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二)


论坛文摘主页

送交者: 临时 于 August 29, 2000 09:38:57:

关于爱情
--感觉“白”

影片名:Blanc (White)
导演:Krzysztof Kieslowski
主要演员:Zbigniew Zamachowski,Julie Delpy

我知道“白”所谈的远不止是爱情。老K实在给影片里放进了太多
的东西,族群间的文化冲突与心理平等,意志与命运的微妙关系,
东西欧游戏规则与人际关系的反差,等等。为此,老K不惜放弃不
露声色地以偶然事件推动情节发展的惯用手法,以一种不算强烈
但依然显而易见的夸张,让故事多少有了一些寓言化的色彩。

不过,我只想谈谈爱情,其它的话题,多少都更让人疲劳些----我
一直以为,“白”是一部很好看很流畅的片子,但回味“白”却是
件非常辛苦的事情。

我只能试试。

(一)性,或者更多

影片有非常利落的开头:一个波兰理发师,和他的法国老婆,在巴
黎,离婚。

原因:波兰理发师自到巴黎以来,就突然地,“雄风不再”。

结果:离婚告成,法国太太得到一切,理发师落魄街头。

后续:理发师做过两次修复的努力,以象狗一样,然而不令人鄙薄
只令人心酸的方式(演员的分寸把握是相当精彩的),法国女人以一
种野性的方式给了理发师一次机会,未果;以加倍野性的方式拒绝
给予另一次机会(以电话里恣肆的呻吟表明 -- 我需要性,你他妈的
滚蛋!)。

“没有了性也就没有了爱情这回事”,这样的主题和这样直截的表
达,在“保守”的美国电影里如果不算常见的话,在欧洲电影中当
不算新鲜。性与爱可以形成一对非常富有张力的主题,可以衍生出
细致的心理描写(象若干电影从不同角度做过的那样),但“白”的
用力却似乎并不在此,它以一种相当戏剧化的方式关注“不举”背
后的东西,关注离婚这个事件本身。换言之,问题不在于不举可以
破坏婚姻,问题在于,为什么不举,以及不举可以把什么东西带到
表面上来。

有两样东西是意味深长的,一是女方极度的愤怒,一是男方提出的
解决之道。由性的缺乏引发的愤怒是可以理解的,甚至这种愤怒中
所包含的对男方的俯视角度也是可以理解的(由此可以理解性关系
中的男女既定角色分配,理解“征服”与“SERVE”间微妙的关系,
理解何以男性的一项生理机能可以用上“雄风”这样“够份量”的
“代指”。),真正比较特别的,是女方“你给我滚出去”的相当自
然的角度,其中所包含的,是一种对“家是谁的”的默认和“收容”
的优势无意识。就连法国女人所给予的一次“机会”,也只是一种
绝对的施与式的收容考试,因而,其中只有赤裸裸的性检验而没有
更多其它的东西。为了将失败的应试者逐出考场,法国女人可以毫
不犹豫地放火。原因简单不过:当法国女人放火的时候,波兰男人
只有两种选择,要么走,留法国女人自己把火熄灭,要么留下,等
火烧起来,然后自己进牢房。结局是可以预见的,虽然审判还没有
开始,还干脆只在想象里。

其实,结局一直都是可以看见的,所以法国女人才会在家庭法院判
决前就已经给男主人公收拾好了箱子。这个不很起眼的情节其实早
已地把镜头拉到了性的背后。

从波兰到巴黎的迁移从各个方面削弱着男主人公。他不再是一个可
以做出漂亮发式因而名声在外的巧手(尽管其手艺绝没有退化),而
是一个和巴黎格格不入的多余;他不再是在木讷兄弟衬托下灵动的
浪漫情种,而是连绿叶也没有资格当的败絮埃尘;他不再是一个可
以依赖,可以任由小鸟来依的手艺人,而是经济上的累赘。这一切,
最终打乱了家庭里原有的秩序和主导原则,调整也就成了势在必行。
然而,曾经的波兰之旅虽然带给了他们爱情乃至婚姻,却并没有带
给他们同样的呼吸,同样的视角,因而也不可能带给他们解决问题
所需要的理解与默契。波兰男人所能够想到的唯一解决,便只能是
“和我回波兰去”,当这个解决被当然地否定了之后,秩序改变的
不可能最终物质地体现在男子的“雄风不再”上,从而把所有的矛
盾推向表面化。

至此,影片所谈的已经不再是“没有性也就没有爱情这回事情”,
影片所展示的,是“爱情”是怎样一种微妙的平衡,性的顺利是如
何地离不开这种平衡,影片所挖掘的,是这种平衡为何在这对夫妻
之间,在巴黎这个地点,会如此地脆弱到完全不堪一击。

