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用其芒, 动即有伤(兼答酒心)


论坛文摘主页

送交者: 大江 于 December 05, 2000 02:46:48:

轻用其芒, 动即有伤(兼答酒心)



所有跟贴·加跟贴·论坛主页


送交者: 大江 于 November 25, 2000 10:05:00:

轻用其芒, 动即有伤(兼答酒心)


凡中国历代动大兵征伐,除非主上亲征, 凡委兵于将
帅者,多有内制后遗之症, 此种内制后遗, 或则事间
损兵折将, 纵终得平复,总是事倍功半。或则事后祸
及主兵之人,轻则削职为民,重至身首异处。何以历代
如此,难出其外, 实中国之政致不善所致, 有极深之
道理在焉。

此处不拟详论其因, 仅略举一二事例, 以为来者之鉴。

洪杨乱起,曾国藩以汉员文士将兵,统兵十数万,激战
十数年。终得乱平, 江宁克复。其功不可谓不大也,其
能不可谓不显也。 然清庭之能让曾氏得成此功, 实出于
无奈, 无心悦者也。盖洪杨定都南京,及至洪北伐之军
覆灭于山东之后。 清庭即已知洪杨之乱已不足于颠覆中国,
惟糜烂地方, 拖延时日而已。故委之曾氏可, 委之他人
(如左,胡等)亦无不可也。而曾氏之担此任, 亦因之不
如左之锋芒尽露,且在京都蒙恩甚久,以道德名世, 不似
左氏倔起乡间,自负其才,有难御之忧。 即使如此,终其
事成, 曾氏之师,自始即非国家建制之师,即无番号之实
授, 无粮草之供给。清庭之意,在于用时则存, 用后则
遣散之。 曾氏亦深知之焉。故攻下南京之后, 曾氏为免
临头之大祸,即立刻裁撤湘军, 以消清庭之疑, 以
全军士之命,以避杀身灭族之害。尽管如此, 清庭乃一嫌
其慢, 二忧其盛名过度。总思作速安置。军事上,远在南京
攻克之前,清庭即调憎王之蒙古劲兵南下,并和官文,
沈保桢等人相呼应。 在南京周围,即杨州, 镇江, 和州,
滁州等地形成第一道围困威摄曾氏湘军防线。 并在武昌,
南昌, 杭州, 两淮等地布置第二道防线。一旦曾氏军兵
有事,四面围困之师立即便可发作,曾氏之兵,虽然善战,
于那时内无粮草之供, 外无救兵相呼应之势, 且兵士百战已疲,
怎可当得住那四面生力虎狼之师?故曾氏有见及此,弃诸多谋士
文人空谈问鼎之言, 断然裁撤湘军十分之八九以消疑。 并苦
思自污其名之法以保身也。 夜游秦淮之举,即属之。盖
曾氏夜游秦淮, 乃大张旗鼓,声势浩大, 人人皆知。此
一以示清庭,本人不要此道德之名无不可也。 二以示清
庭, 本人亦自后无远志焉。去我兵, 剪我羽翼。 污我名,
消我远虑,均可也。本人无所谓也, 不必对我如此监控
催逼太过。清庭自那一系列事之后, 亦宽待曾氏一二, 让
其兵将尽掠南京积年之金帛, 返湘做其大小财主矣。而曾氏
兄弟也多少获善待焉。

曾氏之出此,非新招也。 自古聪明之将帅, 大兵动前或动之后,
都有类似之举动焉。 此即自请田园以消主疑之变换焉。

话既至此, 本人不妨再对即将出手之征台将帅说几句话焉。

大军征台以平台独, 如无意外,实是眼前不久即将发生
之事也。于今主弱或主上更替之秋, 举国兵动, 以求全
胜, 统兵将帅, 应深思焉。如江在时动手,则应在江去
之前力设法“自请田园”,以备江后可以淡出于此。 盖
台事既平,统兵之将实建大功于国家, 亦获盛名于中国
也。 主将非有特授(如授元帅)不足以褒奖之, 而统几十
万大军之“元帅”,大功大名之下, 谤亦随之,一旦新
主生疑, 极易演成韩信林彪之第二也。故征台主将
于事前事后宜如多深思焉。

所有跟贴:

