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诗艺,画艺,灵犀,石涛,黎简与芙蓉花诗修改版


论坛文摘主页

送交者: 暗暗 于 August 31, 2000 15:00:57:

明月,诗艺,画艺,灵犀,石涛,黎简与芙蓉花诗修改版

送交者: 暗暗 于 August 20, 2000 04:35:04:


诗人:读您诗评的一点体会.请SR老插一阅.Q请SR注意有个问题请教您.

里面
主要是答辩一下,同时追求精进.去图书馆乐.改日再来看有什么指教?


(一)有关我的诗你的论

在您原评论中,对第三句是否理解有误?第三句

>>烛光久望已生饧,晓岸欲明月无晕.

断句是

>>烛光- 久- 望- 已- 生饧,晓岸- 欲- 明- 月- 无晕.

说的是一夜过去离人疲惫,天色渐明,
月亮减光褪晕.不是说的"明月".

然后第四句就打起精神又痛又快地分别.
这个情节有点楚人性格.也适合于其他例
子.决前非常深刻缠绵,反反复复不能接
受现实,但是该决时候只能有点鲁莽地决,
往往要借用外力来帮助决.有点突兀,但
确是很多时候的真实写照.你明白我的意
思吗?

全部对象序列是由花及景再及人.画面序
列是近观花,转远观湖,扫视岸屋月,然
后是人随时间而去的动态状态,加景的动
态状态,最后出现一个高潮结束行为.我
设计了半天.难道不能把一个序列精密地
排演出来吗?你意思不会是写花只有花,
写人只见人,写景不生发吧?

用字争取通顺.我喜欢简约雅致的风格,
稍微有点苦味.我体会人类文艺最top的
产品都有这特点,象法兰西时装设计(特
别是YSL),委拉斯开兹的古典画(高峰!)
文艺复兴的建筑(看见实例之后你不会再
喜欢北京的帝国式,我打百分百保票).

诗人兄说形容词乏,这只能慢慢熏陶乐.

题外话:中国古诗人我喜欢屈原.他那
种大浪漫主义.哇.悲怆而令人激动.杜
工部太苦,李太白有些郭沫若.王维有点
太粗旷.那些吟词艳曲则有趣而非最称心.
有时看得腻歪歪要买牙膏.倒是入门的必
须.

用典要等我读多点书再说...哈.我这
少文化的粗人要是能用蛮子兄的典,他的
专家位子就危险了.你说得对,以后努力
练.

(二)有关画艺与诗艺

另外告诉你老我不是专攻中国画的.本来
我喜欢西洋画多些.但是晚清的石涛,八
大和虚竹我很喜欢.他们作品已经超脱形
象了,有大相无形(或满形)的境界.

石涛之论数年前我开论文题时研究过一点
,自己译了些成英文,今天没找到.他的
高论有什么"搜尽奇峰打草稿"之类.主
张师法自然.作品主要特色是奔放洒脱,
淋漓尽至.他自己的题画诗曾写道:

"非痴非梦并非颠,别有关心别有传.
...
朝来兴发长至前,狂涛大点生云烟.
烟云起处随波澜,树头树底堆成团.
崩空狂壑走天半,飞泉错落高严寒.
攀之不可极,望之徒眼酸.
秋高水落石头出,渔翁束手谢书闲.
丹垒倒影澄巨壑,洗耳堂悬一破颜."

"垒"应该是(三个口下面山)

看他诗可想象他画.不必再形容了.他是
清初山水画顶峰之一.当然是我最心仪的.
(泰戈尔说过,少说话,就不发挥了)

其实现在画界也不计较什么中国画西洋画
了.事实上欧洲文化强国的艺术系学生都
是通诸艺的.他们那么充沛的精力没用在
养小孩上就用在这里拉.

你说:"有人说好画就象一首好诗,好诗
就象一幅好画。可见艺术的灵犀总有一点
可通的。都说画是形象思维的艺术表现。
诗是抽象思维的艺术表现。"

我说:好画可比好诗,好诗可比好画,都
是必然.因为不同种类的艺术品在作者观
者头脑中映射出来出的意象,对他们情绪
的刺激都是有规律可循的.相关理论有格
式塔心理学,贡布里希艺术理论等.康德
黑格尔谢林也有论,但我不了解,也因基
本倾向不相同而不大可能继续深入去了解.

我继续说:把你的句子要改一下就成了我
要说的了.

"画是用形象来进行艺术表现.诗是用文
字来进行艺术表现.两个都是同时涉及抽
象思维和具象思维的艺术表现形式."

你接着问:"那么灵犀又是什么呢?"

"灵犀"?这个答不了.这个词是中国专
有的吧.好象和不同艺术门类的关系不怎
么相干呢.原意是...可能SR知道,
请他查查典吧?我手里连中文字典都没有
呢.

