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康《运命论》


论坛文摘主页

送交者: 湖南人 于 September 14, 2000 02:16:24:

李康《运命论》

夫治亂,運也;窮達,命也;貴賤,時也。墨子曰:貧富治亂,固有天命,
不可損益。王命論曰:窮達有命,吉凶由人。莊子,北海若曰:貴賤有時,
未可以為常也。故運之將隆,必生聖明之君。春秋河圖揆命篇曰:倉、戲、
農、黃,三陽翼天德聖明。聖明之君,必有忠賢之臣。其所以相遇也,
不求而自合;其所以相親也,不介而自親。介,紹介也。禮記曰:介紹而
傳命。唱之而必和,謀之而必從,道德玄同,曲折合符,老子曰:知者不
言,言者不知,是為玄同。論語比考讖曰:君子上達,與天合符。得失不
能疑其志,讒構不能離其交,然後得成功也。其所以得然者,豈徒人事哉?
授之者天也,告之者神也,成之者運也。

  夫黃河清而聖人生,里社鳴而聖人出,易乾鑿度曰:聖人受命,
瑞應先見於河,河水先清,清變白,白變赤,赤變黑,黑變黃,各三日。
春秋潛潭巴曰:里社明,此里有聖人出。其呴,百姓歸,天辟亡。
宋均曰:里社之君鳴,則教令行,教令明,惟聖人能之也。呴,鳴之
怒者。聖人怒則天辟亡矣。湯起放桀時,蓋此祥也。明與鳴古字通。群龍
見而聖人用。易曰:見群龍無首,吉。又曰:聖人作而萬物睹。故伊尹,
有莘氏之媵臣也,而阿衡於商。說苑,鄒子說梁王曰:伊尹,有莘氏
之媵臣,湯立以為三公。毛詩曰:實維阿衡,左右商王。毛萇傳曰:阿衡,
伊尹也。太公,渭濱之賤老也,而尚父於周。史記曰:太公望以漁釣干周西伯。
六韜曰:文王卜田,史扁為卜曰:于渭之陽,將大得焉。非熊非羆,非虎非狼,
兆得公侯,天遺汝師。王乃齋戒三日,田于渭陽,卒見呂尚坐茅以漁。
毛詩大雅曰:維師尚父,時維鷹揚。諒彼武王,肆伐大商。百里奚在虞而虞亡,
在秦而秦霸,非不才於虞而才於秦也。呂氏春秋曰:凡亂也者,必始乎近而
後及遠,始乎本而後及末,亦然。故百里奚處乎虞而虞亡,處乎秦而秦霸。
百里奚之處乎虞,知非遇也。其處於秦,非加益也,有其本也。其本也者,
定分之謂也。張良受黃石之符,誦三略之說,黃石公記序曰:黃石者,
神人也。有上略、中略,下略。河圖曰:黃石公謂張良曰:讀此,
為劉帝師。以遊於群雄,其言也,如以水投石,莫之受也;及其遭漢祖,
其言也,如以石投水,莫之逆也。漢書曰:張良以兵法說沛公,沛公喜,
常用其策。為它人言,皆不省。非張良之拙說於陳項,而巧言於沛公也。
漢書,張良乃說項梁立韓成為韓王。而漢書,張良無說陳涉。今此言之,
未詳其本也。然則張良之言一也,不識其所以合離?合離之由,神明之道也。
故彼四賢者,名載於籙圖,事應乎天人,其可格之賢愚哉?春秋考異郵曰:
稽之籙圖,參於泰古。易坤靈圖曰:湯臣伊尹振鳥陵。春秋命歷序曰:
文王受丹書,呂望佐昌、發。春秋保乾圖曰:漢之一師為張良,生韓之陂,
漢以興。春秋感精記曰:西秦東闚,謀襲鄭伯,晉、戎同心,遮之殽谷,
反呼老人,百里子哭,語之不知,泣血何益。蒼頡篇曰:格,量度之也。
孔子曰:「清明在躬,氣志如神。嗜慾將至,有開必先。天降時雨,
山川出雲。」禮記文也。鄭玄曰:清明在躬,氣志如神,謂聖人也。
嗜慾將至,謂其王天下之期將至也。神有以開之,必先為之生賢智之輔佐。
若天將降時雨,山川為之出雲也。詩云:「惟嶽降神,生甫及申;惟申及甫,
