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回忆(二)


论坛文摘主页

送交者: 蛮人 于 July 16, 2000 12:54:39:

上海回忆(二)

送交者: 于 July 03, 2000 07:56:48:

在上海住在徐家汇那里,徐家汇算是比较繁华的地方了。可惜
在上海时兴趣偏不在明史,因此竟然连徐光启的宅院或者坟墓
什么的都没去凭吊一把。只不知那些现在是否还在?

那时住的是所里的集体宿舍,一堆单身汉,只有几个女的。男
的是主流,因此就舒服一些。临近就有个菜市场,每天都有象
小土匪样活蹦乱跳的海鲜,而且价倒不算贵。虽然那时每月只
有四百多(过三个月好象是翻了不到一翻),但除了买书外尚
有不少盈余,每周可以吃那么两三次海鲜。只可惜那时不象现
在,突然发现自己竟然是有当厨子的天分,半闭眼睛哼着小调
东抓一把西凑一把随便炒出来的菜,竟然还老把隔壁一炒就糊
的哥门的嘴巴搞的直流哈啦汁。

到了晚上下班后,就见一堆哥门光着膀子挤在厨房里。厨房就
那么四五个灶,因此经常是几个人自动结盟一起炒。我刚去时
因为工作比较忙,没多少时间认识哥门,而且每天也没个钟点,
因此只好一个人买了菜自己炒。那时比较常吃的是青菜炒瘦肉。
第一次炒时,放了大半锅的油,瘦肉放在里面煎,结果一大块
的瘦肉,最后全都抽抽成了黑糊糊的小块。第二次炒,就只放
一丁点油,结果炒出来的菜糊的糊青的青。第三次,才总算把
两个都炒熟了--可惜忘记了放盐。

没有冰箱的好处,是每天都可以吃鲜的。每天下班第一件事情,
是把自行车一停,先到菜市场去买菜。买菜比较省事,如果没
兴趣,见到一个一指就买了;如果有闲心,就顺着小长条的市
场来回走一遍,然后一指点也就行了--讨价还价是不必要的,
因为不会说上海话,开口反而要吃亏。如果再有闲心,就在那
里先欣赏一会上海人的讨价还价,虽然大多叽里咕噜听不太懂
但光看他们的表情,就是一门上好的享受。

一回见到一个三十几岁的男的,在一个杂货铺前和另一个也是
三十几岁模样的老板争了起来。先是讨价还价半天买了个小东
西,他大抵是觉得有点亏,临走时就从一个小盒子里挑了两个
小木夹子作补偿。没想到被那个老板看到了,很凶地要他放下;
他叽里咕噜了半天,看老板不依不饶,只好放下了其中一个;
没想那个老板还是一点也没白给他的意思,双方又凶凶地叽里
咕噜了半天,搞的一堆人围观,最后那个男的还是只有把另一
个也扔回了盒子里去,推着车子叽里咕噜地走了。

这当然是比较少见的事情。其实很多上海朋友是相当大方豁达
的,虽然大方豁达中仍然可见到他们特有的精细的特点。记得
办完手续准备离开上海前,楼里比较要好的几个哥门,提前三
周给我践行--当然并不全是上海人;大家从很少的工资里凑
钱作比公款,每日买回来一堆鱼肉,他们炒我白吃。每晚七八
十几个人在一起,挤在屋子里喝酒,一醉方休。想想那时我到
所里,来去匆匆,经常平日里回来就在台灯下一坐,自己看书,
搞的他们聊天都的上别的屋子里去,而并未给他们什么帮助-
-除了经常开些怪七八糟不合时宜的“书单”和任何人都可以
随便到我那借书外;这么一想,真是十分惭愧,对不起那般精
细却素朴够哥门义气的兄弟们。

前阵和原来所里的一个小兄弟--和我同室,比我小,很聪明,
因同姓我是认了作弟。现在回交大读书了--通了电话,才听
说原来那几个哥门现在虽还在,变化却很大:都结婚了。可惜
我却无缘喝他们的喜酒。只有给他们遥远的祝福了。其中一个
原来同屋的上海小帅哥,那时记得被隔壁一个哥门的在军校的
表妹搞的神魂颠倒,我那时还整天给他出主意告诉他该怎么办,
可惜我总还是个庸医,没能帮的上忙。现在和一个中学教师结
婚了,小日子过的还挺惬意,真让人高兴。

记得那时我中午离开上海回北京时,下午所里要开一个很重要
的会,而且正下着倾盆大雨。本来说了不用他们送,没想中午
时几个哥门一个个冒着雨都回来了(那有大概二十分钟的自行
车距离)。他们还委派就是同屋那哥门送我。哥门平日木讷寡
言,多听我扯淡。送我到火车站,一路他都没什么说话,只是
感到有些伤感。我只好说些轻松的话,但他仍多只是笑笑。火
车就要开时,他在车窗外突然握紧拳头,朝上方用力一伸,两
眼直视着我,仿佛要放出火来。一边高声喊到:我告诉你一直
想说却没说的话。。。好样的。。。一定努力,会成功的。。。

我知道他说的话的意思,虽然我最终并没有他所说的成功。但
那一幕,却永远深深地印入了我的脑中。

上海,在我离开它的那一刻,给我留下了永生难忘的美好的印
记。

CG




论坛文摘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