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抓拍 (1~5)


论坛文摘主页

送交者: 试平方 于 December 11, 2006 23:07:57:

1
贴出几张习作后受到大伙儿鼓励,俺趁机把自己当成是文复的
摄影大腕之一了。今天起不妨聊一个摄影话题:抓拍。分成若
干帖聊,什么时候有空就聊一帖,没空就先搁着。这段时间看
见同学们晾相片满多,还有人筹划买高级相机什么的,希望我
的这几个聊帖能赶上大家的摄影热潮。目的在于带领大家早点
脱离初级水平,开始从摄影美学的角度(你要是没被这几个词
敲晕,你就该读下去)去构思下一张照片。

这一帖先谈抓拍是什么。俺楼下几张习作,准确说应该属于抓
拍范畴,而不是人物照。摄影大致有这么几种分类:抓拍,风
景照,人物照。当然还有拍花鸟静物的,体育照片及商业照片
等,但我把花草照片归到风景类,动物照片体育照片归到抓拍
类,商业照片(比如模特儿照)归到人物像,也未尝不可,因
为它们这样分类基于这么一种考虑:三类照片各有各的美学追求。

风景照讲究的是构图,光线,色彩,层次,质感,等等。当然
并不是说你的照片都得合乎这些要求才行,有时一张风景照里头颜
色搭配不是一般地好,而是十分罕见地好,很有创意,那么构
图平凡一点,层次不够那么丰富,都不要紧,它仍然是一张好
风景照。基本上说,假如这几个因素里有一个特别好,其他因
素差一点都没关系,照片有发表价值。假如没有一个很突出,
那最好样样都过关,我们才会说这是一幅好图。

人物照侧重的是人物表情,构像诸元素有意义,用光不俗,聚
焦非常准确,等等。跟上面说的风景照一样,这些因素不一定
要全佳,有一个特别佳就行,但假如没有一个特别佳呢就最好
每一个都不差。

抓拍的卖点是什么呢?在于你抓住了对象有意味的某一瞬间。
这个要求你眼快手到,要求你有观察力,知道什么值得拍,或
者有预见能力,知道将会出现什么。这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变,
其中经常出现很有表现力的画面,但这些画面往往转眼就没了
或发生变化从而表现力变弱了。要是抓住了最有表现力的画面
那一瞬间,那你就成功了。这里头有两个因素,一是抓住一瞬
间,二是有表现力(或说有意味)的画面。后者跟风景照人物
照的要求一样,得借助于构图,光线,人物表情等诸因素来增
强表现力。但拍人物照你可以摆布乃至引导拍摄对象,一张没
拍好还可以重新摆重新拍(因此又有相对应于抓拍的“摆拍”
一说),拍风景照也基本上有较长时间策划,准备,有时可
能大框架有了但你要等某个构图元素出现后才拍,但这些都是
可以从容以待的,并且你等的东西有可能会重复出现因而给你
很多机会,大不了你第二天或明年这个时候再回来拍都未尝不
可。抓拍就不同了,你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那一瞬间你
没拍就你自己后悔吧。抓拍的实践中也会有等待,也就是说你
预见某个更有表现力的画面将会出现,于是你等待。但一旦它出
现,你必须择时出击。因此我们还是说,抓拍重点要求就
是在最佳时间里摁下快门。

预告下一帖内容:第二主题。(如今不能在办公室上帖,只好
下了班在家写,因此可能得等下一周末了。)

2
这一帖谈摄影学第三定律。当然这个定律普遍存在摄影实践各个
类别,不光是抓拍。

谈第三定律前得先谈一个概念,第二主题。第二主题是什么东
西?那又得从第一主题谈起。第一主题是一幅作品里表现出来
的直观的主体内容。比如你拍了一座桥,“桥”就是这幅照片
第一主题。你拍了一群狂欢的人,第一主题就是“兴高采烈的
人群。”你拍了一个小女孩头像,第一主题就是“女孩特写。”
等等。第一主题有时能作为照片的作品名字,但它的作用也就
到此为止,它并没有赋予照片很大意义。一张照片之有意义,
还在于它的第二主题。第二主题是照片制作者从摄影艺术或技
术层次上对对象的陈述手法。比如,“这幅照片是有关窗子内
外的光线对比,窗台的花瓶成了视觉中心,”或“这幅照片是
关于近处橘红色秋林与远处蓝色群山的颜色对比,对比强烈但
悠然一体,”或“画面透视空间很浅,但我靠大光圈的使用把
它深化了,”或“我故意把焦点聚在蛋糕蜡烛上,背景几个小
孩的人头被模糊了,做衬托,倒使得画面丰满,效果挺好,”
或“原来的场景凌乱,物件陈杂,但靠现在这种不寻常的构图
我把主题物体突出了,”等等。

