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林彪:几个旧贴


论坛文摘主页

送交者: SPK 于 November 28, 2000 02:12:44:

关于林彪:几个旧贴

捧林的人,一类是假的,为了贬毛而捧林,
“醉翁之意不在酒”;另一类是跟着哄,非
要将林抬到神坛上才算,否则无所寄托。大
致如此。


随想与漫谈(一)--“不能将兵,而善将将”

SPK

在中国人的眼中,所谓伟人,要么是“一贯正确
”的上帝,要么是欺世盗名的奸雄。当然奸雄不
妨也是上帝,只要能使人相信其“一贯正确”;
而上帝也可能沦为奸雄,只要能使人相信其曾“
欺世盗名”。至于“正确”是否“一贯”,而“
盗名”者又如何“欺世”,大抵是没有人去考证
的。最自然的思路是:不是“一贯正确”,则“
一贯错误”无疑,则“欺世盗名”又无疑。所以
政治家如果犯了政治上的错误,生活作风上大概
也是有问题的。反之,亦然(坊间琳琅满目的大
人物的医生、情妇甚至儿媳的回忆录可以做注脚
)。如果是政治家而兼军事家的,不幸在政治上
失了势,那军事家的地位当然也岌岌可危(作为
政治家的地位更是不消说得的了)。所以我常想
,如果拿破仑生而为中国人,是否能算得军事家
呢?看起来这问题可笑,不过答案似乎并不那么
一目了然。

我这里要说的是毛泽东。毛泽东作为中华人民共
和国的创立者,在掌握政权后的二十多年中,究
竟功过是非如何,不是几句话,就可以下一个能
服人的结论的。作为政治家,自从“文化大革命
”之后,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受人质疑之处不
少。但其中有些人似乎有意无意地批判毛居然是
人而不是神,比如网上一面有人指责毛发动“大
跃进”造成大饥荒,死了人,罪该万死;一面又
有人指责毛批判“人口论”造成人口膨胀,多了
人,也是流恶无穷。可见在中国当伟人之难。

不过,即使毛泽东在"文革"之前给江青的信里写
了“捧得越高,就跌得越重”、“我是准备摔得
粉碎的”的话,大概他也不会料到自己的军事家
的地位居然也会因此而受人质疑。网上总有些中
国人,似乎认为顺着“一贯错误”的逻辑就必能
证明毛是假冒的军事家似的。但蹩脚的军事家居
然能打胜仗而得天下,这逻辑总有点流于滑稽。

《史记·淮阴侯列传》中有一段很著名的对话。
刘邦问韩信:“如我,能将几何?”,韩信说:
“陛下不过能将十万。”刘邦又问:“于君何如
?”韩信答曰:“臣多多而益善耳。”刘邦笑着
又问:“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韩信说:“
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
禽也。”

有人似乎将“不能将兵”理解为不会打仗,又将
“而善将将”理解为仅仅是识人用人。所以刘邦
成为一个不会打仗而得天下的幸运儿的典型。又
有人将毛泽东也划入这幸运儿一族:你指挥的是
手下的将领,所以打胜仗是他们的事,你不过是
“善将将”而已;你指挥过一个排、一个连么?
没有。所以,你肯定“不能将兵”。既然“不能
将兵,而善将将”,则不会打仗无疑了。

先谈刘邦。抛开韩信的那一点狂妄不谈,韩信所
说的“陛下不能将兵”只不过说刘邦不善于直接
带兵打仗而已,这跟不会指挥打仗并非一回事。
而“而善将将”也并不仅仅只是用人得当,也含
有善于指挥调度的意思。所以韩信才说:“此乃
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其实,刘邦的将略远非某些人想象的那么差劲。
彭城之役失败后,刘邦鉴于楚军的强大,采取战
略防御的方针:确立荥阳、成皋一线为退却之终
点(这一线背靠山地,面对平原,进可攻,退可
守;离汉中根据地近,可以及时得到补充;又能
就近食敖仓之粟,有利于长期对峙),长期固守
,以牵制楚军主力;令韩信军攻略燕、赵、齐地
,威胁楚军右翼和后方;以英布之九江兵袭扰楚
军之左翼,钳制楚军;又以彭越的游击军打击楚
军后方,切断楚军的粮道和交通。这是当时唯一
正确的战略方针,使楚军处于四面夹击的境地,
刘邦因此而立于不败之地。刘邦又抓住项羽回击
彭越的时机,果断出击,攻占成皋,一举确立了
胜势。