为了使得这种挖掘可以更加地深入下去,影片大胆地尝试对调男女
双方的位置,把镜头引回波兰,在波兰给予男主人公一个狼一样血
腥搏来的成功。

(二)解决,或者死结

在波兰“丛林生存”的男主人公(此时已不再是理发师),其决心和
自信是引人注目的,数百万的家产可以用来做一个尝试(或者干脆
说是准备一个考场),辛苦挣来的“受人尊敬”的“身份”也可以
不要。

更意味深长的,是在准备复杂陷阱的整个过程中,竟然没有一秒钟
停下来问一下自己:“如果她来了而自己依然‘不行’,怎么办?”

性是什么?经此一“留白”,已然尽在不言中。

不出人意料的是法国女人来了,出人意料的是她竟会在坟前哭泣。
感动?如果是感动,就无法解释当骗局已经证明是骗局,甚至陷阱
已经证明是陷阱时依然多情的反应。已经面对警察的女人,依然迷
离,恍惚,柔美。不见了恨,也不见了疯狂的决绝。黑暗的陷阱,
倒好象成了通向光明的隧道。

一个“死”男人凭什么打动人心?第一,凭他“死”了(但这并不
是最主要的,因为他又“活”了),第二,凭他留下的财富所具有
的象征意义:一种成功的符号。第三,凭他和脚下这块土地的亲和
力,而且,这种亲和力是自己(即法国女人)所不具有的。一个“死”
在自己的(!)舞台上的成功男人(也许你不认为理发师是一个成功,
但当理发师自信地说:“她一定会来的”的时候,我们可以知道,
从法国女人的视角,理发师的一种多少令人有些尴尬的成功。),
仍然可以征服一个曾经的鄙视者的心。甚至当骗局已经证明是骗
局,陷阱已经证明是陷阱之后,骗局和陷阱中的恶意仍然被忽略,
其中包含的决心,计谋与力量却全部被当作爱的理由。是身处他
人舞台的孤离感造成的心理弱势?是由负疚强化了的回归需求?
还是家庭主导关系的复位造成的被主导的渴望?也许都有,也许
还远远不止。

谁说爱情是两个人的事情?在这里,我们看见了分为两半的欧洲,
看见了男女之间千百年来的争斗,妥协,契合,寻找,看见了经
济关系和社会层层面面的无数双眼睛。

爱情是什么?这问题被人问了一万年,大约总还要再被人问一万
年。

老K多少有些伤感地让人们看这每每从弱势一方抽出新芽的爱情。
看着这种畸形的美丽的时候,你不知道这爱情的根在哪里,这爱
情会长向哪里。

这爱情能长向哪里呢?爱情复生的时候,正是打下又一个死结的
时候。所有的朋友,兄弟,都已经被牵涉了进来,男主人公便也
没有了退路。漫长的司法程序下,法国女人能一直有那无可名状
的柔美的微笑与手势吗?恨呢?恨有一天是不是会发芽?金钱呢?
法国女人脱罪的一刻,便是成为百万家产唯一合法主人的一刻。
故乡呢?谁的故乡是故乡?法国,还是波兰?

平等呢?两个人里总有一个人是处于无力自卫的位置上,这样的
土壤,真的能长期供养爱情的花吗?谁知道呢,也许正是平等的
缺席,催生了爱情,却阻碍了它健康成长。

爱情是今天才复杂到这样令人失望,还是从来如此?今天两相遥
望中的爱情,是不是可以有明天呢?爱情是复生了,还是只不过
又打下了一个死结?

不过既然还有泪,也许就还有明天。即使没有明天,又如何呢?
有泪流满面的一刻,明日回首,或许我们不能说我们见证了爱情,
但我们至少见证了人心。

能流泪的心,或许早早晚晚地,总会给爱情一个家的吧。


注:关于尾声

“白”的故事有一个遥远而含蓄的回声:在“红”的结尾,两位
男女主人公在镜头前一闪而过,一起成为海难的幸存者。这一精
心设计的镜头,所寄托的,与其说是一种乐观的信心,也许,不
如是对人世间温暖的祝福。

祝福者已经离去,但那份温暖,依然留在那里。

--------------------------------------------------------------------------------
所有跟贴:

有( 一)吗? - Tina (49 bytes) 23:07:58 8/15/00 (0)
Dominique在狱中 - Z (49 bytes) 12:47:20 8/15/00 (0)


论坛文摘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