惟周之翰。」運命之謂也。詩大雅文也。箋云:申,申伯。甫,甫侯也。
毛萇傳曰:翰,幹也。言周道將興,五嶽為之生佐。仲山甫及申伯,
為周之幹臣也。豈惟興主,亂亡者亦如之焉。呂氏春秋曰:世有興主之士也。
幽王之惑褒女也,祅始於夏庭。史記曰:昔夏后氏之衰也,有神龍二,
止於夏帝之庭而言曰:余褒之二君也。夏帝卜殺之與去之與止之,莫吉。
卜請其漦而藏之,乃吉。於是布幣而策告之,龍亡而漦在。夏氏乃
櫝而去之。比三代,莫之敢發。至厲王之末,發而觀之。漦流於庭,
不可除。厲王使婦人裸而譟之。漦化為玄黿,以入王後宮。後宮童妾,
既齔遭之,既笄而孕,無夫而生一女子,懼而棄之。宣王之時,童謠:
弧箕服,寔亡周國。於是宣王聞之。有夫婦賣是器者,宣王使執而
戮之於道。而鄉者後宮妾所棄妖子出於路者,聞其夜啼,哀而收之,
夫婦遂奔於褒。褒人有罪,請入棄子以贖罪。棄子出於褒,是為褒姒。
幽王廢申后,立褒姒為后。后父申侯怒攻幽王,遂殺幽王酈山下。
漦,仕淄切。曹伯陽之獲公孫彊也,徵發於社宮。左氏傳曰:初,曹人
或夢眾君子立於社宮,而謀亡曹。曹叔振鐸請待公孫彊,許之,
旦而求之曹,無之,戒其子曰:我死,爾聞公孫彊為政,必去之。
及曹伯陽即位,好畋弋。曹鄙人公孫彊好弋,且言畋弋之說,
悅之。因訪政事,說於曹伯,從之。乃背晉而奸宋,宋人伐之,
執曹伯陽以歸,殺之。叔孫豹之暱豎牛也,禍成於庚宗。左氏傳曰:
初,穆子去叔孫氏,及庚宗,過婦人,使私為食而宿焉。魯人召之,
所宿庚宗之婦人獻以雉。問其姓,對:余子長矣。召而見之,遂使為豎,
有寵,長使為政。田於蒲丘,遂遇疾焉。牛曰:夫子疾病,不欲見人。
使寘饋于介而退,弗進,則置虛器命徹,叔孫不食,卒。吉凶成敗,
各以數至。春秋考異郵曰:吉凶有效,存亡出象。王命論曰:驗行事之
成敗。數,歷數也。孔安國尚書傳曰:歷數,謂天道也。咸皆不求
而自合,不介而自親矣。

  昔者,聖人受命河洛曰:以文命者,七九而衰;以武興者,六八而謀。
河、洛謂河圖、洛書也。文謂文德,即文王也。武謂武功,即武王也。
言以文德受命者,或七世、九世而漸衰微;以武功興起者,或六世、
八世而謀也。及成王定鼎於郟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
左氏傳王孫滿之辭也。其世之多少,年之短長,皆天所命也。七九、六八,
即卜世數也。杜預注曰:郟鄏,今河南也。武王遷之,成王定之。
故自幽厲之間,周道大壞,言自成王至于厲王,凡有八世,即應七而衰也。
毛詩序曰:蕩,召、穆公傷周室大壞也。二霸之後,禮樂陵遲。二霸,
齊桓、晉文也。自厲王至于二霸之卒,凡有九世,即應九而衰也。
毛詩序曰:禮義陵遲,男女淫奔也。文薄之弊,漸於靈景;自二霸之卒,
至于景王,凡有六世,即應六而謀也。尚書大傳曰:周人之教以文,
上教以文君子,其失也小人薄。鄭玄曰:文,謂尊卑之差制也。習文法,
無悃誠也。靈、景,周之王末者也。辯詐之偽,成於七國。言文薄既弊,
詐偽乃成也。七國,謂韓、魏、齊、趙、燕、楚、秦也。自景王至于七國,
凡有八世,即應八而謀也。酷烈之極,積於亡秦;言詐偽既成,故加之
以酷烈也。解嘲曰:呂刑靡弊,秦法酷烈也。文章之貴,棄於漢祖。
言周人之教以文,故漢承之以貴也。漢書曰:陸賈為太中大夫,
賈時上前說稱詩、書,高帝罵之曰:迺公以馬上得之,安事詩、書也?
