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破浪


论坛文摘主页

送交者: 宛云 于 November 30, 2000 00:59:25:

送交者: 宛云 于 November 21, 2000 13:22:19:

关于破浪

《破浪》没看到开始,电视上闪过几个镜头,一对人的婚礼,像是家
用摄影机拍的东西,花招很少,没有噱头,就看下去。后来看于坚介
绍,才知《破浪》是丹麦导演拉斯·冯·特里耶(LARS VON TRIER)
1996年的片子,在戛纳电影节上获了奖,此人似跟学院派顶牛,专门
拍得像稚气未脱的生手,反有味道。

影片分若干章节,每一章开始都配有自然风景的定格镜头,有点章回
小说的意思,与现实有节制地划开,影片以手提摄影机拍摄,采用的
多是自然光照明,剪接上也颇随意,追求纪实到连开颈手术也盯住不
放。

故事开始是一个天主教女子的婚礼,有人惊讶小教堂竟然没钟,预示
了日后的不测,后丈夫因事故瘫痪,为使他恢复,女人与人发生性关
系,然后说给病榻上的丈夫听,刺激他求生的欲望。最终,丈夫获救,
女人却被杀死。结尾非常“爆破”:丈夫海葬了妻子,被人唤出,猛
抬头,教堂竟然装了新钟,在高处叮咚碰撞,丈夫在下面展开了"可以
肯定被叫做笑"的笑容,这个结尾很璀璨,也许导演被他一手酿造的黑
暗拖累了,才想起点盏"灯"。看到这里心才有些安慰,破浪的意味或
许也正在此,这盏灯出现在黑暗的尽头:丈夫站在妻子唤他起来的地
方,正是这里,妻子却永远地躺下了。让人忍不住质问管它是谁:为
什么他们只能这样一对一的交换?为什么不能同时都在那里站好?在
神的祝福中站好两个人有什么艰难?Trier的美学理论是让主角处在
极度边缘,以表达极致之美,他制造的也许就是这种悖论:创造和毁
灭的一致,创造和毁灭的难解难分。

一个女人为了丈夫的康复而违心做事究竟顺从了谁?神还是魔?这样
一换一的拯救究竟意义何在?神在这部影片中是什么力量?女子的祈
求是自始至终的,信仰在困难中坚持得吃力,但最终那一份虔诚没有
打烊,苦难中的力量显示了神迹:丈夫果然站了起来。

Trier是个有想法的导演,他随意的手提拍摄与娴熟的电影工匠划出
界限,不追求刻意(我其实不讨厌刻意,只要刻意到精致,彻底粉饰
出艺术的另一极:与现实的对立,最怕不伦不类),女主角有一种无
邪(即使在最迫不得已的时刻),无助到幽怨都来不及,只有祈求。
丈夫的扮演者也很到位,多半卧床,没有肢体语言,大部分时间只能
靠面目表情说话,爱,无奈,绝望,不甘,深渊中疲惫不堪的悔恨交
相叠加……这个角色真爆破,好在不是瘦弱的人在演,原本倒霉,如
果先天再缺,观众同情到廉价就会变优势成弱势。实际上,这个角色
所唤起的同情并不是他的,更多是妻子的,躺在床上的他因了魁伟和
脸庞的饱满好象只是暂时的煎熬,没有让人开闸放水的感觉;而女人
不,她去教堂,她祈祷,她流泪,她时时都在求中,时时都在盼中,
她的苦是要求回答的,如果没有回答,那神啊,我也禁不住要替她喊:
你究竟以什么方式来回答这种虔诚?男主角把原本是女人的戏都留给
了她,不抢,看出导演选演员的功夫。

影片最后,几个灿烂镜头一闪而过,瞬间就就封镜收笔,对灿烂吝惜
到这种程度,让人感觉那灿烂底价之高,导演小心,不忍挥霍,把它
处理成了高光中的高光,好象室内完成的肖像人物,只在鼻尖或前额
点一点光。幸亏丈夫最后的微笑,看完才长透出一口气,可以起立舒
展,烧杯茶喝,不至于浓得化不开,那最后的钟声似是妻子魂归的天
示,跟老K《红》中最后的定格镜头完全一个方向,是绝处逢生。




论坛文摘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