽然采用“木牛流马”以及选择
若干地点建立粮仓等方法,都无法解决“千里馈粮
,士有饥色”的问题。最后在渭水屯田,摆出打持
久战的架势,也是穷余之策,无效果可言(因为大
军远征,用粮主要仍得靠后方运输,“南泥湾”只
能解决一小部分)。反观魏国,赤壁之战后采取了
正确的战略方针,以逸待劳,反复挫败了蜀汉的攻
势。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魏散骑常侍孙资就提出
:“武皇帝(曹操)圣于用兵,察蜀贼栖于山岩,
视吴虏窜于江湖,皆扰而避之。不责将士之力,不
争一朝之忿,诚所谓见胜而战,知难而退也。....
..夫守战之力,力役三倍,但以今日见兵,分命大
将据诸险要,......数年之间,中国日盛,吴、蜀
二虏,必自疲敝”(《三国志刘放传》注引《孙资
别传》)。后来司马懿、曹真西御诸葛亮,主要即
依据这一战略方针。

有人认为诸葛亮的北伐虽然没有达到目的,但牵制
了魏军长期在长安、陇西一带作防御战,尤其是取
武都、阴平后,战争始终在魏国境内,使蜀汉内部
得到了安定。其实,蜀汉连年用兵,将诸葛亮在经
济上取得的一些成就消耗殆尽。诸葛亮死后,蒋琬
等当政,都采取持重的防御战略。魏国的几次进攻
,也都被击退。到姜维掌握军权后,又再次实行了
诸葛亮的北伐战略,几乎年年出兵。结果造成经济
萧条、人民厌战的局面,从而最终崩溃。当时全蜀
“领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可是“带甲
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三国志后主传》)
,平均九个人负担一个士兵,七户人负担一名官员
。东吴派往蜀汉的使者称:“经其野,民皆菜色”
(《三国志薛综传》)。这样的政权,自然无法维
持下去。退源祸始,不能不说诸葛亮的北伐战略实
在是大错而特错了。

--------------------------------------------------------------------------------
所有跟贴:

请教 - 临时 (312 bytes) 21:51:03 6/30/00 (6)
回临时兄。 - spk (1404 bytes) 23:49:31 6/30/00 (2)
三国以前,只有韩信一人出汉中而得天下 - 不算和 (576 bytes) 08:27:20 7/01/00 (0)
多谢,还有一个胡乱的想法想请教 - 临时 (751 bytes) 07:34:00 7/01/00 (0)
别忘了诸葛一生唯谨慎。 - finger (84 bytes) 21:55:49 6/30/00 (2)
所谓知其不可为 - 临时 (226 bytes) 22:03:01 6/30/00 (1)
多数人通常是为自己的梦幻所激励而行动的 - 蛮人 (270 bytes) 22:07:36 6/30/00 (0)
此论正确! - 大江 (186 bytes) 21:02:33 6/30/00 (0)

请教

送交者: 临时 于 June 30, 2000 21:51:03:

回答: 三国闲谈(二) 由 spk 于 June 30, 2000 20:48:05:

我的问题是:孔明真的有取胜的可能吗?记得当年读三国
的时候,就有一个强烈的感觉:孔明基本上没有胜利的可
能,不管他采取什么策略。

放弃荆州,固守方寸之地,在连营大火之后,真的还有希
望吗?前此后此,要找到在此种弱势下执行此策略而最终
能胜的例子,都非常困难。与其坐以待毙,也许真的不如
赌一下运气?


回临时兄

送交者: spk 于 June 30, 2000 23:49:31:

回答: 请教 由 临时 于 June 30, 2000 21:51:03:

就当时整个的三家形势来看,我们不能不
承认,刘备是最弱势的一方,刘备的出路
无非三条:

一、既占据荆州,又夺取益州。将来既可
以两路北伐以定中原,又可以高踞上游,
扫荡东吴。这诚然是最好的算盘,无奈刘
备根本不具备这样的实力。因为这样做,
结果必然是要对付孙曹两家。而刘备当时
连对付其中任一家都很吃力的。刘备这样
既要保有荆州,又要稳固益州,还要争夺
汉中,兵分而三,是兵家之大忌。也是刘
备最后既没有能保全荆州,又丧失了夺取
汉中的最佳时机的原因。历史证明,刘备
的做法行不通。