仲長子昌言曰:漢祖輕文學而簡禮義。雖仲尼至聖,顏冉大賢,家語,
冉有曰:孔子者,大聖兼該,文武並通。又曰:顏回,字子淵,
以德行著名,孔子稱其賢。又曰:冉求,字子有,以政事著名,
性多謙退。揖讓於規矩之內,誾誾於洙、泗之上,不能遏其端;
論語曰:孔子朝與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孔安國曰:誾誾,中正之貌。
禮記,曾子謂子夏曰:吾與汝事夫子於洙、泗之間。鄭玄曰:洙、泗,
魯水名也。史記曰:甚哉,魯之衰也,洙、泗之間,誾誾如也。
桓子新論曰:遏絕其端,其命在天。孟軻、孫卿體二希聖,
從容正道,不能維其末,周易,子曰:君子知幾其神乎。顏氏之子
其殆庶幾乎。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韓康伯曰:在理則昧,
造形而悟。顏氏子之分也,失之於幾,故有不善,得之於二,不遠而復。
故知之,未嘗復行也。法言曰:睎驥之馬,亦驥之乘,睎顏之人,
亦顏之徒也。顏嘗睎夫子矣。李軌曰:希,望也。言顏回嘗望孔子也。
禮含文嘉曰:從容中道,陰陽度行也。天下卒至于溺而不可援。言小人
之失在薄。故孔孟所不能援也。孟子曰:天下溺,則援之以道。
夫以仲尼之才也,而器不周於魯衛;以仲尼之辯也,而言不行於定哀;
史記曰:魯定公以孔子為司寇,季桓子受齊女樂,不聽政,孔子遂行。
適衛,衛靈公置粟六萬,居頃之,或譖孔子於靈公。孔子恐獲罪,去衛也。
以仲尼之謙也,而見忌於子西;史記曰:楚昭王興師迎孔子,將以書社地
七百里封孔子。楚令尹子西曰:王之使使諸侯有如子貢者乎?曰:無有。
王之將帥有如子路者乎?曰:無有。王之官尹有如宰予者乎?曰:無有。
且楚之祖封於周,為子男五十里。今孔丘述三、五之法,明周、召之業,
王若用之,則楚國安得世世土方數千里乎?文王在豐,武王在鎬,卒王天下。
今孔丘得據土壤,賢弟子為佐,非楚之福也。昭王乃止。以仲尼之仁也,
而取讎於桓魋;史記曰:孔子適宋,與弟子習禮大樹下。宋司馬桓魋
欲殺孔子,拔其樹。孔子弟子曰:可以速行矣。孔子曰:天生德於予,
桓魋其如予何?以仲尼之智也,而屈厄於陳蔡;家語曰:楚昭王聘孔子,
孔子往拜禮焉。路出乎陳、蔡。陳、蔡大夫相與謀曰:孔子賢聖,其刺譏皆中
諸侯之病。若用於楚,則陳、蔡危矣。遂使徒兵距孔子。孔子不得行,
絕糧七日,外無所通,藜羹不充。以仲尼之行也,而招毀於叔孫。
論語曰:叔孫武叔毀仲尼。子貢曰:無以為也。仲尼不可毀也。他人之賢者,
丘陵也,猶可踰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踰焉。人雖自絕也,
其何傷於日月乎?多見其不知量也。夫道足以濟天下,而不得貴於人;