很多初学者就只知道第一主题。比如他看到一栋房子,觉得很
好看,就想我要拍这个房子,就拍了,但没从艺术技术方面考
虑过。结果拍出来的不如原来想象的好,因为他的眼睛可能骗
了他,眼看起来好的东西用相机拍出来(假如不用心拍的话)
很有可能就是很一般的画面。眼睛骗人的话题我以后还会提及。
就是万一拍出来的确好看了,那也只是房子的事情,跟你的水
平无关,这种相片的意义只在于日后把它送到“世界漂亮房子
大全”或“居民住房外表设计”之类的系列书去发表,跟摄影
创作扯不上关系,因为照片里没体现出一点艺术或技术的分量
或这方面的追求。

第一主题起于作者的最初想法:“这房子多好看,整个景色像
画一样,”“这模特儿脸蛋多漂亮啊,”等等。而第二主题需
要作者想得更多更大方面一点,从摄影美学的角度考量对象
(包括主体和环境)的性质,然后决定如何去表现这些性质。
其实第二主题才是我们进行文艺评论的对象。第二主题水准有
高有低,我们初学者目标就是不断提高自己在这方面的水平。

我说第二主题水准可以有高有低,目的在于鼓励自己和其他初
学者,我们不必自卑自封不敢亮相自己的照片。只要你在摄影
艺术或技术方面做了一点尝试,哪怕是肤浅的,好歹都算有第
二主题了。比如你近距离拍一朵花,使用大光圈把前景和背景
虚化,使得花形状(主题内容)突出,这总比不知大光圈为何
物的门外汉强。(当然我不是说拍花都得要用大光圈,有时某
作者偏偏用小光圈拍摄以表现某种意图,本身也是一个艺术诉
求,或第二主题了。)玩儿了一段时间,你拍了很多花,来来
去去都是一套把式,自己也腻了,想寻求某种突破。比如你故
意让前景的一根细长叶子小面积地挡住兰花,从兰花图像中央
穿过,叶子因为不在焦点而被虚化,因此不会融进兰花形状里,
而兰花却因为这中间一束朦胧而有了意外美感。其第二主题就
是“深色背景和鲜艳兰花和虚化叶子叠加,兰花成为视觉主体,
而前景一根细长叶子把这主体划分为两半,构成有趣图形。”
那我们说这幅作品的第二主题有点意思了。

对于抓拍来说,第二主题的内容范围更广些因而对作品要求更
宽容一些。就算你是个门外汉,但某天参观飞机表演,刚好碰
上重大事故,两架飞机相碰最后坠毁,你在它们相碰那瞬间把
那场景拍下来了,就算你技术怎样臭,焦距没调好,甚至相机
没拿稳,构图也差得一塌糊涂,照片还是有发表价值,其第二
主题不妨是:“最佳时刻摁快门留住千载难逢一瞬间。”

但是各位,这种千载难逢的机会不是每个人都能遇的上的,因
此我们还得多用点心思在摄影技巧方面。以后几个帖子就分别
探讨抓拍里头都有哪些方面可以挖掘第二主题。第二主题可以
是有关艺术或技术的,可以有关构图的或色彩的,或有关对焦
的光线的明暗关系的,等等,不一而足。

上面讲了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归纳来说,作品可以没有第一
主题,却不可以没有第二主题。比如我看过一个现代派摄影展
览,里头有个作品就是一张空白相纸,很明显不存在第一主题,
作品名字就叫做“无题。”但第二主题是有的,那是“照片制
作者和观者是大傻叉。”

听说过摄影学吗?听说过摄影学第三定律吗?没有吧?这里就
谈到我开篇提的摄影学第三定律:摄影作品必须含有第二主题。
用通俗一点的语言来说就是,照片没有一点艺术或技术含量的,
不能称为作品。

