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观花看国内 -- 研究所


论坛文摘主页

送交者: JT 于 February 25, 2002 23:46:55:

走马观花看国内 -- 研究所

送交者: JT 于 November 05, 2001 14:41:24:

(4) 研究所

我一直想乘这次回国的机会,去中科院的研究所看看,了解一下现在
的科研体制和状况,和我八年前读研究生时相比,究竟有了多大改进。
后来通过在美国的同仁,直接联系了中科院上海分院的一个比较新的
研究所,他们表示欢迎去访问。

那天下午找到研究所和上海科学院的其它几个所同在的大院。研究所
是一栋新楼,一进去我就觉得不错,干净整洁,设计结构也很眼熟,
觉得我在美国走进实验楼没什么区别。按他们的安排,我先给了一个
非正式的讲座,那里的设备和美国一样,我把手提电脑和计算机投影
仪一接上就成。我完全用英语讲,学生和教授也用英语提问。只在讲
座结束后最后回答一些学生的技术问题时才用中文。随后便是和课题
组长,相当于美国的教授或PI(PRINCIPLE INVESTIGATOR),每人单独
交谈二三十分钟,每个人谈完后在把我带给下一个人,这也和美国这
边的惯例一样。

这个所是由在国外的几个华人教授帮助建起来来,正式成立刚两年。
现在共有八个课题组(课题组即相当于美国的实验室)。研究所完全采
用了美国式的管理方式,所长由在美的一位鼎鼎大名的华人科学家兼
任,课题组长或者说实验室老板则享有支配各自实验室经费和人事的
全权,包括决定雇什么人,付多少工资等等。课题组长招聘进所的启
动基金是250万到300万人民币,这和在美国作教授的STARTUP PACKAGE
水平完全相当,甚至超过一些美国学校。每年每个课题组的经费是65
万元人民币,接近美国NIH一般资助强度。

所里实行合同制,每个课题组长的合同是四年,工资则为每年十万到
十二万。如果四年期间能在NATURE,SCIENCE,CELL,NEURON等七种一
流到二流正规学术刊物上至少发表一篇文章,则可以再签合同四年。
能连续签两次合同,则可以终身聘用。考虑到这七种刊物里有几种不
是一流刊物,这个标准不算特别严格,但也绝对不算低。

研究所现在招研究生也和美国一样,基本上全部是博士生,五年“硕
博”连读。另外报考时据说也不再填导师,而是按美国的作法,学生
于第一年在三个实验室轮流做几个月,再由学生和导师彼此挑选确定
实验室。研究生的工资,第一年是一千二百人民币,以后每年涨一百,
考虑到住房免费(不过仍然是国内典型的几人同住的集体宿舍制),这
个工资大概还是不错的。据说由于这个所的名气,好学生来源充沛,
招考时挑选余地很大。每年招生二十到二十五人这个规模,对于只有
八个实验室的研究所来说,确实也非常可观。按美国的科研体制,稳
定,充足而高质量的研究生来源,是一个科研机构最重要的资源和优
势之一。这个所在这一点上看来相当有优势。

和我交谈的四五个课题组长都是留学美国的回国人员。单纯从这些课
题组长的资历和背景看,他们和在美国当教授的中国人中的佼佼者比
还有一点差距。但总得来说我遇到的每个人,精神状态都非常好,对
所里的现状也普遍表示相当满意,对国外的科研体制和运作的非常了
解,现代“方鸿渐”们要想混进这样的所几乎是不可能的。

该所的硬件设备有相当水准,论大型仪器比我在国外的实验室似乎不
遑多让,甚至超出。比如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他们买了两台,一台是极
其昂贵的双光子,一台是单光子,总共花了六十多万美元,比我所在
的HHMI出手都阔绰。但以前我在国内时知道很多昂贵大型仪器是买得
起用不起,最后都做了样子。所以我注意看了一眼显微镜的使用登记,
看来还使用的很充分。还有一点我很服的是,这个所据说彻底纠正了
国内研究所那种后勤都是大爷的怪现象,做到了课题组长一个电话,
管子工电工等等立刻就来实验室服务。这在我以前读研究生的那个所
里是不可想像的。

如果这个所还有什么不能让人满意的地方,我觉得一是学术气氛和交
流环境可能一时还很难和美国的顶尖学校相比,虽然已经有了相当的
改善,比如学术讲座平均每星期一次,多数也是由国外来的学者用英
语主讲。二是根据他们的介绍,订国外的东西很不方便,进口仪器要
比在美国买贵30%,订外国试剂因为必须牵涉进出口手续,周期很长,
要三四个星期乃至个把月,有时报关还通不过。从我做研究的经历看,
不能及时获得试剂,是个非常大的麻烦。希望入WTO以后这些障碍能慢
慢扫除。最后就是虽然课题组长的工资已达到十万人民币以上,但上
海的房价非常高,我看过朋友五十万元买的公寓,觉得在上海大概要
花到一百万人民币才能住得比较让人满意。这么计算,课题组长的工
资要提到二十万到四十万才显得真正有吸引力。据说科学院的百人计
划(对应于教委系统的“长江学者”计划)原定每人工资四十万元,后
来不知道为什么变成了现在的十万到十二万。

参观完这个所我的感觉总得来说非常顺畅,令人兴奋。总体说来,这
个所在科研条件和体制上基本接近了美国的平均水平,按国内的套话,
就是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了。如果说以前我觉得回国就意味着学术生
命的结束的话,那么现在这个所至少让我觉得,以它的环境和水平,
个人在学术上是完全可真正有所发展的。从学术角度我以前认为回国
只可能是最后的选择,现在我觉得以这个所这样的科研条件,再加上
国内在我看来相当丰富多彩充满活力和动感的生活环境,回国几乎是
个很有些吸引力的选择了。




论坛文摘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