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心生意象”与“存在主义”(回鼻子同学)


论坛文摘主页

送交者: 西岭居主 于 August 31, 2000 14:52:22:

关于“心生意象”与“存在主义”(回鼻子同学)

送交者: 西岭居主 于 August 18, 2000 18:16:00:

关于“心生意象”与“存在主义”(回鼻子同学)


“心生意象”与“存在主义”有很大的不同。几乎一切唯心主义哲学
流派都认为“心生意象”,特别是佛教中的禅宗对此有极为生动的描述。
有一个故事讲二人用风吹过树叶来讲禅,所谓既不是风动,也不是树叶
动,而是心在动就是其话语结构。

笛思卡说过 I think therefore I am, 也是一个道理。把主观意识的先
验性抬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存在主义”的名称来自萨特的小说集“存在与虚无”。“存在主义”
的口号是“存在先于本质”。萨特和加缪为代表的存在主义作家更关心
的是现代人类社会中的人类个体的创造和存在的自由。而不是那种哲学
上钻牛角尖式的问题。

存在主义为了脱离从亚里氏多德以来,以理性为先导的分析方法,故以
现象学为其方法基础。早于萨特的胡塞尔与海德格尔,以及随后的克里
郭凯儿,雅思贝尔思也都被认为是存在主义哲学家。

纯粹讨论存在主义是很一件乏味的事,我更对思想史感兴趣,既为什么
在那种时代背景(约1910 -- 1970)会产生这种哲学思想?萨特和加缪不
是通常意义上的哲学家,他们用文学作品诠释了其哲学,探讨死亡与荒
谬是其作品的中心论题与典型特点。


其代表作有

“存在与虚无”,“自由之路” (萨特)
“局外人”,“鼠疫”,“西西弗的神话” (加缪)

以下转文两篇,不瞒你说,读哲学史中的现代哲学部份让我很头疼,:-)

======================================================================

 读加缪传想到萨特(纽约客闲话)

  
  董鼎山

  法国作家加缪是个悲剧人物。1 9 6 0 年他开车出
事丧生的消息传来,我们惋惜他的早逝(4 6 岁)。他
的短短生命已因1 9 5 7 年所获的诺贝尔文学奖而扬名
世界。但直到最近读了加缪新传记的英译本,我才更深
切地体会了他的悲剧的深度。他最著名的著作是1 9 4
1 年的《局外人》(T H E S T R A N G E R )。读
了这部传记,我发现他的确犹如法国文坛中的“局外人
”。

  传记的法文本(作者名奥列维·都德)于1 9 9 6
年出版,长达8 5 9 页,1 9 9 7 年出版的英译本缩为
4 3 4 页,内容还是极为丰富,远较1 9 7 8 年出版的
埃尔贝·洛特曼所作的传记详尽。把加缪指为“局外人
”并不是夸张,他于1 9 1 3 年出生于阿尔及利亚一贫
苦家中,父亲是法籍,母亲是西班牙籍,自幼就在阿尔
及利亚回教徒贫民窟中显得格格不入。但是他的聪慧获
得了一位法国教师的赏识,用奖学金把他送到巴黎求学
。他的文才一时在法国文坛崭露头角。他青年时代的生
活是多样性的:染了肺结核;一度加入过法国共产党;
读得了一个哲学学位;参加了剧院工作;编了文学杂志
;当了新闻记者;在青年时两度成婚……1 9 4 2 年他
在巴黎安顿下来,《局外人》的出版立时把他升为文坛
宠儿,同时他也成为战时法国反纳粹地下工作的知识分
子领袖之一。当时法国最露风头的知识分子当然是存在
主义哲学家萨特。

  这本传记对加缪与萨特间的关系有着详细的记述。
这两位名家之间的哲学观点有本质上的不同。加缪于1
9 5 1 年出版的论文集《叛逆者》(T H E R E B E
L )终结了他们之间的友谊:在冷战剧烈的时期,加缪
不能容忍极权主义,把苏联与战时德国纳粹归为同类,
而萨特与其他左翼知识分子则仍替斯大林主义作辩护。
《现代时报》发表了萨特攻击《叛逆者》的书评,两位
朋友间的笔战开始。最后,萨特发表了一封长信。如此
开始:“我亲爱的加缪:我们之间的友谊不易,我真可
惜我将失去这个友谊。”

