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国杂谈


论坛文摘主页

送交者: JT 于 February 25, 2002 23:51:09:

回国杂谈

JT

这次回国,感触良多,因为时隔八年,很有天翻地覆之感。国内的
发展,在我这匆匆一过客的眼里,确实巨大而令人兴奋。没空长篇
大论的细写,也就浮光掠影一番,写些片段。需要声明的是,好多
年不在国内,文中很多名词和细节很可能不尽准确,还有各种少见
多怪之处,尚国内的诸位看了,请予指正而勿耻笑为盼。


(1)

回到老家,总得感觉,是小鸡要变凤凰了。我走的时候,老家还刚
刚由县提为县级市没几年,怎么看也就是典型一土县城。而今回去
一看,我由衷的和父母说,现在真像个城市的样子了。新城区已经
是老城区的几倍大,凡是我童年记忆里的老胡同,老地方,几乎都
由于城市建设而不存在了。我走时还算最“繁华”的十字街,现在
是新旧城的交界地,原来最大的所谓县百货公司,已同周围一起搬
空,大片的老旧空房等待拆迁,看着很有点落漠荒凉。我特意给老
城区多拍了几张相,下次再来,肯定不见旧模样了。商品房建设则
铺天盖地,越建越多,越建越好。由于凡临街建商品楼必建所谓门
面房,店铺商店较我走时大概多出百倍不止,正规的超市也有了好
几家,出租车,出租摩托(简称“摩的”)和摩托三轮车(称“达雅机”,
猛一听以为叫“大牙机”)满街都是。我家这种小地方,出租车四元
起价,两公里后每公里一元,坐起来总得感觉是车子太小,档次简
陋,车子的运转状态也非常差劲。出租三轮摩托车则两块钱跑全城。
后者我也坐了几次,大概后面的“包厢”铁皮太薄,反而成了个共
鸣器,发动机声音震耳欲聋,始料未及,但价钱才合美元一个25分
硬币,便宜得没话说。夜里街上则是人流滚滚,商店,摊贩,大排
档多如牛毛,场面非常的温馨热闹,和美国这边天一黑满大街不见
人影成鲜明对比。这大概是我最喜欢国内的地方。

这次回去,去的人家,包括我父母家,都住上了商品房,住房条件
和八九年前不可同日而语。以我父母为例,直到九八年他们还住在
我母亲医院的房子里,不超过四十个平方,没有卫生间,没有热水,
房子也不成格局。两年前搬进了现在三室一厅的商品房,九十七个
平方的建筑面积,地点也很不错。房价十四万,医院补贴六万,装
修化了四万,所以个人总共花了十二万人民币。我回去一看,觉得
出乎意料的赏心悦目。装修虽然不算非常豪华,但在任何方面,绝
对和美国上档次的公寓没什么两样。我开玩笑和父母说,这样的三
室一厅搬到旧金山,月租两千美元以上绝对没问题。但我父母家这
样的水平,论材料和装潢的讲究,在老家那里也就只能算平均。在
家上网速度倒是很快,居然每次都是54K,费用是每分钟七分钱,夜
里十一点后半价。我试了一下,发现有些中文网站好像确实封了,
但像CNN和MSNBC甚至NYTIMES我居然经常也能上得去,就是非常之慢,
国内的网站比如新浪什么的则一般都很快。

回国感觉最酷的是老家那边普遍使用的太阳能热水器,价钱一千五
百元左右,大概半张床那么大,容量一百升。热水器装在楼房的房
顶向阳面,房间里则装上温度和水位监测器,使用起来非常方便。
只要有太阳,哪怕是冬天,水温四十度以上不成问题,夏天则接近
一百度。天阴最坏的情况下则可以电加热作后备。我在家完全保持
了美国习惯,一天洗澡早晚各一次,一想到用的是太阳能热水,清
洁免费,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感觉格外的爽。我一直和父母说,
这么“绿色”的产品,真该卖到美国去。尤其是加州,阳光充足而
电力紧张,整天嚷嚷环保的人还特多,居然还没用上太阳能热水器,
真是SHAME。由于太阳能热水器特别流行,老家那边的商品楼在建造
时清一色的都在屋顶上给各家预留了热水器位置。太阳能热水器的
一个不足是热水器进入房间的水管垂在楼外,保温困难,所以必须
每次使用前都要放出小半盆冷水才出热水,冬天的时候如果以小量
的多次的方式使用热水,比如洗脸洗菜等等,就会比较困难。


(2)

