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着的人是可耻的:)


论坛文摘主页

送交者: 临时 于 July 16, 2000 11:31:37:

闲着的人是可耻的:)

送交者: 临时 于 June 28, 2000 10:05:26:

约见的胖女人被塞车塞在路上了,于是就有了若干分钟多余
的时间,于是就转贴。我没看过所评的电影,因此不知道这
老兄说得对不对。有那看过的,要砸的话,您使出那吃奶的
劲来砸,最好是顺手也把砖头扔到这篇东西的老窝“青青草”
去,反正SIEG皮实的很,不怕人砸,只怕没人砸:)

青青草的路标如下:

http://grass.hg.net.cn/cgi-bin/bbs.exe?id=BBS_Grass&msg

慢是慢点,不过挺那个啥,文化,的。

是为序:)
===================================================

侯孝贤的《戏梦人生》
Sieg

侯孝贤的《戏梦人生》


  《尼罗河的女儿》是一部错放到故事片里的纪录片,然而它的画面太粗
劣了,当然,导演的借口可以是追求生活的原生态,但是,这种借口也可以
成为我这样一个不会拍电影的外行要哪天也鼓捣出一部片子时对外发布时的
言称,于是任何批评到此诡辩前都只好收口,即再加上面对其中父亲和儿子
对着干时画外音效滞后画面剧情,而整个作品的节奏又拖沓得象头老牛在烂
泥里午睡,所以,我不打算对这部片子进行任何更深入的评价,因为它不配。

  《戏梦人生》之所以配,只是因为它的画面感相当好,只是除此以外,
影片的其他地方仍就是一包垃圾,当然,Lancelkost阿木等人以看皇帝新装
的心情来看侯孝贤的电影,自又是另当别论。

  先从故事情节说开,这部片子主要是以一个老人的自叙回忆来串起整个
叙事框架,时空背景是台湾乡村,主人公即老头的父亲是入赘进来的,身份
就矮了,后来主人公的母亲死了,又来了个后娘,主人公呢跟着乡下的戏班
子去学布袋戏,渐渐成了名角,辗转到城市里,认识了妓女某某某,后又给
日本驻台湾军队演戏,然后影片结束。

  要从寻常的生活中理出可拍摄的因素并将之串接起来,这是需要有大智
慧的,侯孝贤在这里明显是捉襟见肘,他先拿那老头做为叙事者本身在画面
中央现身,并故意把机位固定在正面,然后让老头的方言配着字幕及背景的
乡土气味慢慢弥散开来。这种手法虽说有点新颖,但并不见得智慧:因为这
里面动用的元素太少了:一个老头、方言、画面背景、连续时间、字幕,任
何一个业余的电影爱好者都能达成这些元素组合后应该能达成的效果。

  侯孝贤将许多涉及到外景元素的事件全用以上这种手法(或者老头元素
不出现,仅画面及字幕及方言等),的确起到一种中国戏剧特有的省略效果,
使得整个冗长的长达两个多小时的影片不至于更冗长,但是,反复地运用这
种技巧,并把节省下来的时间资源全用在人上楼下楼搓麻吃饭上,就给我一
种没本事拍复杂的只会拍简单的印象。

  在一些局部特写镜头中,比如后妈给两个小孩上红腰带的戏里,侯孝贤
照例用一个正面机位用个长镜头来把整个过程记录下来,我当时就估计第一
个孩子完了后第二个会再来一遍,结果的确如我所料。唉,要这样,copy and
paste得了,反正两孩子打扮身高都一样。

  影片中另一构成元素是布袋戏,在照例的正面机位下,一出戏就这么平
平地演出着,戏的内容和剧情无任何关联,它的存在只是作为一道边缘文化
的布景,呈现在所有文化猎奇者的面前。当然,所有的生活原生态提倡者都
会为这种平面拼接技巧赞叹不已,然而,在我这个把智力水平作为第一评判
标准的人面前,这种以拙掩拙的技法只能叫我心存蔑视。

  在摄影上整部片子的基调几乎全是逆光高对比度的,演员的衣服基本已
深色为主,画面光线一般在远处正面,但不少地方靠画面外的辅助光线加强
逆光效果,人物的脸部、肩头、家具的角、边等都在大片黑色阴影里高光凸
现,非常具有视觉感染力,然而,对我这么一个从事过油画游戏的人来说,
这点技巧由于它过于容易营造气氛而显得相当廉价,就好比谁都知道往一锅
汤里落几许味精就一定能掉鲜一样——可是,厨师们都知道真正的本事并不
在加味精上。侯孝贤在影片中到处肆无忌惮地动用这种加味精把戏,虽然比
起那粗糙劣质的《尼罗河的女儿》来似乎画面鲜活了许多,但是,我并不吃
他这一套,即便现在的中国青年好象人人都赞他是个大师。

  但那不过是个智商平庸的人们才会热衷的大师,一如当年的汪国真,或
者再远些,徐志摩什么的。

  所以,甭指望从我牙缝里抠出一个好来,做梦吧,这些个浪得虚名的家
伙,包括拍十诫的那波兰佬,《红白蓝》已经够让我有微辞了,还弄出个
《十诫》,结果前两诫看完,哈,凑性。

  等我全看完,瞧我怎么批他。

  2000/6/28





论坛文摘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