  1 9 5 7 年的诺贝尔奖是加缪文学生涯的顶点(萨
特后来于1 9 6 4 年获奖,但未接受),其时恰值阿尔
及利亚独立战争之时,加缪身为出生于阿尔及利亚的法
国人,处在两面为难的状态。他对回教徒反殖民主义革
命表示同情,可是因为革命分子残杀法籍平民的恐怖活
动,他又不能在感情上接受阿尔及利亚的独立。因此,
他不但受到阿尔及利亚民族运动分子的攻击,也受到法
国左翼文坛的批评,说他背叛了人权的正义。当时法国
思想界分为两派,自由派支持殖民地独立,保守派认为
阿尔及利亚属于法国。加缪受到双面夹攻,无从招架,
终而保守缄默,停止公开发言。1 9 6 0 年出事丧生时
他已是个心灰意懒的人,精神极为消沉。他以为被人误
解了。

  这本传记也透露了加缪的私生活一面。他的肺结核
终身未愈。他显然好女色,在同一时期拥有好几个女友
,都很年轻。他的发妻因此曾数度精神崩溃。他的习惯
是每找到一个新的女伴,从不放弃旧的,她们似皆愿意
分享他的生活。这本传记去年在法国出版后,有一篇书
评用了这样的标题:“他做爱随便犹如喝杯开水。”

  加缪与萨特友谊的分裂造成法国文坛两派观点。一
派支持加缪,认为他深爱自己在阿尔及利亚的童年,故
不愿出生地与法国分离;另一派则是萨特的左翼阵营,
批评加缪不支持独立运动。可是近年来几部萨特的传记
也泄露了这位存在主义大师的伪善。两位诺贝尔奖作家
的相同处似在他们对女色的爱好,只是萨特的行为似更
卑鄙一些,他爱引诱女学生,甚至怂恿爱侣西蒙娜·德
·波伏娃拉皮条。数年前我曾写过一篇《重估萨特与波
伏娃》,早有详细记述。(此文收于1 9 9 7 年出版的
《董鼎山文集》)▲

  《环球时报》(1 9 9 8 0 2 1 5 七版)

  

=====================================================

阿尔贝·加缪

含着微笑的悲歌——译后记

杜小真


古今中外,曾有多少文人迁客面对动荡不安的世
界,变幻无常的人生,苦苦地思索着……这本《西西弗
的神话》就是千百首咏唱人生的悲歌中的一首。


加缪在完成这本哲学随笔的时候,只有二十九岁
(1943年)。和他的小说《局外人》、《鼠疫》等名著一样,
《西西弗的神话》也属于他的成名之作,影响历久不
衰。这本书语言简朴,风格淡雅,没有华丽的词藻和鲜
艳的色彩,但在平淡之中,我们感受到作者清晰的哲
理,在其近乎白描的叙述中,我们体会到作者火热的激
情。


谈到(西西弗的神话》,我们不能不简单地介绍一
下作者本人。加缪1913年生于阿尔及利亚。父亲是管
酒窖的工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应征入伍,负伤身
亡,那时加缪只有一岁。加缪随母居住在贫民区里,后
来经人帮助获得奖学金,上了中学,又进阿尔及尔大
学。为了上学,他勤工俭学,当过机关职员,汽车推销
员,气象员。十七岁时又染上肺结核,真是尝尽了人生
的艰辛,世态的炎凉。但他却从不怨天尤人,而是尽情
地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地中海的阳光和海水。他在
大学攻读的是哲学,深受他的老师(后来成为他的挚
友)让犯窭漳岚;骋陕鄣挠跋臁?934年,他曾加入法
国共产党,但第二年由于法共对阿尔及利亚民族主义
运动的立场改变而退出。1936年完成毕业论文:《基督
教形而上学和新柏拉图主义》,主要是通过普洛提诺和
圣钒鹿潘苟∷枷氲穆凼鏊得飨@熬裼牖浇叹?br>的关系。由于身体原因,加缪没有参加哲学教师学衔
的考试。1937年在他的好友帕斯卡菲ぱ牵≒ascal Pia)
主办的具有社会主义思想倾向的报纸《阿尔及尔共和
报》担任记者。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加缪始终站在反法西斯战
争的立场上,他反对绥靖政策,反对反动暴力。他不肯
屈从新闻检查,因而触犯当局,他任主编的《共和晚报》
被查封,于是他回到法国,任《巴黎晚报》秘书,后来因
为政治观点不同而离开,再度失去工作。这之后的一
段时间里,加缨回到奥兰,完成了《局外人》、《西西弗的
神话》以及剧本《卡里古拉》,并开始酝酿《鼠疫》。他积
极参加抵抗运动,并在北方解放运动“战斗”组织中担
负工作。1942、1943年,《局外人》和《西西弗的神话》先
后出版,加缪一举成名。