觉得画论虽有益于思维,"画法""画技"
却不是写诗的直接帮手,画和书之于大脑,
就象画和乐之于大脑,似乎由隔得很远的
皮层某些部分管理... 要能通感,可
能真可成为大师,除了技艺的大师,首先
是精力的大师.象中古的人物米开朗琪罗
和达芬奇...比之莫扎特之类少年俊才
又要高一个境界.

至于黎简,他是多么真实的角色啊.虽然
不是俊才.看不见是也太迟钝拉.还没有
有幸见他手迹呢,只赶着粗糙的印刷看过
三幅,一幅是那,是他受
石涛影响的重要作品,再一幅是,人评道"沉郁雄浑",是
笔墨精妙之作.还有就是,
有多幅,十分奇异夸张,构图不很自然.
最后这个,却是幅之最巨,
竟自己也得意地名之为"某种"画法.:-)

再次谢谢你和老插,SR.你的严肃评论,
花了时间和心血,看得出来,很荣幸啊.
真正有种高兴的感觉.有种本土送来的温
暖.以后有新话题再一起探讨.

诗人兄是个年轻人吧?哇,想起我的老导
师了.他写古文写得好.书法篆刻都好.
可惜我那时没有精力跟他学.现在又没有
好的图书馆,读几门洋文也读得半四了,
没有哪天是睡够了的...等去了好点的
地方就开心了,
真是等都等不及 :-O

(三)试图改进

把原诗稍修改,拟将逻辑调整得顺些,文
字工整些.得这个版本:


和芙蓉花诗一首

芙蓉丽影摇曳停,秋波不兴洞庭静.
残月隐隐照离磬,晓岸遥遥将欲明.
同望烛光久生饧,并棹船头岂言辛.
翠滴金釉思尤起,还望客人潇洒行.


第一句改得状态多些,动作少些.先充分
描写花及其环境.取老插意见,改掉"清"
字."汪洋"不好也去掉.

画之比喻:淡墨色全绢晕染造中色调底
色. 写意笔法勾花骨架.

乐之比喻:主旋律先出现一遍.同时上
来就满布背景弱打击乐.象现代摇滚.
但基调清而不浊.小调性.

第二句改得简单些,对得起来些.继续描
写环境,加写细部.

画之比喻:继续渲染背景,加明暗远
近,出现一些立体感.

乐之比喻:增加主和弦,属和弦.有了
一些丰满感.乐句发展推进.

第三句写人了,加上行为与感觉,情绪,为
高潮作铺垫.

画之比喻:勾勒全花,花托,花茎,
晕开花瓣边缘与背景渐进,加配物小翠
鸟,配件花锄,石凳.

乐之比喻:旋律继续进行.有抒情人声
出现.声渐响,各配器同鸣.

最后一句上半句放低调子,呼应花的主题,
说折花送离人,尚未分别,别思已起.衔
接前面,不令转折来得突兀."金釉"是
有名的明代瓷器.后一句转折-高潮-结束.
第四句后半"望"似乎可改为"催".但
是"望"字比较能传神地表达花之阴弱美.
又有"希望""眺望"双模糊歧义,用了
在投入产出比上比较划算.下半句调整后
应该不那么白,象生贴上去的了.(老插
意见)

另外有个第四句的alternative,暗示花伤
别离,但根植土地:

"翠滴华氲生楚地,却望客人潇洒行."


画之比喻:观察全画,适当地勾勒影子,
润泽各笔触边缘生硬处,最后干笔设明黄
点花蕊.

乐之比喻:在低音部将主题变奏一次.在?br> 高音部上加增七和弦.最后取古典方法,
用主和弦结束全部cadence.高低音部的
这种应用是为了造出某种沉郁基调中的激
扬情绪.人声低回,让位于乐器,以保持
体裁基本格式.

PS:原贴子和老插诗人评论.


**************************************************

和芙蓉花诗一首

芙蓉丽影摇曳停,洞庭汪洋秋波清.
蓬门无掩和风扫,残月隐隐照离磬.
烛光久望已生饧,晓岸欲明月无晕.
舟子放歌既激扬,还请客人潇洒行.

原诗(佚名)

芙蓉花叶两轻明,青紫葱咙碧水冥.
倚杖露光沾袖冻,过桥吟影入溪停.
夷犹别浦春波后,仿拂秋风卯酒醒.
翠盖青翰越人有,为君时有棹歌听.


题记:

有关原诗:黎简在粤夏日见芙蓉花,于是拟苦瓜和尚写江
南的芙蓉湾图而作芙蓉湾图轴.灵感亦受益于此诗.和诗
是写湘地名湖洞庭之名花芙蓉.实际上咏的是暗暗的一位
朋友霞和年前同她的别离.