周易曰:智周萬物,而道濟天下。言足以經萬世,而不見信於時;
文子曰:養生以經世。莊子曰:未嘗聞任氏之風俗,其不可與經於
世亦遠矣。行足以應神明,而不能彌綸於俗;孝經曰:孝悌之至,
通於神明。周易曰:故能彌綸天地之道。應聘七十國,而不一獲
其主;說苑,趙襄子謂子路曰:吾嘗問孔子曰:先生事七十君,
無明君乎?孔子不對。何謂賢也?驅驟於蠻夏之域,屈辱於公卿之門,
蠻,謂蔡、楚也。毛詩曰:蠢爾蠻荊。夏,謂宋、衛也。公,謂魯侯也,
卿,謂季氏也。列子,楊朱曰:孔子屈於季氏,見辱於陽虎也。
其不遇也如此。及其孫子思,希聖備體,而未之至,史記曰:
伯魚生伋,字子思。孟子曰:子夏、子游、子張,皆有聖人之一體。
冉伯牛、閔子、顏回則具體而微。劉熙曰:體者,四支股腳也。
具體者,皆微者也,皆具聖人之體,微小耳。體以喻德也。
封己養高,勢動人主。國語,叔向曰:引黨以封己。韋昭曰:封,
厚也。魏志,高柔上疏曰:三事不使知政,遂各偃息養高。
其所遊歷諸侯,莫不結駟而造門;雖造門猶有不得賓者焉。
其徒子夏,升堂而未入於室者也。退老於家,魏文候師之,
西河之人肅然歸德,比之於夫子而莫敢間其言。論語,子曰:由也,
升堂矣,未入於室也。家語曰:卜子夏,孔子卒後,教於西河之上。
魏文侯師事之,而咨問國政焉。禮記,曾子謂子夏曰:吾與汝事夫子於洙、
泗之間,退而老於西河之上,使西河之人疑汝於夫子。陳群論語注曰:
不得有非間之言也。故曰:治亂,運也;窮達,命也;貴賤,時也。
而後之君子,區區於一主,歎息於一朝。屈原以之沈湘,賈誼以之發憤,
不亦過乎!楚辭曰:臨沅湘之玄淵兮,遂自忍而沈流。漢書曰:
天子以賈誼任公卿之位。絳、灌之屬盡害之,乃毀誼。於是天子亦疏之,
以誼為長沙王太傅。誼既以謫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為賦以弔屈原。
原,楚賢臣也,被讒,遂投江而死。誼追傷之,因以自諭。楊雄反騷曰:
欽弔楚之湘纍。音義曰:屈原赴湘,故曰湘纍。

  然則聖人所以為聖者,蓋在乎樂天知命矣。周易曰:樂天知命,故不憂。
故遇之而不怨,居之而不疑也。其身可抑,而道不可屈;漢書,孫寶曰:
道不可詘,身詘何傷。其位可排,而名不可奪。譬如水也,通之斯為川焉,
塞之斯為淵焉,管子曰:水有大小,出之溝,流於大水及海者,命之曰川;
出於地而不流,命曰淵水。升之於雲則雨施,沈之於地則土潤。淮南子曰:
夫水者,大不可極,深不可測,上天為雨露,下地為潤澤。無公無私,
水之德也。周易文言曰:雲行雨施,天下平也。禮記月令曰:季夏之月,
土潤,溽暑。鄭玄云:土潤,謂塗濕也。體清以洗物,不亂於濁;受濁以
濟物,不傷於清。晏子春秋,景公問晏子曰:廉正而長久,其行何也?