加缪认为,“伟大的作家必是哲学家”。如果说,
《局外人》是以文学形式对荒谬进行形象的描绘,那么,
《西西弗的神话》则是用哲学语言对荒谬进行系统的论
证。


《西西弗的神话》是一部哲学随笔,副题就是“论荒
谬”,在加缪的哲学思想中,荒谬是作为起点而提出
的。加缪从荒谬这个前提出发对心灵进行探索。
加缪的荒谬实际上就是一种感受,它类似于萨特
所说的“厌恶”(La Nausee)。它是一种人的主观意识对
于外部世界的非正题的领悟,即对自在的非正题的领
悟。一个我们习以为常的世界,一个我们平常非常熟
悉的女人,突然间会变得那么陌生,从此变得比“失去
的天堂还要遥远,我们不再能理解它们……”。这种加缪
称之为在非人性因素面前产生的不适感,在我们所
见的东西面前引起的堕落就是荒谬。荒谬取决于人和
世界,二者缺一就不成其为荒谬。荒谬是“人与世界之
间的惟一联系”。人一旦在平庸无奇、习以为常的生活
中提出“为什么”的问题,那就是意识到了荒谬,荒谬就
开始了,而人也就清醒了。一方面,人看到了这毫无意
义,杂乱无章的非人的世界,它是希望的对立面;另一
方面,人自身中又深含着对幸福与理性的希望,荒谬就
产生于“这种对人性的呼唤和世界不合理的沉默之间”
的对抗,荒谬清楚他说明了欲求统一的精神与令这要
求统一的意念失望的世界之间的分离。非理性因素。
人的怀念以及与二者同时出现的荒谬就是造成人生悲
剧的三位主角。


既然我们面对的注定是悲剧的人生,是无情无义
的荒谬世界,那么,荒谬是否就必然要引出自杀的结果
以结束这种在世的生活呢?加缪这位崇仰古希腊哲学
的哲学家,具有先哲们的清醒和冷峻,但他又是受地中
海阳光海水哺育的文学家,具有诗人的激情和感受,他
对严肃的人生问题作出了这样的回答:要对生活回答
“是”,要对未来回答“不”!就是这貌似平淡的答案不知
震撼了多少麻木的心灵,又不知激励过多少破碎的灵
魂!


加缪责备他的启迪者克尔凯廓尔。甚至现象学的
先驱胡塞尔都没有正确地回答人生这最重要的哲学问
题。至于萨特,加缪声称他的这本《西西弗的神话》就
说明了他与萨特的存在主义毫不相干。加缪决不同意
把希望寄托于将来,不希求什么永恒与舒适,不惧怕飞
跃产生的危险。穷尽现在——不欲其所无,穷尽其所
有,重要的不是生活得最好,而是生活得最多,这就是
荒谬的人的生活准则。完全没有必要消除荒谬,关键
是要活着,是要带着这种破裂去生活。人有精神,但还
有至关重要的身体。精神依靠身体去穷尽现在的一
切。正如法国人格主义代表人物莫尼埃所说,还没有
人曾像加缪那样歌颂身体的伟大:身体,爱抚,创造,行
动,人类的高贵于是在这毫无意义的世界里重新获得
其地位。


