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满清入关(四之上)


论坛文摘主页

送交者: CG 于 December 06, 2000 10:08:38:

送交者: CG 于 December 04, 2000 17:41:40:

           试论满清入关(四之上)
  
  
  
  The state with which the Manchus conquered China, was formed on
abureaucratic Chinese basis with certain feudal characteristics and
clan cohesion integrated into it, and a tribal Mongol vassal annex.
It was based on a military banner organization copied from China but
with feudal fragments and was ruled by the Manchu imperial clanand
the emperor.

  --Franz Michael (1943), "The Orgin of Manchu Rule in China"
  
  
  
    
  满洲之先出肃慎氏,古通古斯族之后,据于今吉林之东北及牡丹江流域
。宋时立国曰“金”,后为宋人与蒙古联军所灭,“其遗族散居混同江南北
,共存三部:曰建州,曰海西,曰野人。明初仿唐羁縻州之制,分建卫所。
而建州卫境内,有满洲部五。长白山部三,清室之先,即为满洲部内之一。
”(《清史纪事本末·卷一》)。明与女真既已长期沟通,汉族边民与夷狄
部落之间亦无明确分界,双方之间以马市互相往来,相互同化互相融合自不
可避免。满族的前身女真中有许多汉人,而明北部最早之卫、所,也多有蒙
满诸族人组成(郑天挺《探微集》)。

  明史中所提及之外患有二:北虏及南倭。北虏即北部之鞑靼,南倭则日
本与汉人相杂之海寇。“北虏非尽鞑靼之真种也,汉人逃入其部落,成一种
假鞑靼,而反寇本国;南倭亦汉人入海,混于倭人,成为一种假倭,而侵害
本国者,殊为不少”(蹈叶君山:《清代全史·上》)。明对北狄施行羁縻
州政策,试图以女真、蒙古族互相牵制;及待满洲壮大,又期之以女真各部
之间互相制约。在明王朝的大部分时间里,其之北方防卫重心都放在针对蒙
古鞑靼之上,以避免元蒙旧朝卷土重来。永乐时,明朝在从满洲至甘肃的长
城沿线设立边防镇,后来更加修城墙,亦即明长城,以抵挡蒙古骑兵之袭掠
。明廷向未曾把女真满族放在眼里,结果反使得满清得以坐大。“鞑靼自俺
答汗死后,渐就明廷之羁縻。朱氏社稷,宜可以长治久安矣。孰意无端灾祸
,发于长白山以南。曾未几时,而辽东之疆园,毁撤殆尽,炎炎赤舌,大有
席卷北京宫庭之势。”(蹈叶君山:《清代全史·上》)。可以说,满族之
兴起,颇得益于汉蒙之相争也。

  前已叙述,卫所制乃明太祖称帝前所创,乃明之兵制中最重要之一种形
式,盖仿北魏隋唐防治之府兵制及参考元兵制一部而成,军队以军屯为其形
式。供给基本可自给自足而无须由国库拨给。卫所制卫所军士由身份永远不
变之世袭军户充任,卫所军官也世袭其职。这种具有封建性质之世袭制,经
久之后弊端日现,如地方将领把军士变为劳工,肆意压榨剥削;卫所军官成
一有利可图之职位,为富贾豪门所追逐。大量军士既得不到军饷,又遭受官
长之盘剥,乃纷纷逃亡,致使世袭军户日渐减少。至十六世纪初,一些卫所
逃亡之军士更达80%,许多边地驻军只达兵力之一半。致使当明朝边境有
事出兵时,只好临时雇佣矿工、盐工,或招募辽东、陕西等地之雇佣兵充任
。这些雇佣兵自然缺乏战斗力,不堪重用。卫所制因此而日衰。同时,对北
方诸部落所实行的羁縻政策,亦加剧了边军之膨胀;再加卫所制既衰,而至
明末外侵内乱却纷呈不断,以致于明朝之军费负担日趋沉重。为应付这些不
断增长的开支,明廷乃加派赋税,额外征银,由此又更增民怨。然而即便如
此,所增赋税仍不足度用。如1619年因北边吃紧而加派辽饷,全国除京畿皇
庄外俱增交税率约9%,因此而额外增银520万两,却仅够支付辽东九边中
之一边之十八万兵九万匹马的费用(F。Wakeman:《洪业:清朝开国史》)
。是以,满清之崛起,则又得益于明卫所制之衰也。

