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肃:一水三灌乱侃文。


论坛文摘主页

送交者: wuyan 于 June 09, 2001 09:00:25:

严肃:一水三灌乱侃文。



所有跟贴·加跟贴·论坛主页


送交者: wuyan 于 June 04, 2001 12:11:26:

自打开始到坛上灌水,都是由着性子胡侃乱盖。不是不想谈点文事,实在是对文艺不在行。即不懂文艺理论,对大多数艺术形式也一巧不
通。(不是歉虚)也就诗
词文章还算知道点皮毛,今天就从这儿侃起,聊点读后感吧。

前秦古风,孔圣人早有一言九鼎的评价:“思无邪”。风、颂、雅咱一共没读几篇,就有限的几篇阅历,感觉孔二说的没错,他老人家言简
意赅,一语中的,咱
就不多说了。“思无邪”并不是指内容清白,没什么黄色下流的东西。而是指她言由心出,不巧言,不令色。这种古朴的文风一直延续到两
汉。虽然在前汉就已
出现较华丽的赋体诗,但还只是文人阶层的消遣,并未成为时尚,我觉得汉人的乐府和短歌代表着她的时代精神。乐府几近儿歌,文字平易
得令人乏味,但有
首从军行却改变了我的偏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里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粱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两千年前的文字,却平实简易,没有古文基础的人读起来也毫无困难。全篇即没有哭天抢地的控诉,也没有喋喋不休的哀怨。可读下去触目
惊心,悲入肺腑。
千古之下的今人仍要不禁为之落泪。生老死别的题目不知被人作了多少,但我觉得没有几篇能达到这首乐府的境界。

汉人写景舒情也多发乎于中,很少张扬。曹操的几首短歌就极具代表性。因为现成,我把77前些天打的观沧海再录一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在这些诗句中你能看到一个得意洋洋且野心勃勃的奸雄的影子吗?你见到有任何气冲斗牛的句式吗?但那种浩然的情怀,对自然深沉的赞美
和敬畏却充盈其
间。

汉人文章很少有过分的夸张,看过诸葛亮的出师表和写给孙权的信,给你的感觉就是言简意赅,恰到好处。司马迁的史记,单就文学成就而
言,后人也很少能
及。才区区五、六万字,涵盖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而且还有血有肉,有声有色!哪象后来的博士言驴十万字,未见驴字。有学者把后人
的罗索归罪于东汉
的蔡伦,因为他发明了纸,使制造语言垃圾有了物质基础。很难说此论是否成立,不过自汉以后文章里的废话越来越多,确也到是实情。

魏晋以降,中国的文风转向华丽。对形式的追求逐渐占了上风。产生了无数文字华美的篇章。奇怪的是充侈于整个魏晋南北朝的那对仗工
整,韵律讲究的马并
文,却没留下什么脍胝人口的传世之作。直到前唐的王勃写出他的滕王阁序,王生一气呵成的伟大诗篇,流芳百世,千古之下,人们仍被他
那令人回肠荡气的
文字所产生的美感所陶醉。“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这样的句子,排
成一串,换着韵角,
铺天盖地的上来,那种美伦美奂的效果确实令人无法敌当。

后来诗在唐代也臻于完美。李、杜、白等一大批天才将诗作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使唐诗成为中华文化的脸面。初唐时不讲平仄的古体诗还
尚有市场,后来文
法上更为讲究的律诗便成了规范。唐人的文章也越来越华丽,晦涩。韩愈曾大力提倡古文运动,企图开历史倒车。韩愈和柳宗元都是我喜爱
的文学家,他们的
政治倾向也很明智。韩愈几乎把古文运动当搞成一项政治运动,恐怕不止是个人的文风偏好,也许他想通过扭转文风, 改变大唐的颓势。

唐诗到如今仍然为国人喜爱,无论老幼贤愚,都能背上几段。网上熟读唐诗且能如法泡制的高手如云。我就不在这儿多侃了。只讲一个自己
读诗的小故事。我
从上初中才接触唐诗,很喜爱。一度跟同学你唱我和的对“诗”,乐此不倦。语文课上也讲过押韵、平仄,但始终是一知半解。记得有次学
到那首: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我老觉的第一句那个“斜”不押韵,知道第三句可以不押,第一句也可以不压韵吗?问老师,回答是肯定的:一、三可以不压韵。我长了学
问,以后在对诗中少
了限制,弄出很多“单句不压,双句压的”大作。因为大家也多是半瓶醋,见我胸有成竹,他们就心虚不敢置疑。直到去年看了一本王力写
的小册子,才知道原
来我是委屈了唐人跟我背黑锅。那首诗的韵原本是一点没错,“斜”字在唐音里是发入声:SIA 虽然我已多年不再糟改唐诗了,也记不清那
首诗的作者是王昌龄
还是刘寓锡,但还是觉得有点对不住作者。