晏子對曰:其行水也。美哉水乎清,其濁無不寀塗,其清無不灑除,
是以長久也。管子曰:夫水淖溺以清,好灑人之惡,仁也。寀,
式甚切。是以聖人處窮達如一也。呂氏春秋曰:古之得道者,窮亦樂,
達亦樂,所樂非窮達也。道得於此,則窮達一也。夫忠直之迕於主,
獨立之負於俗,理勢然也。小雅曰:迕,犯也。鄭玄禮記注曰:負,
背也。故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廣雅曰:秀,出也。
論衡曰:風衝之物,不得育;水湍之岸,不得峭。行高於人,眾必非之。
史記曰:商君說秦孝公曰: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見非於世。前監不遠,
覆車繼軌。毛詩曰:殷鑒不遠。晏子春秋,諺曰:前車覆,後車戒。
然而志士仁人,猶蹈之而弗悔,操之而弗失,何哉?將以遂志而成名也。
史記,司馬遷曰:詩、書隱約者,欲遂其志之思也。班固漢書贊曰:
雖其陷於刑辟,自與殺身成名也。求遂其志,而冒風波於險塗;家語曰:
不觀巨海,何以知風波之患也。求成其名,而歷謗議於當時。
司馬遷書曰:下流多謗議。彼所以處之,蓋有筭矣。蒼頡篇曰:筭,
計也。子夏曰:「死生有命,富貴在天」論語,子夏曰:商聞之,
死生有命,富貴在天。故道之將行也,命之將貴也,論語,子曰:
道之將行也與?命也。則伊尹呂尚之興於商周,百里子房之用於秦漢,
不求而自得,不徼而自遇矣。論衡曰:命吉,不求自得富貴之命。
西京賦曰:不徼自遇。道之將廢也,命之將賤也,論語,子曰:道之
將廢也與?命也。豈獨君子恥之而弗為乎?蓋亦知為之而弗得矣。
凡希世苟合之士,蘧蒢戚施之人,莊子曰:原憲謂子貢曰:夫希世而行,
比周而友,憲不忍為也。司馬遷報任安書曰:苟合取容。毛詩云:燕婉之求,
蘧蒢不鮮。又曰:燕婉之求,得此戚施。俛仰尊貴之顏,逶迆勢利之間,
杜預左氏傳注曰:俛仰,伏也。鄭玄毛詩箋曰:蘧蒢觀人顏色而為辭,
故不能俯。又曰:戚施下人以色,故不能仰。史記曰蘇秦逶迆而謝曰:
見季子位高金多也。意無是非,讚之如流;言無可否,應之如響。毛詩曰:
巧言如流。史記,淳于髡曰:鄒忌其應我,若響之應聲也。以闚看
為精神,以向背為變通。周易曰:變通者,趣時者也。勢之所集,
從之如歸市;勢之所去,棄之如脫遺。孟子曰:太王居豳,狄人
侵之,乃踰梁山,邑于岐山下,從者如歸市焉。廣雅曰:脫,誤也。
毛詩曰:棄予如遺。鄭玄曰:如人遺忘,忽然不省存也。其言曰:名與身
孰親也?得與失孰賢也?榮與辱孰珍也?老子曰:名與身孰親?得與亡孰病也?
