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一山及《清代通史》


论坛文摘主页

送交者: CG 于 January 17, 2001 14:19:35:

萧一山及《清代通史》



所有跟贴·加跟贴·论坛主页


送交者: CG 于 January 11, 2001 20:50:58:

萧一山及《清代通史》


前日谈及萧一山先生之著述,老剑指出了我对其成就评议的不当之
处。才刚突然想起当初出国时曾带了屈屈几种史书,其中记得就有
萧一山先生的一本小册子《清代史》。月前整理内务时把所有的书
都倒腾了一遍,结果要找到它还真费了翻功夫,因为这本小册子篇
幅实在非常之小,是当年辽宁出版社出版的“新世纪万有文库”系
列中的一种,原书三十二开,共二百五十余页。这一套系列出的很
不错,书都很薄很便宜选本不赖印刷也不错,我买了其中多数,带
来的除了此一种外,还有才刚翻到的《花庵词选》(共二卷)等。
居然还找到一本清末民国时杭辛斋的《学易笔谈》和《读易杂识》,
才忆起当年也曾很迷了几天周易,被那般骗子给骗的,差点把人都
给废了。不知那般家伙现在是不是还在骗人。

这里只把《清代史》一书中有关萧一山先生的简介摘录介绍一下。

萧一山(1902-1978),名桂森,号非宇,江苏铜山(徐州)人。
。。1920入北大政治系,后转历史系。中学时感风行一时之日稻
叶君山《清朝全史》“观点纰缪,疏舛颇多”(按:前阵写“试
论满清入关”曾参考它。此书共上下两卷,写作手法上颇别致,
考证上也是颇费了翻功夫。只是其所诞生既亦为日人东侵张目,
考证和叙述上自有可批驳之处),并以国史假手外人为耻,发愤
著《清代通史》上、中卷百二十万字。上卷出版时他年方二十,
梁启超序之以“志毅而力勤,心果而才敏”、“非直识力精越,
乃其技术亦罕见也”。北大毕业后先后执教清华、北大等校,期
间发表《中国通史大纲》,此一时期出版《清代通史》下卷讲义
。三十年代初赴欧洲考察,留意太平天国史,回国编成《太平天
国丛书》之一、《中国近代秘密社会史料》等。抗战期间任东北
大学文理学院院长、西北大学文学院院长,期间完成《清史大纲
》、《曾国藩》二书。抗战胜利后出任李宗仁北平行辕秘书长。
1948年赴台湾大学任教,后任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研究员。
在台期间,与张其昀等主持“清史编纂委员会”,改订《清史稿
》为《清史》;又以三年精力最终完成五卷本《清代通史》四百
余万字(1963年)。

若大史家以年四十前为成长期,四十至六十为成熟期,六十之后
为巅峰期,则萧一山的著作多在其成长期完成,其后则应说并无
什么开创性工作,唯一可称者不过是六十时所完成之《清代通史》
扫尾创作而已。这应该说离开梁任公寄他以渔仲实斋之期望相去
甚远,一个原因可能也和他后来太多从事行政事务(比如当学院
院长)及和政治有不少瓜葛有关。学者一旦介入政治事务,学术
鲜有再可称者。萧一山的扛顶之作当然是《清代通史》了,但似
乎如果从开山一派来讲,就我读过的感觉来说,治通史自有通史
之不可避免的缺憾,尤其对他来说,以过早年龄即治通史而后来
可惜又未专下来,精研进去,使得早期潜力根本没有得到应有的
扩展发扬,这未免十分可惜。看他的书自是畅快,却总觉得和读
如J.M.Roberts等的世界通史感觉类似。原作既泛泛而无法深入地
探测和解决问题,总让人产生不及根本的感觉。当然这也是通史
所难于避免的缺陷了:也许剑桥中国史当是个例外,比如看他们
的明代史晚清史感觉就大不相同,当然其中一个原因是他们写作
手法又大有不同,多是一个专题一个专题地写,而写每个专题则
都是那方面的有深入而独到见解的专家,这当然是一个人写通史
所决无法相比的了。而剑桥中国史各章节间似乎还衔接的比较紧
凑,使人不易看出中间割裂的痕迹,这样就避免了罗素当初的对
集体创作通史的责难了。

总之,我觉得萧一山的大多数成果,基本完成在他四十岁左右之
前,而后来基本就没有什么成就。以他漫长的76年人生来看,这
实在是很可惜的。尤其相比于陈寅恪以花甲之年兼又瞽目和遭受
政治压力等等之那么艰苦的条件下仍能完成《柳如是别传》、《
论再生缘》及若干很有影响之文章之创作,则二者间的差别就更
为显著。因此,经过这翻比照之后,我还是认为我原先所以为的
萧一山是过早凋零的史学奇才的看法还是基本客观的。


这一小薄本《清代史》乃据原《清史大纲》修订而成,篇幅短小,
论述清晰。从扉页上的记录看,这本书我曾读过两次,第一次在
九六年,第二次在九八年。第一次我是只用红圆珠笔写了个大大
的“好”字加个感叹号,看来那时应该是比较喜欢了(不过那时
我对清史基本没什么了解,只是相当于随意翻翻吧。不知今天再
看会怎么感觉?);第二次在九八年春,是以诌了两句诗作评语
曰“读罢史书余一叹,玉门关外几春秋”。下次如果再读,看来
只有把开头两句补上了。

CG




论坛文摘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