黎简,是广东康乾盛世时的著名画家.才艺多样,诗,书,
画,印均为一时之绝.善画山水.也工人物,肖像.

简,乾隆十二年生于广西南宁.深得秀美山水,岩洞灵性.
10岁能赋诗作文.20岁回粤与梁雪女士完婚.后游至湖南
等地.性高洁自负,不事权贵.顺德县志云:"简负高才,
抑塞不得志,往往好为大言,人以为傲."其实他自己学
画笔记中流露真性情,文字恳切,毫无疏狂.画风早期受
文征明影响,构图复杂,笔墨温濡,物象丰富.后期嗜好
石涛(苦瓜和尚)的脱俗狂放画风.

他虽笔力稍嫌纤弱,盖因体质多病,而嗜好鸦片,却有不
同凡响的功力和气韵.自创面貌,博采众长,大胆操为.
仿古仿得及其概念,不拘泥于大江南北四王影响.不顾空
气远近,喜爱赋皴于远山.爱好描画假山.被认为有一代
掌门的风范.

...

想象一下评论家的反应.
老插道:"例例书上抄,一睡一朦胧.夜货偷不尽,匪窝炊又盛."

...

好不容易憋出一首,老插请一定来评.粉老师也是.谢谢.


*************************************************************
插一腿 的评论

俺可不会客气.
要是正经评, 施人老剑都是大行家. 俺走的是小靳庄的路子, 只能给你说点儿大实话.
第一句的"停"基本是个废字, 没生出什么意境, 跟别字也没什么关照.
第二句, 既意说破是"洞庭", 再紧跟"汪洋"就不妥了, 就是一湖嘛,你要想说它大可以有很多替代词, 别用汪洋.
另外, 既然后边说到烛和月, 分明是夜景, 那秋波"清"的清就有问题了, 至少没抓住夜景的特色.
我虽不太懂平仄, 但念到"既激扬"也好象咯了一下, 调子肯定有问题.
最后一句太白, 而且好象贴上去的.
总的感觉比较散乱, 电力不足. 人常说"如诗如画", 不管写景还是抒情肯定都是有东西刺激了诗瘾,写的过程中
脑子里也会有个小图图. 写之前不仿先自问一下这图美在哪? 什么地方抓人? 然后找出合适的字词来把他表达出来,
写完再看看用的字有没有使上劲儿. 这跟下棋差不多( ??), 凭直感能觉出某出要出棋, 这就是诗意. 下一步就是
仔细推算找出只此一步的妙手来, 这就是炼句炼字. 好句好字比下好棋还难, 但找到后也会有特别的排泄快感的.
最后一步, 找到好棋后还的讲究一下次序, 也就是前后安排. 这一点是俺的弱项, 得先练脾气.
俺讲的是土法. 尽管土, 但基本上可以避免前后矛盾和废棋. 见施兄和老贼在你屁股后面跟着俺本来不想滋声了,
可暗暗一想见MM没有躲的道理, 还得上:).
一句也没夸, 你可别不高兴, 咱攒着等你写出好的来让你一次麻个够.


**********************************************************
施仁的评论

引子

[留香的话]

现在人写古诗就不多,写得好就更罕见。这里应该用捧,不要棒。
其实古人爱写诗,也爱评诗。古往今来的“诗话”、“词话”,几
百种都不止,里面有各说各话的,也有众口一词,其精彩程度不亚
于文复掐架。这些本是过去读书人的常识,现在竟知者了了。一个
原因是从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以后,世上再无有力度的作品(钱
仲书的“通感”是一个小贡献)。另外,“科普”的作品也少见,
我出国以前只见过周振甫的《诗词例话》。

平仄格律只是诗词的一部份,文复评诗似乎总是在这个问题上纠缠。
其它方面,也仅提到过用典。古人评得多,天长日久就有一些成了
定式:在美学上有意境、精练、形象、神似等;在技巧上有赋陈、
白描、写实、用典、比兴、顿挫、层递、点染等;在风格上有婉约、
豪放、讽喻、含蓄、理趣等。如果我们都知道了这些,一首诗好坏
并不难见。

诗画杂谈

有留香一段话做引子,诗评已经是多余的话了。

从暗暗两首习作诗看,都和国画有关。我猜暗暗是个国画家?至少是位酷爱国画之人。有人说好画就象一首好诗,好诗就象一幅好画。可见艺术的灵犀总有一点可通的。都说画是形象思维的艺术表现。诗是抽象思维的艺术表现。那么灵犀又是什么呢?