家語,子貢曰:與其俱失,二者孰賢?鄭玄儀禮注曰:賢,猶勝也。
故遂絜其衣服,矜其車徒,冒其貨賄,淫其聲色,杜預左氏傳注曰:冒,
貪也。脈脈然自以為得矣。爾雅曰:脈,相視也。郭璞曰:脈脈,謂相
視貌也。蓋見龍逢比干之亡其身,而不惟飛廉惡來之滅其族也。尸子曰:
義必利,雖桀殺關龍逢,紂殺王子比干,猶謂義之必利也。史記曰:
中潏生蜚廉,蜚廉生惡來,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紂。說苑,子石曰:
費仲、惡來革去鼻決目,崇侯虎順紂之心,欲以合於意。武王伐紂,
四子死牧之野。蓋知伍子胥之屬音燭鏤力俱於吳,而不戒費無忌
之誅夷於楚也。左傳曰:吳將伐齊,越子率其屬以朝焉。王及列士
皆饋賂,吳人皆喜,惟子胥懼曰:是豢吳也。使於齊,屬其子於鮑氏
為王孫氏,反役,王聞之,使賜之屬鏤以死。杜預曰:改姓為王孫,
欲以辟吳禍。屬鏤,劍名。又左傳曰:沈尹戍言於子常曰:夫無極,
楚之讒人也。去朝吳,出蔡侯朱,喪太子建,殺連尹奢,子而弗圖,
將焉用之?子常曰:是瓦之罪也。乃殺費無極、鄢將師,盡滅其族,
以說其國。蓋譏汲黯之白首於主爵,而不懲張湯牛車之禍也。漢書曰:
汲黯為東海太守,東海大治,召為主爵都尉。又曰:上以張湯為懷詐面欺,
使使簿責湯,湯自殺。諸子欲厚葬,湯母曰:湯為天子大臣,被惡言而死,
何厚葬為?載以牛車,有棺而無槨。蓋笑蕭望之跋蒲末躓竹利於前,而不懼
石顯之絞縊於後也。漢書曰:前將軍蕭望之及光祿大夫周堪建白,以為宜罷
中書宦官,應古不近刑人。由是大與石顯忤。後皆害焉。望之自殺。毛詩曰:
狼跋其胡,載躓其尾。漢書曰:成帝立,丞相奏顯舊惡,免官,徙歸故郡,
憂懣不食,道病死。

  故夫達者之筭也,亦各有盡矣。曰:凡人之所以奔競於富貴,
何為者哉?若夫立德必須貴乎?則幽厲之為天子,不如仲尼之為陪臣也。
左氏傳,王饗管仲,管仲曰:陪臣敢辭。杜預注曰:諸侯之臣曰陪臣。
必須勢乎?則王莽董賢之為三公,不如楊雄仲舒之其門也。漢書曰:
拜王莽為大司馬。又曰:董賢代丁明為大司馬。楊雄自序曰:雄家代素貧,
嗜酒,人希至其門。又曰:董仲舒為博士,下帷講誦,弟子傳以文,
次相授業,或莫見其面。必須富乎?則齊景之千駟,不如顏回原憲之約
其身也。論語,子曰: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得而稱焉。又曰: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馬融曰:克己,約身也。家語曰:原憲,
宋人,字子思。清約守節,貧而樂道。其為實乎?則執杓而飲河者,
不過滿腹;棄室而灑雨者,不過濡身;過此以往,弗能受也。桓公新論曰:
子貢對齊景公曰:臣事仲尼,譬如渴而操杯器,就江海飲,滿腹而去,
又焉知江海之深也。其為名乎?則善惡書于史冊,毀譽流於千載;淮南子曰:
三代之善,千歲之積譽也。桀、紂之惡,千載之積毀也。賞罰懸於天道,
吉凶灼乎鬼神,固可畏也。廣雅曰:灼,明也。將以娛耳目、樂心意乎?