到了宋代,诗被唐人作尽了,词便等上了台面。说起来这词的来路也不算体面,原是爱好风流的文人墨客给青楼相好歌妓写的歌词儿,配上
曲子供小姐们吟
唱。那时的青楼小姐的素质可是现在的三陪们没法比的。其姣娇者的文学修养大概仅次于那些有点名头的词人。一般的秀才恐怕都不是对
手。后人把宋词按风
格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苏东坡、辛弃疾等人的词气魄宏大,被称为豪放;柳永、黄庭坚、李清照等人则多些花前月下的东西,被视为碗
约。苏东坡的“大江东
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流唱至今,堪称豪放经典。他其他的词也多大锣大鼓,豪气干云。读上去很过瘾,可细品之下我总
觉得有点说不出的浮
夸之气,有种虚张声势的感觉。如果再想象一下一个二八青楼少女,轻敲云板,微启朱唇,用吴音来上这么一段,就连这点浮夸也感不到
了。不过老苏的文章
造诣了的。后赤壁赋里有”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听上去几近天籁。

辛弃疾原是个不错的战士,在山东时曾率小股部队跟金兵作战(后来被他夸张成”年少万兜鍪“)。他的确很骠悍,据说曾匹马闯金营,不过退
到江南后他就只作
了纯诗人,把一身胆气都化到了词句里。”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充满了涌动的战斗豪情。可到后来,北伐是没了指望,
人也英雄老去,词中
不大提武器了,叹秋天、拍栏杆成了发泄点。老辛多产,假如他能上网,只手灌暴欢乐城二十二坛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扯远了。。。。

婉约派词人如二李、冯延己、柳永等人的词有种病态美,戚戚哀哀、卿卿我我、没完没了。在霉雨天进入失恋状况才比较能合上拍,不然,
那些词看多了腻。
不过李清照我到蛮喜欢,她很多词写得很有气势: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直取三山去。“不羁的想象
堪称宇宙派。她很多
词虽也多哀怨,但感觉不象那些”婉约“们那么无病呻吟,李妹妹文字隽永,感情真切。

到了明代,中国文人就走两端了。要不就大搞”学问“,要不就猛刻话本以飨世人,一时间,大黄小黄落玉盘。明人写的诗咱还真没读过(话
本里的有诗赞道不
算),只看过一本明人编的诗集,据称是作为文史普及的教材, 叫”龙文鞭影“。打开一看那些诗我立马傻眼,平均七个字有三个典。读着根
本就是一头雾。把
那些典都读通了,那学问就没底了,可那不过是人家私塾的初级读物,不得不服明人的学问作太大了。好在还有一些眼里有人民的知识分
子,他们虽然也有学
问,但也不忘社会需要,”肉圃团“的作者李渔就是位大学问家,他的学问没几个知道,但他的肉圃团却屡禁不止地成为传世之作。”金瓶
梅“如今人们老爱一
本正经地讨论她的文学价值,好象这么一来她就能脱离催情出身了。婊子再有文才,人们也不是冲她的才华去看她的。不管怎么说,‘金瓶
梅”显然也是大家手
笔。总之,明人的腐朽、纵欲倾向是跟现代人的追求合上了拍。对情欲的响往和迷恋可以很容易地使人们找到共同点。鲁迅就曾对他读过的
“绣榻野史”念念不
忘,我在看到他的推荐后很多年才有机会读到那野史,的确动人。咱跟鲁大师在这一品味上没有多大差距。

粗略比较了一下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文学倾向,总的感觉是由古朴走向华丽,由重感情内涵走向重外在形式,由含蓄、深沉走向张扬、
外露。如果说这反
映了中国人气质的变迁可能有些牵强,但纵观下去,的确可以看到一些关连。汉人冲淡的语言、练达的文风充分体现了他们的自信。山河破
碎、屡战屡败的宋
人却壮怀激烈、豪气干云。明人则连大气儿也不肯出了。

好在明人还有象“水浒”、“三国”之类的话本传世,更不用说还有若干绘画及工艺成就。清也出了曹雪琴和他的红楼梦,不仅给我们留了
个百宝箱,还创造了
很多就业机会。可现如今的人们是黔驴技穷了,诗词写不过古人,曲儿作不过洋人,文人们除了会吵架外还真不知道往哪儿练。虽然出版业
空前发达,可无论
是精神享受还是感官刺激都没发现有达到时代高度的东东。能拿点什么以传后人呢?

所有跟贴:

挖!只用6965byte,谈笑两千年诗词,你比司马迁牛! - 网上飞 (69 bytes) 12:27:43 6/04/01 (0)



论坛文摘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