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林彪:旧贴之六


论坛文摘主页

送交者: SPK 于 November 28, 2000 02:05:50:

关于林彪:旧贴之六


关于“先打长春”的问题

SPK


对于辽沈战役中一些问题,其事实部
分根据现有资料,不难予以查证。在
事实搞清楚的情况下,结论往往就自
然水落而石出了。东拉西扯非但无用
,反而变成互相抬杠了。另外,MKD
在辩论中往往用断章取义的手法,截
取某段电文中一句或几句作符合自己
心意的解释。这似乎也不是一种期望
搞清事实的态度,而仅仅是为着取得
辩论的胜利。我认为,就基本事实达
成共识似更有意义一点。口舌之争是
没有胜利者可言的,只不过变成谁能
坚持到最后发言的比赛罢了。我想就
毛泽东究竟在什么情况下同意林彪先
打长春这一点,列举一些事实。同时
也对林彪部南下的风险作一点简单的
分析。如果对这一部份事实有不同意
见或看法,希望MKD能提出讨论(我
也希望能暂时不涉及其它部份,因为
扯多扯远的结果是忘记了原来要讨论
什么)。

毛泽东在47年10月13日致林彪的电文
中就东北作战问题提出:“你们攻克
吉林后,应将主攻方向转至北宁、平
绥两线。沈阳、锦州间、锦州、山海
关间,山海关、天津间,天津、北平
间,北平、张家口间,均为很好作战
地区。”林彪于15日回电表示:“关
于今后作战方向与军队组成指示均同
意,大约在结冰后,主力即将南移。

在其后的东北冬季攻势期间,1948年
1月30日,林、罗、刘致电中央军委,
认为在沈阳、锦州之敌都龟缩不动的
情况下,“沈阳西北北宁路两侧,已
无好仗可打”。据此,毛泽东在2月7
日的长电中,认为“蒋军从东北撤退
的可能性就将突然增长,其时间可能
在夏季或更早一点”(这一判断的依
据大致一方面是根据东北蒋军在目前
不敢出战的情况下,除株守外只有撤
退一途;另一方面是根据来自敌方的
秘密情报,当时蒋介石的最高统帅部
根据美国军事顾问团的建议,正在酝
酿从东北撤退),提出“对我军战略
利益来说,是以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
各个歼灭为有利”。林彪以个人名义
(罗荣桓在哈尔滨)于2月10日回电,
一方面表示“我们同意与亦认为将敌
抑留在东北各个歼灭,并尽量吸引敌
人出关增援,这对东北作战及对全局
更为有利,今后一切作战行动当以此
为准。”但同时又说:“但只要吉林
、长春敌被我抓住和未歼灭前,沈阳
的敌人是不会退的。”

可见,毛、林在如何防止东北敌人撤
退的问题上,分歧在于:林彪将敌抑
留在东北的办法是抓住吉林和长春之
敌,而毛泽东则认为应向南作战,以
东野主力占领义县至滦县地带,切断
北宁路,堵塞东北国民党军的陆上退
路。

4月18日,林彪致电中央军委,提出
攻取长春并见机打沈阳北援之敌的方
案。强调南下作战困难,认为“在敌
目前放弃次要据点,集中兵力固守大
城市的方针下,则必到处扑空,或遇
到四五个师守备的城市。且大军到那
些小地区,衣服弹药军费均无法解决
”,又顾虑敌乘我南下,“打通锦沈
线”。所以结论“故目前只有打长春
的办法为好”。

毛泽东在解放战争期间一直很重视前
方指挥员的意见,同时上述结论也是
东北局的讨论结果,毛泽东就更为慎
重。鉴于当时东北的蒋军犹豫不决,
并没有下决心撤退主力,而前线又认
为长春好打,因此同意林彪的建议。
MKD在此引用了毛泽东同意林彪建议
电文中“先打长春比较先打他处有利
一些”这一句,而不引用后面的话,
我认为这是断章取义地有意识在回避
毛泽东的本意。因为这一段电文是这
样的:“我们同意你们先打长春的理
由是先打长春比较先打他处要有利一
些,不是因为打他处特别不利,或有
不可克服之困难。”“因此,你们自
己,特别在干部中,只应当说在目前
情况下先打长春比较有利,不应当强
调南下作战之困难,以免你们自己及
干部在精神上处于被动地位。”我认
为,这一段话的意思和MKD对此的解
释是不相符合的。

这一段事实大致如此。我们可以看出
,毛泽东虽然曾批准林彪先攻长春或
对长春采取久困长围的建议,但基本
意图始终是东野南下作战,截断北宁
路,实现“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
歼灭”的方针。

关于东野侧沈阳之敌南下(48年春季
或冬季)有无危险性的问题,首先是
沈阳之敌敢不敢出动,其次是如沈阳
之敌出动,是否对东野造成威胁。

我认为,第一,沈阳之敌几乎没有出
动侧击东野的可能。东北秋季攻势时
,林彪即指出,在我主力所在地区,
敌完全采取守势,并以较多兵力防守
,我不易直接求得运动战。冬季攻势
,东野攻克了彰武、四平、吉林、营
口等城市,歼灭了新五军等8个师(
不含起义的一个师)之后,东野在北
宁线不断转移攻势,希望歼灭沈阳或
锦州出援之敌,但沈阳、锦州之敌均
不再敢出动。林彪1月30日电报认为
北宁两侧,已无好仗可打,即是指这
种情况。如果东野主力在48年春季南
下,廖耀湘兵团在新五军被歼灭、元
气大伤、内部矛盾重重的情况下,绝
对没有出战的可能(这一点由廖耀湘
、卫立煌等人的回忆中也可以看出)
。而延至48年秋季,虽然沈阳敌军出
动的可能性较春季为高,但是否能迅
速判明东野主力南下的意图,并定下
出动的决心,还是很成疑问的。

第二,沈阳之敌如果出动,对东野来
说是战机而不是威胁。无论打长春或
打锦州,目的都是为了调动沈阳之敌
出援,而在运动中予以消灭(直接攻
击沈阳,在长春、锦州有敌重兵集团
的前提下,军事上有困难。可参见林
彪4月18日电报)。打长春,沈阳之
敌不一定出援,而打锦州,沈阳将不
得不出动,这也已经为战争实践所证
明了。如果在东野南下的时机,沈阳
之敌即出动,那恰好成为东野运动战
的良机。当时,锦沈线之要点沟帮子
、沈阳以西以北之彰武、新民均掌握
在东野手中。廖耀湘兵团如果出动,
将陷入东野南北夹击之中,而且廖兵
团向西运动,面临辽河等大水,既不
便于进攻时机械化部队的机动,更不
便于撤退。

就指挥官的素质而言,廖耀湘比较呆
板,只会循规蹈矩,如郑庭笈所评论
的,廖耀湘“是个书呆子,看书看得
多,有唯武器论,没有装备不能打仗
。很重视训练,重视士兵的动作。射
击、瞄准、自己爬;对步炮协同很重
视。曾说:‘解放军是人海战术,很
勇敢,只有用炮火轰才行。宿营一定
要把炮火布置好才行,否则不去睡觉
。’他的图上指挥头头是道,如何布
置,如何掩护,但炮火一打就沉不住
气了,没有实际经验。”这和林彪的
机动灵活相比,差得很远。所以,廖
兵团的出动非但不可怕,而且还是林
彪求之不得的。



论坛文摘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