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舵主有令:对羽箭这种小人,犯不着这么义愤填膺


论坛文摘主页

送交者: 有知识的好孩子 于 August 02, 2001 09:49:40:

送交者: 有知识的好孩子 于 July 17, 2001 17:10:34:


送交者: 方舟子 于 July 17, 2001 16:37:40:

回答: 好看!ACT老网虫出手教训羽箭! 由 finger 于 July 17, 2001 06:33:15:

说来也很好笑,当年我“不懂古文”一巴掌打下去,打得这小人
丧失了自信,非要证明自己的古文水平不可,从此赌气成了“古
文家”,好像除了写几篇半通不通的古文短文出丑就不会别的了。
五年过去了,古文水平还是一点长进也没有。他写的古文,不懂
古文的看不懂,懂古文的看不起,真是何苦来着?这么没有自知
之明不懂藏拙的人,在网上找不出第二个了。当年ACT的小人到
BBS以后全蒙上了脸,就他还敢用当年的名号,还是因为太没有
自知之明,还以为“羽箭”是个金字招牌呢。
下面是当年打羽箭的一巴掌。

也谈“道可道非常道”

方舟子

羽箭先生最初证明“道可道”的后一“道”不能当“说”而只能
当“依从”讲时,唯一的理由是“先秦时‘道’从不当‘说’解,只
有到了宋元话本才把‘道’当‘说’”,这个理由是早已不成立了,
因为先秦文献之中把“道”当“说”用的举不胜举。羽箭先生在《论
“道可道非常道”》一文中已不再提这当初的理由,而是花了很多篇
幅举了许多例子说明“道”在先秦中可当“依从”,虽然这跟“道”
能不能当“说”解并没有太大的关系。其实,在先秦文献中,把“道
”当成“依从”也就是羽箭先生所谓“名词动词化用法”的很少见,
羽箭先生在文中所举的那些例子,或者是“导”的通假,或者历来被
注释为“说”,都不是“名词动词化用法”。羽箭先生不仅要推翻历
来对“道可道”的注释,还要推翻历来对其它“道”的注释,任重道
远,绝非断章取义,不读上下文而随意发挥就可完成。对此我不想多
谈。我想谈一谈的是,为什么“道可道”历来被注释为“道可说(语、
论)”?

这是个训诂问题,而不是哲学问题。可以这么说吧,凡是那些把
这个“道”字不当“说”解的,都是在把自己的哲学观强用来解老。
训诂,则注重原文的本来意思,要知道其本来意思,则必须知道当时
的习惯用法,最省事的,莫过于去找一下同时代的人的解释。先秦的
韩非子恰好就解释过《老子》,而且还流传下来了“解老”“喻老”
这么两篇。老子的活动时间,一般认为是在春秋时期,但是《老子》
一书的成书,则一般认为在战国末期,也就是跟韩非子同时。同时代
的人,自然最有发言权来解释词语的用法。且看韩非子是怎么解释“
道可道非常道”的:

“凡理者,方圆短长粗靡坚脆之分也。故理定而后可得道也。故定理
有存亡,有死生,有盛衰。夫物之一存一亡,乍死乍生,初盛而后衰
者,不可谓常。唯夫与天与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
衰者谓常。者而常,无攸易,无定理。无定理非在于常所,是以不可
道也。圣人观其玄虚,用其周行,强字之曰道,然而可论。故曰:‘
道之可道,非常道也。’”

这段解释说明了两个问题:第一,这个“道”是作为“字”“论”
来解释的。第二,这句话在当时的版本是“道之可道,非常道也。”
后来才简略成了“道可道非常道”。按照原来的版本,根本就不存在
什么“断句”“多义”的问题,是后人的简略才把问题变复杂,而使
得有些人可以自作聪明地随意解释、发挥。要托古改制、随意发挥自
然可以,但如果要知道老子的本意,恐怕还是先要把“解老”“喻老”
读一读吧。韩非子属法家,法家讲刑名,源自黄老之学,其对老子的
理解,值得后人重视。

把“可道”之“道”解释为“依从”,在逻辑上也讲不通。老子
这一章开章明义讲的是认识论,所以“道”与“名”、“观”等语都
属认识用语,当解为“说”,如果解为“遵”,那就成为讲方法论了,
等于开头莫名其妙来一句方法论,然后抛开大谈认识论,老子作文,
有此妙法乎?

用大家都熟悉的辩证法的语汇,这句话说的是:真理是可以认识
的,但是认识的都不是绝对真理。为什么呢?韩子在解释这句话时说
得明明白白,因为天地万物都是在变化着的,“定理有存亡,有死生,
有盛衰,夫物之一存一亡,乍死乍生,初盛而后衰者,不可谓常。”
只有那些与天地同在,不死不衰的事物才可谓“常”,但是这样的东
西“无定理”,而且“非在于常所”,超出了人类的认识范围,所以
“不可道也”。但是虽然“常道”不可“道”,却也并不排除有“观
其妙”“观其微”的可能,所以老子说“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
欲以观其微”,观了之后是否能“道”出其妙、其微,是两码事。所
以韩子解释说:“圣人观其玄虚,用其周行,强字之曰道,然而可论。”
道本无名,只不过为了论述的方便,勉强把它叫作“道”而已。

从道家的根本思想来看,“道不可说”乃是道家的一个基本思想。
老子自己就说这道“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惚兮恍兮”
“恍兮惚兮”,玄得很。魏何宴也说“夫道之而无语,名之而名,视
之而无形,听之而无声,则道之全焉。”正是“道可道非常道”的说
明。晋葛洪更把这种思想推到了极端,不仅道不可言,而且言得越多,
离道越远:“强名为道,已失其真,况复乃千割百判,亿分万析,使
其姓号至于无垠,去道辽辽,不亦远哉?”

老子五千言,不是要告诉人们什么是恒道,而是要人们守道,为
道,遵道。所以他说:“惟道是从”。道虽不可言传,却可意会,可
以通过“观其玄虚”而体会到,从而去依从它,这也是道家的目标。
要是老子一开头就说“常道不可从”,那才是自打嘴巴呢。

1996.2.23.


所有跟贴:

这样损人不好 - gao723 (96 bytes) 18:24:42 7/17/01 (0)
总堕不好骂 - 温馨的马桶 (66 bytes) 17:48:23 7/17/01 (0)
方博士这几年好象没有什么进步耶 - 嘻英雄 (12 bytes) 17:12:45 7/17/01 (5)
似乎还退步了 - ditto (114 bytes) 17:16:01 7/17/01 (4)
哈哈,基本上都用在83身上了 :) - 光猪格格 (45 bytes) 18:11:26 7/17/01 (0)
五十布笑百步 - dbi (0 bytes) 17:58:14 7/17/01 (0)
你们也剩了一个叉叉和访问人家父母 - donut (0 bytes) 17:17:59 7/17/01 (1)
你说这话要有事实依据,否则小方跟你没完。 - 老知青2 (206 bytes) 17:55:49 7/17/01 (0)



论坛文摘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