刘邦之能得天下固然和用人得当、善于听取意见
有绝大的关系,但最后决策者仍是刘邦本人,而
手下的意见也并非总是正确(比如郦生的分封诸
侯的建议),取舍之间才是反映统帅的才能。比
起一筹莫展、只想着和对手单挑的项羽,“吾宁
斗智不斗力”的刘邦才是真正的军事家。

战争是急剧变化着的充满“盖然性”的领域,即
使是天才的军事家,也不可能在战争发生之前完
成对这场战争的规律的所有认识。只有在战争过
程中,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修改和完善原先的
认识,才有可能实施正确的战争指导。从某种意
义上来讲,能正确地适应不断变化的客观情况的
军事领导人,就是天才的军事家。

如果要找出毛泽东在具体的军事指挥中与下级意
见不一致的情况,有很多例子(我也讲过,如果
总的看起来,毛和其他人在战争问题上认识一致
的时候要比认识不一致的时候多得多。而在毛泽
东和他人意见不同的情况下,毛的意见被实践证
明是正确的情况也要比证明是错误的情况多得多
,这是毛泽东之所以有那么大威信的根本来源。
而即使是毛泽东的意见脱离了实际,他往往也能
够根据下级的建议或实际情况加以修改和更正,
这是为什么他指挥的胜仗要远多于败仗的重要原
因)。但我们如果全面地去考察,可以发现,在
许多发生分歧的情况下,被事实证明是毛更正确
。比如红军时期的二次打长沙,一、二次反“围
剿”的方针问题,打赣州,江口会议关于红军行
动方向的讨论,四、五次反“围剿”的方针问题
,长征中改变进军路线以摆脱蒋介石军队的围追
堵截,“北上”和“南下”之争,到达陕北后的
东征问题,抗日战争初期红军军事战略的确定问
题,解放战争中辽沈战役打锦州的问题,建国后
是否出兵抗美援朝的问题等等。其它更细小的,
如孟良崮战役之前的数次电报,要求华野保持“
主力在手”,不要“过早地惊动敌人的后方”,
如平津战役之初要求东北野战军提前出动等问题
,也都被事实证明毛泽东是正确的一方。而在毛
的意见不正确或不甚正确的时候,毛泽东能迅速
根据下级意见或实际情况予以修改的例子也不少
,比如抗战初期的军事方针的修改和确定,“皖
南事变”后对国民党“政治进攻,军事防御”的
方针的制订,解放战争初期外线出击的计划的修
改,战略进攻阶段“北渡长江”计划的取消,抗
美援朝战争中由运动战转入防御战和小歼灭战的
过程等等,均属此类。

听取下级的意见并不等于什么都是由下级来出主
意。在毛泽东和下级意见分歧,而又涉及关键性
的原则问题时,毛对下级的批评也是极为严厉的
。如辽沈战役之前曾对林彪等对杨成武部的轻率
态度提出过严厉的批评,打锦州问题上两次发电
批评东野领导等。即使是有些小的问题,也往往
坦率地提出批评,如指出打廖耀湘兵团未能注意
抢先封锁营口,是“一个不小的失着”就是一个
例子。不管如何,刘邦也好,毛泽东也好,都不
是刘阿斗。

战争年代中,军事上毛泽东意见错误,他人意见
正确而毛又坚持不改的情况极为少见。这也是为
什么毛泽东领导的军队能够打胜仗,能够由小到
大、由弱到强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也不是说
毛泽东从来没有犯过错误,打过败仗。但总的来
看,是败少胜多,“军事家”乃至“杰出的的军
事家”甚至“最伟大的军事家”之一的称号是不
算僭越的。

涉及人物的评价,自然有感情因素在内,也不可
能要求完全一样。不过,起码的历史事实还是要
讲。一定要在否定一个“神”的同时再树起一个
“神”来,作为“全面的军事家”,我看大可不
必。赞扬或批评也不应该“赞起一点”或“攻其
一点”而不及其余。否则,不过是“就是好来就
是好”或“一天天烂下去”之类的翻版而已。



论坛文摘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