鸟尽弓藏,兽尽狗烹 - 铁岭 (70 bytes) 11:04:12 11/25/00 (3)
林彪之患在于处雄主之下而不知自污其名, 故身不保。 - 大江 (147 bytes) 13:07:03 11/25/00 (2)
叶帅是咋风流的?据群众反映私生活还是比较严谨的,没有纳妾;-() - finger (0 bytes)
14:31:24 11/25/00 (1)
总之我看都在合理和可以理解的范围之内就是了。 - 大江 (0 bytes) 14:34:30 11/25/00 (0)
好,写的不错 - 蛮人 (136 bytes) 10:40:13 11/25/00 (28)
不过说清庭在太平军北伐失败后即知其不成事,则欠确证 - 蛮人 (371 bytes) 10:46:44 11/25/00 (27)
是这么说 - 临时 (372 bytes) 10:57:28 11/25/00 (26)
又 - 临时 (374 bytes) 11:12:42 11/25/00 (25)
几点补充。。。。 - 大江 (823 bytes) 13:00:12 11/25/00 (22)
补充的好啊 - 临时 (569 bytes) 13:37:36 11/25/00 (9)
问得有道理。。。 - 大江 (482 bytes) 13:48:38 11/25/00 (6)
二十万足够否? - 临时 (24 bytes) 13:50:41 11/25/00 (5)
此数字基本上是以不因粮于“台”算来。。。 - 大江 (323
bytes) 14:00:59 11/25/00 (4)
不知道有什么方法可以迅速渡过海峡 - 临时 (54
bytes) 14:06:04 11/25/00 (3)
这分两个方面。。。。 - 大江 (373 bytes)
14:16:16 11/25/00 (2)
我关心的当然是攻击过海 - 临时 (103
bytes) 14:22:02 11/25/00 (1)
对, 这个已经很不好在这谈
了。。。 - 大江 (0 bytes) 14:32:40
11/25/00 (0)
太平军北伐东征失败和其没有好的外交政策不无关系 - 蛮人 (0 bytes)
13:39:47 11/25/00 (1)
是 - 临时 (98 bytes) 13:53:49 11/25/00 (0)
这里讨论的是北伐失败是否意味着太平军从此不足虑的问题 - 蛮人 (432
bytes) 13:10:27 11/25/00 (11)
洪杨北伐既已乏力, 清庭何来颠覆之危? - 大江 (39 bytes) 13:20:18
11/25/00 (10)
北伐失败的原因,十分复杂,岂是一个“乏力”能解释的了? -
蛮人 (260 bytes) 13:23:59 11/25/00 (9)
北伐出兵之少, 用兵之缪, 即使清庭意识到洪杨不足以
颠覆也。。 - 大江 (108 bytes) 13:29:21 11/25/00 (8)
未必 - 临时 (257 bytes) 13:45:22 11/25/00 (7)
李自西北来, 那时黄河南北已久受兵
害,。。。 故能得志。 - 大江 (191 bytes)
13:54:10 11/25/00 (6)
哈哈,大江露出了马脚~ - 蛮人 (0 bytes)
14:45:49 11/25/00 (1)
露出什么马脚? 莫名其妙。。。 -
大江 (0 bytes) 17:18:56 11/25/00 (0)
只怕清廷没这么从容:) - 临时 (412
bytes) 14:03:17 11/25/00 (3)
清庭再感觉洪杨不能一时颠覆之之
后,。。。 - 大江 (217 bytes)
14:11:05 11/25/00 (2)
好吧好吧:) - 临时 (209
bytes) 14:18:07 11/25/00 (1)
嗯, 对对, 毕竟只是
苟延时日。。。, 事实
上也是苟延时日,, -
大江 (26 bytes) 14:31:47
11/25/00 (0)
他那最后一段是抽惯常的羊角疯,所以我建议他去掉。 - 蛮人 (0 bytes) 11:51:39
11/25/00 (1)
岂可去掉“古为今用”?尽做学术之研究乎? - 大江 (0 bytes) 13:01:45
11/25/00 (0)

不过说清庭在太平军北伐失败后即知其不成事,则欠确证



所有跟贴·加跟贴·论坛主页


送交者: 蛮人 于 November 25, 2000 10:46:44:

回答: 好,写的不错 由 蛮人 于 November 25, 2000 10:40:13:

太平军北伐失败,从此无北顾之力,固然是其之一大重搓,
然而其时尚能稳坐南都,若能妥善排兵,保有江南半壁,
是完全有可能的。至其时也,清庭尚远不能称无忧,更何
况同时前后还有捻乱回乱猖獗,英法联军也直迫北都。太
平军之再无成功之希望,当在陈玉成东征江沪、为李鸿章所
建之洋枪队和洋人常胜军所败之后。直到此时,清庭才算真
松了口气,有余力考虑曾左独大之问题。

CG

是这么说



所有跟贴·加跟贴·论坛主页


送交者: 临时 于 November 25, 2000 10:57:28:

回答: 不过说清庭在太平军北伐失败后即知其不成事,则欠确证 由 蛮人 于 November 25, 2000 10:46:44:

太平军仅以数万人北伐,可能应算是其战略上的最大失误。
但偏居南方的太平军队清政府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初期连
南粮北运都成问题,让北京非常紧张了一回。太平军不再
成为致命威胁,需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向江北挺进已
经不可能,第二,不会让京师缺粮。这两个条件,清朝政
府在晚得多的时间才做到。我很怀疑大江关于曾是清廷那
样冷静选出来的人的说法。曾的退路一段则很精彩。