回老家最伤心的事,则是我原来的小学,化肥厂小学刚刚于这个学
期停办了。我是这个小学的第一届毕业生,共同学十五名。我们那
届里我曾经拿过全县小学生数学和作文比赛的一等奖,毕业时有一
半学生考进了重点中学,再加上几个确实优秀的老师,一度曾令这
个厂办小学名声大振。现在经过四分之一个世纪的风雨,小学终于
不复存在。停办的原因大概是两个,一来附近的国营小工厂不是不
景气就是已经倒闭,生源越来越不足,二来国内办学大概也要正规
化,工厂办学校之类的小工厂大社会的作法本来就是那个年代的不
正常事物,现在予以改正也是好事情。看着人去楼空的简陋教室,
依然和我最后一次见时没有什么改变,但没有了老师和学生,感觉
格外的凄凉。墙上的黑板上写了不少学生告别“母校”的文字,我
只有感慨万分的拍下来权作留念。

和父亲去化肥厂时正好遇上现任的厂长,他热情的带我们去工厂参
观介绍了一圈。化肥厂所在的这一片是原来的国营县级小工厂集中
地带,随着工厂的纷纷倒闭和不景气,这里现在差不多成了全城最
穷最不景气的地方。化肥厂和我走时相比变化不太大,一样的看上
去脏乱,而且工厂好像显得更破旧了,很像好莱坞电影里废弃的破
工厂模样。但听了厂长的介绍,才知道工厂能坚持到现在,已经是
方圆百公里范围内所有小化肥厂中唯一的幸存者。厂长年纪大概四
十多岁不到五十岁,是当年化肥厂鼎盛时期的四十名大学生之一,
现在他则是唯一还留在工厂里的大学生,其他人已经纷纷跳出苦海
了。他带我们在工厂里转了一圈,一一介绍工厂的技术改建。他们
自己设计建造的污水处理和循环使用装置,既减少了环境污染,又
大大节约了用水,据说还是全国示范的典型。由于别的小化肥厂纷
纷倒闭,他们便去把人家的旧设备折价买来,增强自己的生产能力,
比如把原来一百八十千瓦的电机,升级到一千千瓦等等。现在的合
成氨年产量,已经是十年前的十倍,达到了三万吨,还要进一步向
五万吨迈进。工人的数量则减少到大概只有原来的五分之一。虽然
在污浊破旧的车间里一点也看不出来,其实很多设备的监控也做到
了微机化。由于人少了,整个工厂和以前相比显得特别冷清而安静,
但在这背后,人均生产效率大概是以前的几十倍不止。现在的工人
则大多是原来化肥厂老工人的子弟,我想毕竟在工厂既辛苦,又收
入很少(据说一月四五百元)。但在这一切努力的背后,工厂现在也
只能做到勉强收支平衡,而最大的负担,就是要养起众多的退休工
人。

由于父亲以前在化肥厂工作了多年,厂长和副厂长还执意请我们在
厂边的小店里吃了顿午饭。四个人,三个菜,一个汤,再加几瓶啤
酒,这大概是我回国吃得最简陋的一次。但我不能不敬佩这几位厂
长兢兢业业的作为。在现代化大型化肥厂的阴影下,像这样几十年
钱一度遍地开花政府贴钱的小化肥厂作为历史的遗迹,基于效率,
成本和技术,只能挣扎在生存的边缘,可以说无论怎样的努力,最
终的前途都是没有希望的。厂长说厂子就靠他和几个人撑着,如果
他们不干了,就没有人愿意干,厂子就倒闭。这些年政府已经没有
给过工厂一分钱,完全靠他们自己努力经营。他们这样做的意义,
很大程度上在于只要工厂还运转一天,就能多养活工人一天,尤其
是工厂历年来退休的老工人也能拿到多一点的退休金。工厂一关门,
大家都下岗,只能拿到一百多元一个月的救济金。他们都非常感叹
于国家政策的不公平,尤其是对那些老工人,以前都是拿的最低工
资,现在政府又把他们退休养老的包袱几乎完全踢给了工厂,如果
工厂跨了,这些老工人的困境可想而知。厂长这样的人,也许可以
说他不擅长人际关系,三十九个同伴都走了,只有自己还绊在又穷
又破的工厂里,但凭他为工厂为工人付出的努力,我想他和他的同
伴们的确担当得起一个“好人”的称呼。

吃饭间正好又来一个劳动局的干部,他原来也是化肥厂的,和父亲
也很熟。他现在专管劳动局退休金救济金发放,这次来则是和化肥
厂“算帐”的,把厂子欠劳动局的钱算清,共为一百六十万元。由
于他原先来自化肥厂,据说只要他还管事一天,这一百六十万元他
是不会逼化肥厂交还的,只是帐目还是要算算清。

-------------

先写这么多,假如各位看了觉得有意思,俺有空再续。 :)




论坛文摘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