视觉的艺术效果首先讲究的是焦点,聚焦,突出主题。随之才有背景,有虚实,有陪衬可谈。所谓画有视点也。

诗,有诗眼,就象一副画的视点一样。
画,是一副静止的场景。动感靠想像产生。
诗,可以造就几副场景,想像确在动感中萌生。

套用一下蒙太奇的概念,同样几个定格的场景,经过不同的次序组合就产生完全不同视觉效果。同理,诗也一样,有个如何开头,如何引向高潮,如何转折,最后收尾的讲究。

这是写诗的人首先要搞清楚的。当然,写朦胧诗,写超现代诗可反潮流而动。我
想,暗暗想学的是写近体律诗,所以大脉络大框架先要理清楚。

画的艺术考究于色彩的运用,透视的运用,笔法的运用,这些都是绘画的基本
技巧。诗的艺术考究在于它是韵的文字,有练字,有对仗,有平仄,有韵脚。这些都是诗词的基本技巧。无论是诗是画,光有技巧的美是不够的。技巧的美是流于形式的美,它没有活力。没有灵魂。好诗好画都讲究意境,就是这个道理。

多余的话

芙蓉丽影摇曳停,洞庭汪洋秋波清.

看门见山,‘芙蓉丽影’破题还不错。停,清两字能在意思上前后呼应。
此处汪洋两字破坏了和停,清两字的和谐。
第一句写景,从花园?写到湖边水中, 由近到远,气氛凝滞。

蓬门无掩和风扫,残月隐隐照离磬.

再写门无掩,风来扫,残月隐,进一步烘托气氛,再由近到远,不但气氛凝滞,
又加了点愁怅。悲情乍起。

烛光久望已生饧,晓岸欲明月无晕.

再进一步写烛光,月光,晓岸,第三次把视角从近推向远。把凄凉气氛造。可只
听楼梯响,不见归来人。主角是谁?是花,是人?无论你要虚写还是实写,总要
让人视觉上能找到一处落点。否则前三句就显得太拖泥带水,不成聚焦,反成散
光了。

还有,明月和残月不仅累赘而且相互矛盾的。如果引入时空的交替,倒也可以说
得通。但此处看不出这三副景致描绘是三个不同的时空。留给读者的视觉形象相
当混乱。

舟子放歌既激扬,还请客人潇洒行.

万籁之中,忽听一声高歌,主角上场了,马上就谢幕了。 气氛一下子从悲哀到潇洒。180度大转弯,高潮没有起,嘎然而止,就匆匆结束了
。读者自然没有共鸣。

提个建议。在整体机构上把前三句压缩成两句。一句写景,第二句传入写情,
或情景交融。气氛还是按你原来的构思,以别离凄凉为基调。此处芙蓉应该
成为诗眼。要抓住特别的视角下手。老蛮的手法可学学,描写中用典,不仅信息
量很大,并可轻易为后面留下一个伏笔,起到点题作用。最晚第三句就要引出
你的主题来。推向高潮,一定要把意境写出来,或者说为后一句留下一个衬托和
包袱也可以的。 第四句,你的转折用德还是挺有新意的。文字上理顺些后,我觉得这种结尾有不落俗套的效果。

其他技巧上就不多说了。这些东西比较死,看看书,多揣摩名家的作品。古人
写花的作品好很多。整体感觉上比你那首小令好。注意到了韵脚,有对仗的意思,个别动词用得还有诗味。形容词就显得乏。平仄自己找本书对一下就好了。这是
死的东西。

顺便问一句,石涛和黎简哪个你更推崇?石涛有许多画论挺精譬的,可以移植
到写诗上。至少可帮助形象构思.

所有跟贴:

“静” - yu_jian (659 bytes) 08:11:06 8/21/00 (1)
π絙蔼砍種ǎ - an_an (157 bytes) 10:59:57 8/21/00 (0)
有关黎简的一段上文有误。看这里。 - an_an (397 bytes) 16:20:01 8/20/00 (0)
有关黎简的一段上文有误。看这里。 - an_an (349 bytes) 16:18:49 8/20/00 (0)
这首感觉好些 - 蛮人 (974 bytes) 05:18:58 8/20/00 (2)
OK。听训。 - an_an (83 bytes) 05:22:31 8/20/00 (1)
这个暗暗同志 - 插一腿 (174 bytes) 14:19:21 8/20/00 (0)
还待商榷 - 蛮人 (259 bytes) 05:02:25 8/20/00 (1)
蛮子兄给和一首吧。 - 暗暗 (183 bytes) 05:13:34 8/20/00 (0)
诗人:读您诗评的一点体会.请SR老插一阅.Q请SR注意有个问题请教您. - an_an (32 bytes) 04:36:21 8/20/00 (0)




论坛文摘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