所有跟贴·加跟贴·论坛主页


送交者: 临时 于 November 25, 2000 11:12:42:

回答: 是这么说 由 临时 于 November 25, 2000 10:57:28:

进攻天京与攻台的类比也可斟酌。攻陷天京后,清的任务是
“恢复”地方秩序,就是重建战前的秩序,倘攻陷台湾,则
恐怕有“建立”地方新秩序的任务,需要在多大程度上多长
时间内借重攻台之军事力量,实在不是很好预测的事情,归
田园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恐要打很多折扣。毕竟,曾具备成为
江南一霸的若干基本条件,这些条件,任何攻台的军事领袖
都难以具备。我个人对这种类比还有保留。

几点补充。。。。



所有跟贴·加跟贴·论坛主页


送交者: 大江 于 November 25, 2000 13:00:12:

回答: 又 由 临时 于 November 25, 2000 11:12:42:


从战略上:

1: 洪扬以区区几万乌合之众北伐, 实乃大错。
2: 北伐无连续的后出, 第二错。
3: 北伐时沿路不置守兵, 三错。
4: 定都南京繁华之地, 亦过早。

关于征台:

统兵将帅届时有三要, 即:

1: 登台湾驻军不可多于十万, 且不可
介入政务。 改编台军成治安武装后, 尽
快撤回大陆即可。征台要务在政不在军,
可先预台人自治之形。

2: 统帅不应留台太久, 且不可兼任政务。
平定安抚台民后, 由大陆遣得力政经干部及大
批副手主之。并保留大批台籍(台不台独意识
均可, 但要公开宣誓画押放弃台独)官员。

3: 预留一半兵力于大陆, 即动兵四十万左右,
二十万登陆后, 撤十万。 换兵驻防两年左右。
撤回。 驻台守军总不以超过十万为佳, 亦足够。
台兵可就地改编为武警或治安武装。

另: 征台之前, 可建议恢复中顾委,
平台三年后, 统帅应考虑退休,以此诸将可
接任之。

如此, 可无大患也。
补充的好啊



所有跟贴·加跟贴·论坛主页


送交者: 临时 于 November 25, 2000 13:37:36:

回答: 几点补充。。。。 由 大江 于 November 25, 2000 13:00:12:

不过我的要点是:

一,洪杨仅以数万(记忆里不足三万?)人北伐,虽全军覆没,
但洪杨实力犹存。

二,洪杨偏安南方,对北方仍是极大威胁,第一,洪杨在此后
的一段时间内保持着大举北上的军事实力(天京城里的变化真
正消解了这种实力),第二,曾对京师粮运造成很大威胁。所
以恐不能说北伐失败之日清廷即已有洪杨终必灭亡的把握。

三,征台若成功,征台将军与台湾间关系很可能形成王震与新
疆关系的模式,台湾的政体改造依赖军力的程度,在初期有可
能步二战后美军在日本模式的后尘。故此征台将军怕是将欲归
田园而不得。当然,这只是一种假设情况下的讨论。十万兵是
否足够,存疑。

问得有道理。。。



所有跟贴·加跟贴·论坛主页


送交者: 大江 于 November 25, 2000 13:48:38:

回答: 补充的好啊 由 临时 于 November 25, 2000 13:37:36:


清庭从洪杨北伐之气势动作, 大体
可知短期内不会为其所颠覆, 故能
从容布置。 该时实难以决断能尽快
平定之也。假如洪杨以二十万兵北伐,
并沿路扩军,而且接济与后援源源不
断,则清庭必将大为恐惧。

至于留台守军, 登台二十万, 安定后
撤十万,并以此岸预留之兵轮换之。 应
可无大忧。 大陆一岸留兵一半机动极为
重要。 因为一旦军事上完成, 此岸军力
再登台岛, 实半日之事也。 而可大减后勤
之累。轮换守军, 在于一旦有事, 驻兵
得力者日内即刻倍增之意也。


此数字基本上是以不因粮于“台”算来。。。



所有跟贴·加跟贴·论坛主页


送交者: 大江 于 November 25, 2000 14:00:59:

回答: 二十万足够否? 由 临时 于 November 25, 2000 13:50:41:


如是常规战争,基本上,战后大陆势必大批接济台
湾一般民众, 驻军太多(如达四五十万), 则必
与民争食,乃有大不便。故不如留接应待发之兵
于大陆岸为妥当。 另: 战争之时, 台湾海峡势
必封锁, 故外敌不能切断陆台连系。而攻台之时,
如攻势缓慢,则攻击军队有受外敌远程火力打击, 造
成大规模杀伤,而阻于海峡之可能。




论坛文摘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