  先时,满族只是明帝国边境上的一个藩属部落,以每年十月之岁贡与中
央帝国保持着宗藩关系。作为边境上之部落而非独立之国家实体,其之臣藩
地位亦只是与朝鲜、安南相类,而由于部落之间相互钳制,规模、实力较之
更小而已。明朝对付女真各部落之策略,是尽力维护各部落之间的均势,对
所有部落都公正地给予贸易优惠,同时将一个明朝官衔授予其中的一个部落
首领,由他充当部落联盟之临时首领,协调各部落之间的均势,明廷则以卫
所对各部落进行监督,防止其中任一部落独大;此即“以夷治夷”之策,后
来亦为满清统治者所采用来对付北部和东南海域之边患,直至十九世纪末仍
乐此不疲。

  初时,努尔哈赤并无占中国夺天下之雄心。万历时,明总兵李成梁攻古
勒城主阿太,尼堪外兰诱阿太开城,明兵入歼之,误杀了正在城中之努耳哈
赤之祖与父。后努尔哈赤请明杀尼堪外兰,明不允,盖欲以他来钳制努尔哈
赤也。努氏遂与朱明结仇。努氏既不甘咽下此口恶气,从此渐有发愤之志。
然而其目的,尚还只是报杀父弑祖之仇、进而统一女真各部,充当部落联盟
之首领。只是随着努尔哈赤之渐次统一女真,满洲规模日隆,其野心才日益
增长。

  1607年,努尔哈赤以称汉之方式,获得了梦寐以求的部落联盟之最高权
力。1618年,努尔哈赤称帝满洲,建元天命,国号曰“后金”,随后以“七
大恨”誓师,亦只是说“天建大国之君,即为天下共主,何独构怨于我国乎
?”责怨朱明之“助天遣之叶赫,反抗天意,倒置是非,妄为剖断”等而已
。换言之,是责怪明之偏心于其他臣属部落,有失公允而起来抗争。对于朱
明帝国来说,这也只是时常可见的藩属国之间的边境纠纷,依照成例则只要
边境将官妥善处理,该讨伐的讨伐、该绥靖的绥靖、该以夷制夷的以夷制夷
就可以了。满洲之初时不被朱明放在眼里,亦因于此。而努尔哈赤所谓之“
建大业”的宏伟目标,至多仍只是局限在明朝之东北边境上建立一个相对强
大之统一的女真各部之藩属国,占据辽东,一如朝鲜、安南而已。这样的藩
属国,仍将与明帝国保持着宗藩关系。此样结局,虽然是明所不愿意看到的
,然而只要并未威胁明之“天下共主”之地位,只要还和明廷维持正常的宗
藩朝贡关系,则明仍以为其之威胁不若欲夺回帝位的元蒙之后、或者诸如李
自成这样的欲革其命的叛民之威胁大,因此不会太加在意。而况其时明朝内
部正深受派争剧烈之扰,四处民变亦此起彼伏,因此实在也无暇他顾。

  努尔哈赤也正是利用了明廷的这个心理,一边继续维持与朱明之正常的
宗藩关系,初时则小心翼翼,每年坚持朝贡,甚至还亲自率员进京朝奉贡品
;一边却纵横捭阖,加紧统一建州诸地之女真各部,一如前文所述。即待明
廷省悟过来,则满洲已坐大,尾大不掉;萨尔浒一战败后,从此更只有睁眼
坐看满兵纵横辽东了。此实是明末之卫所制与羁縻政策之失也!

  皇太极继位统治后金后,既已赖有努尔哈赤所创下之基业,则其志自不
在小。“太宗既嗣位,雄武英毅,不让太祖。其开国方略凡四:首征服东海
诸部,次平定蒙古,次征服朝鲜,再次则为六次伐明之役”(《清鉴·太宗
文帝》)。察此四方略,征服东海诸部则为固根本,平定蒙古、征服朝鲜乃
安其两翼后院;根本若固、侧后既安,则中原可图也。此四方略必当是后人
所总结,而皇太极正是依照此四方略,一步步地最终达到虎踞东北,雄视中
原之目的。