南都賦曰:遊觀之好,耳目之娛。譬命駕而遊五都之市,則天下之貨畢陳矣。
孔叢子,孔子歌曰:巾車命駕。漢書曰:王莽於五都立均官,更名雒陽、邯鄲、
臨淄、宛、成都市長,皆為五均司市師也。褰裳而涉汶問陽之丘,則天下之稼
如雲矣。毛詩曰: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公羊傳曰:莊公會諸侯,盟于柯。
曹子曰:願請汶陽之田。如雲,言多也。椎直追紒而守敖庾海陵之倉,
則山坻之積在前矣。漢書曰:尉佗魋結。服虔曰:魋音椎。今兵士椎頭結。
張揖上林賦注曰:紒,鬢後垂也。紒即髻字也。于子正文引此而為髻字。
漢書曰:築甬道屬河,以取敖倉粟。又枚乘上書曰:夫漢轉粟西向,不如海陵之倉。
毛詩曰:曾孫之庾,如坻如京。毛萇詩傳曰:京,丘也。鄭玄曰:庾,
露積穀也。扱衽而登鍾山藍田之上,則夜光璵余璠煩之珍可觀矣。爾雅曰:
扱衽曰擷。廣雅曰:扱,插也。並初洽切。淮南子曰:山之玉。范子計然曰:
玉英出藍田。許慎淮南子注曰:夜光之珠,有似明月,故曰明月也。左氏傳曰:
季平子卒,陽虎將以璵璠斂。杜預曰:璵璠,美玉也。夫如是也,為物甚眾,
為己甚寡,不愛其身,而嗇其神。呂氏春秋曰:凡事之本,必理身嗇其大寶。
高誘曰:嗇,愛也。寶,身也。風驚塵起,散而不止。風驚塵起,喻惡積
而舋生。塵散而不止,喻舋生而不滅。六疾待其前,五刑隨其後。左氏傳曰:
昭元年,晉侯求醫於秦。秦使醫和視之。和曰:是謂近女室。公曰:女不可近乎?
對曰:天有六氣,淫生六疾。六氣曰陰、陽、風、雨、晦、明,過則為災。陰淫,
寒疾;陽淫,熱疾;風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
今君不節,能無及此乎?書曰:惟敬五刑,以成三德。利害生其左,攻奪出其右,
而自以為見身名之親疏,分榮辱之客主哉。言奔競之倫,禍敗若此,而乃尚自以為
審見身名親疏之理,妙分榮辱客主之義哉。言惑之甚也。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之
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正人曰義。周易曰: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之大寶
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財。理財正辭、禁人為非曰義。故古之王者,蓋
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也。淮南子曰:古之立帝王者,非以奉養其欲也,
為天下掩眾暴寡,故立天子以齊一之也。古之仕者,蓋以官行其義,不以利冒
其官也。論語,子曰:君子之仕,行其義也。杜預左氏傳注曰:冒,貪也。古之君子,
蓋恥得之而弗能治也,不恥能治而弗得也。原乎天人之性,核胡革乎邪正之分,
呂氏春秋曰:眾正之所積,其福無不及;眾邪之所積,其禍無不違。權乎禍
福之門,終乎榮辱之筭,其昭然矣。爾雅曰:權,輿,始也。尸子曰:聖人權
福則取重,權禍則取輕。呂氏春秋曰:少多治亂,不可不察,此禍福之門也。
管子曰:為善者有福,為不善者有禍。孟子曰:仁則榮,不仁則辱。孫卿子曰:
先義後利者榮,先利後義者辱。故君子舍彼取此。言舍欲利而取仁義也。老子曰:
故去彼取此。若夫出處不違其時,默語不失其人,周易曰:君子之道,或出或處,
或默或語。天動星迴而辰極猶居其所,言君子之性,語默出處,雖從其時,
而中心常不改其操。似天動星迴,而北辰常居其所而不改也。論語,子曰: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鄭玄曰:北極謂之北辰。
璣旋輪轉,而衡軸猶執其中,尚書曰:琁璣玉衡,以齊七政。孔安國曰:
璣衡,王者正天文之器,可運轉者。馬融曰:琁璣,渾天儀,可轉旋。
鄭玄曰:轉運者為機,持正者為衡。莊子曰:軸不運而輪致千里。既明且哲,
以保其身,貽厥孫謀,以燕翼子者,毛詩大雅文也。毛萇傳曰:燕,安也。翼,
敬也。箋云:貽,猶傳也。孫,順也。言傳其所順以天下之謀,以安其敬事之子孫,
謂使行之也。昔吾先友,嘗從事於斯矣。論語,曾子曰:以能問於不能,昔者,
吾友嘗從事於斯矣。

  文選考異
  注「春秋河圖」下至「聖明」:袁本此十九字作「聖明已見王命論」七字,是也。
茶陵本複出與此同,非。
  注「亦然」:案:「亦」上當有「治」字,各本皆脫,此所引處方篇文也。
  注「知非遇也」:案:「遇」當作「愚」,各本皆誤。
  注「非加益也」:案:「非」上當有「知」字,各本皆脫。
  以遊於群雄下至莫之逆也:袁本、茶陵本校語云善無此一段。說詳下。
  注「漢書曰」下至「皆不省」:袁本、茶陵本無此一節注。案:二本所見傳寫脫
去正文及注一節也。後石闕銘「計如投水」引此論「張良及其遭漢祖,
其言也,如以石投水,莫之逆也」為注,然則善有可知。尤所見本蓋為未誤。
  注「夏氏乃櫝而去之」:袁本、茶陵本無「夏氏乃」三字,是也。
  注「過婦人」:陳云「過」,「遇」誤,是也。各本皆偽。
  注「靈景周之王末者也」:袁本「末」上有「者」字。案:疑「弊」字之誤,
尤刪非也。茶陵本刪去此一句,更非。
  注「睎驥之馬」:袁本「睎」作「希」,下同。茶陵本亦作「睎」,與此同。
案:正文作「希」,注「希,望也」,亦仍作「希」,似「睎」字
依法言改之也。
  注「三事不使知政遂各偃息養高」:袁本、茶陵本無「不使知政遂各」六字。
案:此尤添之也。雖造門猶有不得賓者焉:袁本此下有善注;或無「雖造門」
三字一句。茶陵本無。案:無者蓋脫。然而志士仁人:茶陵本無「然」字,
云五臣作「然」。袁本無「而」字,云善作「而」。案:此依五臣改善,
又誤兩存其字,非。
  注「欲遂其志之思也」:袁本、茶陵本無「之思」二字。
   不徼而自遇矣:袁本、茶陵本「徼」作「邀」。案:二本無校語,恐非善、
五臣之異。善引西京賦「不徼自遇」,彼賦今為「邀」字。此注尤及袁作「徼」,
非也。茶陵本作「邀」,是也。尤延之蓋依所見之注改正文而誤。
  注「脈相視也」:案:「視」字不當有,各本皆衍,說見古詩十九首內。
   蓋知伍子胥之屬鏤於吳:袁本、茶陵本「屬」作「钃」。案:注引左傳字作「屬」,
或五臣作「钃」,二本失著校語耳。尤所見是也。
  注「吳將伐齊」:袁本、茶陵本無「將」字。
  注「王及列士皆饋賂」:袁本、茶陵本無此七字。
  注「是豢吳也」:袁本、茶陵本「也」下有「夫」字。案:有者是也,尤誤刪之。
  注「反役」:袁本、茶陵本無此二字。
  注「改姓為王孫欲以辟吳禍」:袁本、茶陵本無此十字。案:此節注皆尤用左傳增多,其實非也。
  注「諸子欲厚葬湯母曰」:袁本、茶陵本重「湯」字,是也。案:漢書重。
   蓋笑蕭望之跋躓於前:案:「之」下當更有「之」字,各本皆脫也。
  注「道病死」:案:此下脫,尚當有善論石顯病死而言絞縊未詳之注。
袁、茶陵二本皆并善於五臣,遂致失去,今無以補之。
  注「桓公新論曰」:何校「公」改「譚」,陳同。各本皆誤。
  注「杜預左氏傳注曰冒貪也」:袁本、茶陵本無此十字。
   璣旋輪轉:案:「璣」當作「機」,注同。注中所引鄭尚書注「轉運者為機」,
未誤,可見善自作「機」,不作「璣」,蓋五臣作「璣」,而各本亂之。
宋文元皇后哀策「仰陟天機」,茶陵本作「機」,袁本作「璣」,皆失著校語。
彼注文證益明。但各本彼及此注中多改「機」為「璣」,故讀者鮮察其實,
必是善、五臣之異。如「旋」,五臣作「琁」,二本仍無校語,亦失著也。
  注「言傳其所順以天下之謀」:案:「順以」當作「以順」,各本皆倒。




论坛文摘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