在加缪看来,没有任何一种命运是对人的惩罚,只
要竭尽全力去穷尽它就应该是幸福的。对生活说
“是”,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反抗,就是在赋予这荒谬世界
以意义。因而,自杀是错误的,它决不应是荒谬的必然
结果。自杀实质上是一种逃避,它是反抗的对立面,它
想消除荒谬,但荒谬却永远不会被消除。加缪反对自
杀,他对生活充满爱恋,和西西弗一样,他迷恋蔚蓝的
天空,辽阔的大海……他要穷尽这一切,他要对生活回
答“是”!正是在这一点上,他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存
在小说家而不是一个荒谬小说家。


加缪不相信来世,他认为,人若为了寻找生活的意
义,为了某种目的或为适应某种偏见而生活,那就会给
自己树起生活的栅栏。荒谬则告诉他:没有什么明天,
没有什么来世,要义无反顾地生活。这就是人的深刻
自由的理由,这点是和萨特的自由观不同的。因为萨
特的存在主义自由是要脱离日常混饨,超越现在;而
加缪所说的荒谬的人则是下决心要在这冰冷而又燃烧
着的有限世界中生活。在这世界里并不像存在主义者
所说,一切都是可能的。在这样的世界里生活,就意味
着对将来无动于衷并且穷尽既定的一切。加缪认为,
存在主义对生命意义的笃信永远设定着价值的等级,
而荒谬的人则是在清醒地认识到荒谬之后,最后投入
到人类反抗的熊熊火焰之中。加缪就这样从荒谬推论
出我的反抗,我的自由和我的激情。总之,加缪所推崇
的荒谬的人是“不肯拔一毛以利永恒的人”,就是追求
自我穷尽,追求穷尽既定一切的人。这就像戏剧演员
不间断地穷尽他的各式各样的角色一样,就像他们在
两小时的短暂时间内享尽他们扮演的角色的全部荣光
一样。


加缪通过他的人生哲理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人生的
图画:风尘仆仆的西西弗受诸神的惩罚把巨石推上山
顶,而石头由于自身的重量又重新从山上滚下山去,西
西弗又走下山去,重新把石头推上山顶。诸神认为再
也没有比进行这种无效无望的劳动更加严厉的惩罚
了。但是西西弗坚定地走向不知尽头的磨难,他意识
到自己荒谬的命运,他的努力不复停歇,他知道他是自
己命运的主人,他永远前进。他的行动就是对荒谬的
反抗,就是对诸神的蔑视。他朝着山顶所进行的斗争
本身就足以充实一颗人心。西西弗对荒谬的清醒意识
“给他带来了痛苦,同时也造成了他的胜利”。应该认
为,西西弗是幸福的。


但西西弗的命运毕竟应该说是悲剧,只不过悲剧
从本质上讲是对苦难的反抗。从这点上讲,加缪不愧
是法国当代的伟大思想家。他观察世界及命运的眼光
是那样犀利、冷静,近于残酷;但对人生,对大自然却充
满无比的激情和热爱,他认为,为了这个热爱,就必须
历尽苦难。因为痛苦和幸福本来就是同一大地的两个
产儿,荒谬是能够产生幸福的。这里,我不禁想起加缪
的老师和挚友让. 格勒尼埃在《加缪全集》第一集的前
言中的一段话:“很难把加缪列到伊壁鸠鲁和芝诺之
中,虽然这两个流派是那样地吸引过他——前者是由
于身体学说,后者则是由于精神学说。然而,加缪的伊
壁鸠鲁主义是社会的,他的斯多噶主义则是微笑着
的,”加缪在《西西弗的神话》中咏唱的的确是一首“含
着微笑的悲歌”。


《西西弗的神话》这本书出版到现在,四十多年过
去了。但加缪在其中提出的问题仍然是引人注目的。
一位法国朋友曾对我说,加缪的《局外人》和《西西弗的
神话》是她十八岁时的床头书。这说明,加缪曾是战后
一代青年的精神导师。这不仅仅因为他是法国最年轻
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也不仅仅因为他在文学、戏剧、
哲学上的成就,更重要的是他独特而清晰的思维提出
了一代人关心的问题。而他明知不能根除世上的邪恶
而仍以西西弗下山的坚定步伐走向荒谬的精神;则更
加强烈地激动着受到严重心灵创伤的战后一代。四十
年后的今天,这本小书若仍能启发人们的思考,帮助人
们加深理解当代西方人思想的发展和变化,那么翻译
这本小书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论坛文摘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