  1635年,后金征服蒙古察哈尔部,并获得元朝之传国玉玺,使得皇太极
可自称为成吉思汗及元帝之继承者。此一名号不仅提高了他在中亚蒙古之地
位,更使得他进一步确认了其部落共主之身份,包括蒙古族所信奉之西藏喇
嘛教教主之身份。然而他依然没有确切的虎视中原之心。其主要谋士、汉人
宁完我、范文程及马国柱等经常劝他出兵征服明朝,逐鹿中原。“辛未,宁
完我、范文程、马国柱合疏言:‘伐明之策,宜先以书议和,俟彼不从,执
以为辞,乘衅深入,可以得志。’”而皇太极则以为,“我之兴兵,非必欲
取明天下也。辽东守臣贪黩昏罔,劝叶赫陵我,遂婴七恨。。。今所在征讨
,争战不息,民死锋镝,虽下情不达之故,抑岂天意乎?我今闻诚相告,国
虽褊小,惟欲两国和好,互为贸易,各安狩猎,以享太平。若言不由衷,天
其鉴我”(《清史稿·太宗本纪》)。止待次年,皇太极才受属下所推,行
受尊号礼称帝,定国号曰大清,改元崇德。而这次之改国号,其逐鹿中原之
志才袒露无疑。

  逐鹿中原的第一个行动,是征服朝鲜,以彻底解决左后翼之威胁。朝鲜
向为朱明藩属国,“虽称属国,而无异域内。故朝贡络绎,锡赉便蕃,殆不
胜书”(《明史·列传二八》)。皇太极初时,“用兵中原,而朝鲜服属有
明,近在肘腋,屡抗王师”,为稳固后方,亦有征伐之,使其亦向后金岁贡
。同时朝鲜仍奉明朝为宗主国,并与皮岛毛文龙相为犄角,胁迫后金之侧后
。及待太宗建元大清,自然不能再容忍侧后有此威胁。皇太极乃派阿敏率师
伐朝鲜,破其城,朝鲜王“【人宗】惧,始遣使乞降,弃兵械,服朝服,献
明室所给封册,而躬自来朝。。。自是朝鲜世与国者二百四十余年”(《清
鉴·太宗文帝》)。

  此次征服朝鲜,不但使得满清侧后翼得以高枕无忧,从此可以专心致志
于中原,而更重要的还在于:朝鲜放弃了宗藩于朱明,而改为臣属于大清,
奉满洲之正朔了。这等于承认满清为天下之共主。因此,清之征服朝鲜,实
际上才是满清要夺取中国、称霸“天下”、试图争当天下之“共主”之实践
的第一步。

  清张庭玉修明史,所撰列传之外国卷中依序有朝鲜、安南、日本诸国,
盖此些国家都被认为乃故明帝国之藩属国也;而独独不列清之先祖,则满清
自以为原本是中国之一员,而欲抹煞去其先不过是朱明之一臣属国的事实;
概因依照儒家理念,藩属之国终属蛮夷戎狄之列,低中原一等,以此身份而
要蟠龙中原,当天下“共主”,又如何能让人心服呢?因此,其之欲要否认
先祖不过是明之藩属,目的不过是说清之代明乃符合儒家正义,自己有根本
之合法性基础,不亦明乎?故乾隆批前朝旧史,讥讽汉高先初止一市井无赖
,明太祖原本亦不过一和尚,论及中国历朝历代之开国之君,以为唯元与清
乃出自世藩贵族之门,自要高且贵于诸如汉、明远甚,则不过此地无银、欲
盖弥彰之举罢了。其所以为蒙元辩,亦只是因二者所出既同一源而要惺惺相
惜而已。皇太极称制、建元大清时,更曾谕曰:“朕以凉德,恐负众望。尔
诸臣宜同心匡辅,各共厥职,正己率属,克占忠诚,立纲陈纪,抚民恤众,
使君明臣良,政治咸熙,庶克荷天之休命”(《清史稿·太宗本纪》),俨
然以儒家之标准“圣王”自谨;多尔衮称李自成为“贼”,自诩满清入关“
声义讨贼”乃“兴灭继绝”之举,以为降清乃“识时知命,笃念故主,厚爱
贤王”,抗清则“贪一身瞬息之荣,而重故国无穷之祸,致遗笑于乱世贼子
”(《明季南略》);再考量满清入关前制度演变之由游牧部落而封建旗制
而官僚六部之设立,一照明例,其典制之成熟固实已远非以流寇起家、而只
有五年时间仓促经营之李自成可堪比者。则满清之“较李自成更符合中国之
传统标准”(Franz Michael, "The Orgin of Manchu Rule in China"),
亦属实矣。

