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马尔罕的金桃


论坛文摘主页

送交者: 留香 于 October 25, 2000 00:57:16:

撒马尔罕的金桃

唐贞观年间,中亚有个小国叫撒马尔罕,向唐朝进献了生长于本国
的桃子,“大如鹅卵,其色如金,亦呼金桃”。这种黄澄澄的果子
,立刻成了当时王公贵族们的宠物,它的树苗被人不远万里载来长
安,种植在皇城内。这金桃是唐帝国一切昂贵舶来品的象征,甚至
使人联想到传说中西域王母娘娘的蟠桃。因此,五十年代,美国汉
学家爱德华谢弗就把他的研究唐代外来文明一书命名为《撒马尔罕
的金桃》。

唐代是中外交流极为频繁的一个时期。达官贵人、绅士名流都热衷
于追求那些罕见难得的奢侈品,它们是帝国富裕强盛所不可缺少的
装饰物。这些包括食品、服饰、珠宝、香料、珍禽、异兽等,谢弗
在书中分了十八个大类,对它们进行了介绍。然而,那些带来这些
文明的人们呢?中国的史书很少提到他们。当时在长安常年住有数
万的外国人,却很少有留下名字来的。事实上,他们在唐朝的待遇
是远不如他们所带来的那些物品的,除了要遭遇到排外情绪激烈时
的“清洗”,平时他们也必须居住在划定的区域内,不得于汉人通
婚,尤其男人不得娶汉族的妇女为妻为妾,他们经商所获得的财富
也不是受到法律的保护的。

这些异邦人被看作是化外之民,必须忍受住在国人的歧视与嘲弄。
当时的文人爱聚在外国人开的酒馆里,他们头上戴着时下流行的胡
人的皮毡帽,喝着西域的葡萄酒,欣赏着波斯女郎的舞姿,到酒酣
耳热之际,就有人会拿出一个泥朔的小胡人来调笑助兴,这胡人的
鼻子是涂得红红的,来表明胡人们都是醉鬼。

对这样人物之间不平等的待遇,谢弗虽然为他们报屈,但却认为是
可以理解的,他写道:这就象二战时,占领了法国的德国士兵虽然
喜爱法国香槟,但却没认为法国人和他们是平等的。确实,这种现
象不是唐人所独有的,甚至可以说唐朝对待外国人的政策,相比于
其它国家和其它时期来说,应该是很宽容的。萨义德的《东方主义
》,对这个问题有非常深刻的分析。

萨义德在他的《东方主义》中,援引傅科有关知识的论述来作为其
观点的理论基础。傅科认为,话语不传递本质,它总是带有相当程
度的扭曲,叙述的过程难于显示真理。主体去认识客体,目的是为
了证实自身的存在,而不是为了去理解对方。任何知识都参杂了想
象的成分,它给拥有者带来权力,而这权力反过来会要求有更多的
知识。所以,知识是主体赖于征服客体的工具,知识就是霸权!在
《东方主义》一书中,这个理论被具体化,在这里西方是主体,东
方是客体,西方对东方的学问,就是西方企图征服东方的产物。

文化交往中的这种现象,一直存在着,古今有之,中外有之。只不
过在唐朝时,或者说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中国人对外界的认识可
能应该叫“西方主义”。《红楼梦》里所提到的“西洋”,是宝玉
房中的穿衣镜,身上的金怀表,唯一提到的一个人,却是一个美丽
的会作汉诗的真真国的女儿,在别人的坚船巨炮到来之前,“西洋
”在中央帝国的心目中不过是奇异的玩物而已。

所以说,歧视不仅仅表现在对客体的丑化(妖魔化),也表现在对其
不切实际的赞美,后一点更容易迷惑人,包括主体本身,它们很难
承认这种赞美是一种有害的偏见。三十年代,好莱坞“好意地”朔
造了一个陈查理的形象;张艺谋的电影屡次在国际上获奖;长着一
双眯眯眼的Lucy Lin被《生活》杂志评为“世界最美的一百人”。
我们一直在喊西方不了解我们,不理解我们,但是,西方真的要“
了解”我们吗?他们心目中的“东方”和我们生活在的东方不是一
回事,那个“东方”只存在于他们的主观意识之中,它的存在使西
方拥有满足感与优越感,任何想要破坏这个形象的企图都会使他们
感到悲哀,甚至愤怒。

当然,“东方主义”并不是对所有的东方人不利。达赖喇嘛和流亡
的藏人就懂得利用这种情结,他们尽力把西藏描绘成世外的净土,
现实中的“香格里拉”,而绝口不提当年农奴制的残酷。他们是想
用那想象中的“金桃”来换取实在的利益。然而,更多的情形是我
们在不知不觉之中接受了这种“东方主义”,一百多年来,我们因
为挨打而感到落后,因为落后而开始反思,贾宝玉的“西方主义”
是早就不存在了,但随之而去的不仅是作为天朝的优越感,还有作
为人所赖于生存的自信心。

上个月,中共组织了一个庞大的艺术团来美演出,其目的向美国人
民介绍中国文化,使美国人更好地了解中国,节目的内容不外乎是
我们那些老古董,一些杂技民乐加上服装饮食,所到之处观者如潮
、场场爆满。但是,这样的“交流”真的能达到上述目的吗?排队
等着进场的美国人和当年争看撒马尔罕进献金桃的人们有什么区别
?不时地感受一下异国风情,是西方人日常生活中的“高尚”调味
品,他们愿意在这种享受之中改变自己的观念吗?

作为东方人,不去除我们心中的“东方主义”,不但不能使别人正
确地认识我们,我们也不可能正确地认识自己。那献“金桃”的队
伍仍然络绎不绝,只是现在不是向东来,而是朝西去。




论坛文摘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