二、放弃争夺益州,全力保持荆州。这样
做政治上仍有麻烦(刘琦死后),东吴也
同样感觉到刘备的威胁。而对刘备来说,
荆州是四战之地。北有曹操,东、南有东
吴,西有刘璋。西面的顾虑不大,但东、
南、北三面受敌,也势必兵分力弱,那里
都搞不好。这和南宋时形势完全不同,因
为南宋时荆州只北面受敌,四川在手,上
游也没有顾虑。对刘备来说,无此条件。

三、放弃荆州、全力夺取益州、汉中,待
时而动。这样对东吴威胁最小,则不仅可
以维持与东吴的联盟关系,而且也使孙曹
之间矛盾上升,己方处于坐山观虎斗的位
置。所谓待时而动,就是当魏吴双方消耗
到一定程度,或出关中占据陕西,或由上
游下攻东吴,和坐以待毙不同。惟此案须
极大耐性,一方面整顿内政,使国富而兵
强,另一方面须在外交上始终保持主动。

比较三案,我的感觉是第三案稍好一些。
当然其他人或有不同看法。孤注一掷,赌
国运的做法,不是高明战略家所为。孙子
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
道,不可不察也。

三国以前,只有韩信一人出汉中而得天下

送交者: 不算和 于 July 01, 2000 08:27:20:

回答: 回临时兄。 由 spk 于 June 30, 2000 23:49:31:

也许孔明受到韩信战例的鼓励。孔明在隆中的时候,未必对
蜀道之难有切身体会。我想他的兵分两路战略,是想实施修
正了的韩信路线。这在楚汉时代不无正确,因为长安一带不
是项羽的重点。经过汉朝四百年的经营,情势大不相同,曹
魏是必守渭河平原不可的。
所谓“遗恨失吞吴”我看是评得不错的。孔明想联吴,一相
情愿尔。事实上,就算孙权不来抢荆州,曹操也得拔掉这个
钉子。我的主意,他应该学后来孙权的做法,向曹魏称臣媾
和。刘备当汉中王时,献帝尚在,省去名义上的许多麻烦。
腾出手来集中力量消灭孙权。只要占据了半壁江山,即便北
伐不成,只要东西呼应,却也不必担心曹魏南征。

多谢,还有一个胡乱的想法想请教

送交者: 临时 于 July 01, 2000 07:34:00:

回答: 回临时兄。 由 spk 于 June 30, 2000 23:49:31:

我想,蜀之所以不肯放弃荆州,一是希望争取战略上的主动,
最后,如您所说,力不从心。另一个原因,我想,是不是如
我在下面所说,放弃荆州,则外交上将过份依赖吴的合作。
如果没有吴的全力合作,且魏仍采取守势,则局面比“六出”
稍好有限(时间似乎并不对蜀有利)。倘若此说正确,则蜀需
要衡量与吴长期战略合作的可能性和可靠性。在这个问题上,
我以为双方的深层不信任是难以消除的。蜀由寒族开国,对
豪族是压制的,统治上是法家的一套为主。吴是基于豪族的
支持而立国的,统治上是儒家的一套,他们之间即使有共同
的战略利益,长期合作的可能仍然不大。在这种情况下,占
据荆州且只经营荆州固然没什么希望,其它两条路我以为也
全都是赌博。简单地说,我以为蜀其实不论如何都没什么太
大的机会,根本原因在于势力太弱,起家太晚。

不知道这种说法有没有些道理?

所谓知其不可为

送交者: 临时 于 June 30, 2000 22:03:01:

回答: 别忘了诸葛一生唯谨慎。 由 finger 于 June 30, 2000 21:55:49:

是不是就是没有胜机的意思?经过那样的惨败,本来就弱势
的蜀似乎也只能在军事冒险和坐以待毙里选一了。

如果没有美国的支持,台湾要是真想独立,是不是也只能冒
险一搏,比如,轰炸北京。赌中国会因此而乱?

这个比方胡打的了:)


多数人通常是为自己的梦幻所激励而行动的

送交者: 蛮人 于 June 30, 2000 22:07:36:

回答: 所谓知其不可为 由 临时 于 June 30, 2000 22:03:01:

明知不可为却忍不住还要作的这种赌徒心理,实际上不仅仅
在台湾那里能见到。而况实际上在诸葛初出山时,还不能说
就一无可能 :-) 如果后来六出祈山时能侥幸得逞,等等。
毕竟老毛上山时只有一两千人的队伍,谁会知道二十年之后
就得了天下?努尔呵赤则更少,只有五百兵 :-(

CG





论坛文摘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