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之余


论坛文摘主页

送交者: 雪焰 于 September 02, 2000 02:03:40:

话题之余

送交者: 雪焰 于 August 22, 2000 18:45:00:

楼下的“莫须有小妖精”事件里,穷孩子说那女孩打
“民族情绪”牌,假如整件事是真的,我不敢说那女
孩是有意这么做,但或者潜意识里有这意思,而且从
效果上看,也(对某些人而言)到位了。

把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情感最后和保卫女同胞(的??)
联系起来不知该从心理学还是社会心理学的什么角度
来解释?没有找到西方的例子,但也不见得就是中国特色,
古时候的例子有一个,所以可见不是新鲜事。

-------------------------

满江红--王清惠

太液芙蓉
浑不似
旧时颜色
曾记得
春风雨露
玉楼金阙
名播兰簪妃后里
晕潮莲脸君王侧
忽一声
鼙鼓接天来
繁华歇

龙虎散
风云灭
千古恨
凭谁说?
对山河百二
泪盈襟血
客馆夜惊尘土梦
宫车晓碾关山月
问 嫦娥
于我肯从容
同圆缺?

【茗雪楼絮语】
这首满江红的作者王清惠是宋度宗的昭仪,宋亡后和许多
宫人一起被迫北徙,留居燕地时做了这首词,一时被许多
南宋旧臣传诵唱和。文天祥也有和作,而且他可能嫌“问
嫦娥,于我肯从容,同圆缺?”这样的表态不够“视死如
归”,还曾“代作”了一首以表“玉碎”的态度。想想城
陷国破以后,把维系一个王朝尊严的最后希望计较于一个
弱女子守住她的贞操上,在文右丞这样的男儿来说,也是
很悲哀的了吧。

(文天祥代做的词最后是:算妾身,不愿似天家,金瓯缺。
这位王昭仪在燕地过了很多年,抚养度宗的一个儿子长大,
“缺”没“缺”就不知道了。)

所有跟贴:

莫名感慨 - 蛮人 (2000 bytes) 19:15:56 8/22/00 (6)
国乃文天祥之国,亦是嫔妃之国 - 蛮人 (239 bytes) 19:25:17 8/22/00 (5)
蛮! - 雪焰 (540 bytes) 19:45:19 8/22/00 (4)
死活之间 - 蛮人 (1287 bytes) 20:04:15 8/22/00 (3)
对不起,论史自然你熟 - 雪焰 (76 bytes) 20:18:53 8/22/00 (2)
清惠或可不闻,大旨如前。 - 蛮人 (0 bytes) 20:26:44 8/22/00 (0)
这骂人已到了迷糊的境界了~ - 蛮人 (75 bytes) 20:24:34 8/22/00 (0)
血咽嚎!!! - 没知识的穷孩子 (102 bytes) 19:06:16 8/22/00 (0)

莫名感慨

送交者: 蛮人 于 August 22, 2000 19:15:56:

回答: 话题之余 由 雪焰 于 August 22, 2000 18:45:00:

>归”,还曾“代作”了一首以表“玉碎”的态度。想想城
>陷国破以后,把维系一个王朝尊严的最后希望计较于一个
>弱女子守住她的贞操上,在文右丞这样的男儿来说,也是
>很悲哀的了吧。

且不说文公自是受那个时代的思想局限;再加之以身值其
中,便是改诗,其实主要恐怕不过是借以自励罢了:毕竟
靖康之难,后宫那么多妃嫔,并没多少是如清初苏州府的
那家老小的。

我们今天生活于一个寻求个人价值的时代,解放后的个人
自由逃逸,个人之实现早已甚至凌驾于群体乃至民族国家
的价值实现。然而,即便是在现在这个时代,个人实现也
总还是有一定的制约的,而不是可以无限膨胀。譬如是中
国公民,那就不要去损害中国的国家民族利益;是美国
公民,就不要去坏美国的事。否则,就都会受到道德乃至
法律的惩罚。如果遇到有侵略者,即便是再懒散的美国公
民,也有扛起枪去当炮灰的职责。在文天祥哪个时代,个
人的价值还没有解脱到如今之地步,自然就更不必说了:
更何况他终于还以身殉道。

人无有不愿求生,不愿享受的。文天祥入狱,他的学生写
了祭文,到他面前去念,是怕他投降,名节尽损。如果照
今天的标准,他完全可以光荣投降,以全己身。但以他之
位,这将给抗金力量带来多大的打击?想想日本人的拉朴
仪,周作人,不就可以明了了么?所以他只有死,不死就
是民族罪人。

当然,那些后宫嫔妃之死不死,是不关大体的。然而,国
家是每个人的国家,受奴役就是每个国民的受奴役,又岂
仅仅是文天祥的国家,文天祥的不幸呢?这点我看尤其在
海外的,不应该不清楚。文天祥不得不死,不死则人必以
为非;为何对别人,就一定要有另外的标准呢?常人之所
以以为自己可以安然地使用低一级别的标准,不过是自认
自己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罢了:然而在这个自屈的观点中,
是否也是一种自卑呢?

即便是历史中的那些小人物,历史仍然记下了许多不屈的
灵魂。他们以自己的甚至可能不为人觉的行为,以自己的
不屈和顽强,实现了自己强者的自信和尊严。今天,我们
固然不必去苛求那些苟且偷生者,我们也不必去排斥个体
的寻求个人价值--这恰恰是我们文化中所缺乏的。但对
那些依然能把个人价值的实现寄托于民族国家的大氛围之
中的人,他们至少应该比前者,更多地赢得我们这些同样
是小人物的人们的更多的尊重呢?

CG

死活之间

送交者: 蛮人 于 August 22, 2000 20:04:15:

回答: 蛮! 由 雪焰 于 August 22, 2000 19:45:19:

>当然你也可以ARGUE说,国都破了,皇子当然也没必要活了!

国破亡家之时,对每个人而言,在勇死和苟活之间,都还有
第三条路可走:那便是,不屈和抵抗。

于一诗人也,其所写之字,之句,必有感而发。文天祥亦然。
前已说过,我以为文之改诗,实乃自励并及激励其时尚存之
抗金壮士,毕竟其时去靖康已百六十年有余。宋自靖康之后,
朝野之中主战与主和投降派,彼此对立,内耗不已,使得抗
金事业一直无法平稳展开。南宋虽出过一两个试图有为之皇
帝,然而大体言之,多醉生梦死,多是直把杭州作汴州者也,
君不君而臣不臣,更有投降派从中龌龊,使得南宋终于一点
点的把江山送赋予顽敌之手,更休提什么收复江北半壁了。

即以文天祥自身为例子,其人之初原本近于纨绔,后恨于国
事之不举,奸贼当道,亡国无日,愤而举义。于其时也,光
荣投敌者有之,甘为内奸里应外合者有之,醉生梦死者有之,
苟且偷生者有之,而抗金之力量,反而极为薄弱,使得国家
日渐可危。值此之时,若鼓励大家都去当顺民,都苟活,国
家还能有望么?唯有全民族同仇敌忾,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才有可能存国存家。此一如抗战初时。有此背景,天祥改诗
之用旨,岂不明乎?

诗,有时决不仅仅只是那么几个字的累积,它更还寄托了作者
的期望,情感,乃至深谋远虑。天祥之改诗也,其话自然不会
是给已死去百年有玉的王清惠看的,而是给自己的同志同胞们
看的。其所由来如此,不明乎此而以为其之改也误而驳也弱,
岂不是不明事理乎?

CG




论坛文摘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