  满清更以此渐变而障世人耳目,以为其代明既乃天命归予,更刻意模糊
淡化了自己原本不过是中国边境上之一藩属国这一事实,最终偷梁换柱,窃
人上国,其来实在有自矣。然窃人之国,心终不安,故清中叶前,汉人既不
准轻让出关,满族缘起之地更被视为后院而严加看护,存此一方之地以作将
来一旦中原无法驻足可退可守。太宗更体察金、元之所以终反为汉人所吞噬
,而谕曰:“昔金熙宗循汉俗,服汉衣冠,尽忘本国言语,太祖、太宗之业
遂衰。夫弓矢我之长技,今不亲骑射,惟耽宴乐,则武备浸弛。朕每出猎,
冀不忘骑射,勤练士卒。诸王贝勒务转相告诫,使后世无变祖宗之制。”亦
可觉知其心之忒忒也(骑射之习,康、雍、乾三世尚能恪守,乾隆之后,八
旗日衰,乃渐废)。而汉人亦有执拗于严守“夷夏之防”者,竟恨恨不忘满
清原止一北荒藩属而窃取正朔之事实,三百年后仍挂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之旗
号。清之代明既以“兴灭继绝”为由,即待清亡之后,垂涎中国已久之日本
人,乘中国内乱,亦扶持废帝浦仪为傀儡帝,在东北之一隅建“满洲国”;
查其自辨,则与清统治者之初窃上国时所作辩语,若出一辙;其欲当亚洲共
主之目的,不亦明乎?惜时代既异,近世“国家”与“主权”观念更已代替
了儒家之天下观,所谓“有家者能养贤,则取国而国可得。有国者能养贤,
则取天下而天下可得”亦已失去了其合理性,司马昭之心路人既知,则日人
纵便满身是嘴,又如何能推诿其侵人国毁人家之事实哉?

  今之美人不知历史前车之鉴,更携其武力,假道于人权民主,以自己之
所欲凌越于他国之主权之国家独立之上,顺之者则联盟之,逆之者则轰之炸
之。虽充斥民主人权仁义道德于满口,其实质在在不过是试图以一秋寒后凋
之秃笔,欲描画儒家之共主天下之虎皮罢了。只是天下既已纷纷,分崩瓦解
之潮流亦经营有年。最鼓吹新潮前卫之美人却正是要复我中华数千年之古,
却偏黯于历史之短忽,学知之肤浅,如此又岂能知晓儒家王天下之精义?其
国其人既只识得孔武二字,如此则实在难免要有画虎不成反类犬之虞了。

  然而亦因于此,亦可知诸如儒家天下观等诸中国元典精神之复杂,实非
三言两语可尽道者也。

  
  CG(草于12月4日)


所有跟贴:

『此文已被转贴 谢谢原作者 谢谢此论坛』 - 歪把尖兵 (0 bytes) 22:42:00 12/04/00 (0)
具初步规划 - CG (265 bytes) 18:22:59 12/04/00 (4)
明清仕女这一篇还是留着另外成篇吧。 - spk (18 bytes) 19:14:33 12/04/00 (1)
论此千年难有之聚变而不及红妆,岂不枉费口舌也乎哉?~ - 蛮人 (0 bytes) 19:25:26 12/04/00 (0)
贵人?好生范疑呀:) 唏唏嘘嘘 :L - 风兮兮 (0 bytes) 19:02:35 12/04/00 (0)
还有,这个规划业就是现在想想 - CG (37 bytes) 18:24:29 12/04/00 (0)
这囤田和募兵不是明才开始的八 - 笑嘻嘻 (0 bytes) 18:17:38 12/04/00 (0)
其实只说了一点。中土之弊端却没有说全 - 笑嘻嘻 (709 bytes) 18:10:02 12/04/00 (0)
CG文笔真好 - 接生婆 (243 bytes) 18:08:25 12/04/00 (1)
不敢望陈公之项背。 - CG (0 bytes) 18:26:08 12/04/00 (0)


论坛文摘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