摄影学第一和第二定律是什么,我不知道。甚至都没听说过。
这第三定律是我整出来的,我觉得我整的这个定律还不足以达
到第一甚至第二的高度,因此给它定位为老三。

3
这一节先大致讲讲摄影一些基本常识。

上一节说了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我们拍一张照片,首先要明
确第一主题是什么,即你拍摄对象的主体是什么。第一主题确
定之后,下一步就是考虑如何去突出主体。(很多人拍出来相
片让人不知道究竟想表现什么,就是因为突出主体这一点没有
做得到家。)动用你拥有的摄影技巧和艺术修养来构思和实施
对主体的刻画或衬托,实际上也就完成了第二主题的表述。这
就是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的关系。

如何突出主题呢?高手有高手的高招,我知道不多不能多说,
但不妨先谈谈最基本的一些方面。下面想到什么说什么,不一
定先谈的就是最重要的。

先说构图。构图要突出主体,这谁都知道,但实践中却往往把
它忘了。有些相片让人看不出是拍什么名堂,往往就因为作者
拍摄时对眼前的景象剪裁不够。很多时候稍加剪裁就大为改观,
主题立马凸现出来。因此我们可以说,初入门者不妨先从剪裁
这方面练起。剪裁可以在后期照片加工阶段进行,但那样白白
损失掉象素,有点可惜。最好是在拍照时就用取景框做剪裁。
除非你用鱼眼广角镜头,你拍下来的相片只有你眼睛看得到的
景象之一小部分而已,因此就有一个对景象各部分取舍问题。
有一个老生常谈的说法是,构图要做加减法。先做加法,把所
有能烘托主体,与主体相呼应或与主体有任何联系的物体,或
能够说明问题,点明主体存在的时间地点的元素都考虑进去,
这样可以丰富照片内容。然后做减法,凡是那些没必要的,分
散读者注意力的细节或物体,尽量把它们排除掉。就是前面做
加法时考虑进来的元素,假如它们喧宾夺主了,也要把它们减
掉。我个人认为在加减法操作中,重点在减法。说起构图,有
一个重要的原则是,你的照片要有充分内容,耐看。比如拍一
个人,你最好能拍到他的眼睛,因为一个人的眼睛是很有表现
力的,往往是读者视点所在。虽然拍人就得拍到眼睛这说法有
点教条,而事实上有很多好作品就是它的反例,但我们不妨心
里想着这一点,在一般情况下(不是别出心裁的构图时)照顾
一点观众,让他们的视点有落脚的地方。我见过一个作品,主
题是“专心读书的小孩”,相机从小孩头后侧拍了四分之一的
脸,眼睛鼻子嘴巴全不见,只见一只耳朵,而它是几个器官最
没有表情的一个,让我看了难受,对我来说,这幅照片空荡荡,
什么内容也没有。不知道作者凭什么告诉读者那小孩如何专心
了。假如人物的肢体语言能表达出专心致志的意思来也不错,
但小孩身体摆的是一般的坐着读桌子上书的姿势而已。


选用大光圈是突出主体的一个常用手段。比如你拍一朵花,用
了大光圈,花的背景无论多么凌乱多么抢眼,全化为一片模糊,
唯剩主体清晰浮其上,主题就马上出来了。正是这个原因,我
主张买单反照相机(因为傻瓜机根本不让你调光圈),并且买
大光圈镜头,预算许可下越大越好。大光圈还有一个好处就是
快门速度高,在光线暗的情况下不靠闪光灯还能用较高快门速
度,避免手抖动造成影像模糊。当然并不是说凡拍照片都用大
光圈。光圈的选择涉及到一个景深的问题。光圈越大,景深越
小。你要是拍一群人,每个人都想拍清楚的话,使用的光圈就
得比只拍一个人的小一点。一般来说,拍人物特写,用大光圈,
拍风景,用小光圈,你不妨先按这个教条玩一段时间,以后再
去谋求突破它。拍人物特写用的光圈要大到什么程度那很难说,
还得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比如说背景有一样东西对主题有用,
不妨让它清楚一点,那就用稍微小一点的光圈。在一些抓拍场
合里,手忙脚乱的,焦距不容易调踏实,也不妨用小一点的光
圈,保证主体的清晰。

接着应该说说曝光的问题和光线的问题。这几天事多,放下一
节写吧。

4
说起曝光量这个概念,如今基本上没人提了,不论用哪个相机
拍照,曝光量都由相机自动读取,小菜一碟。早年里这可是个
学问。记得中学时开始玩相机,那时哪有自动测曝光量的照相
机呀,也没多余钱买测光表什么的,有一个同学是个行家,每
次我们拍照前要调速度光圈都得转头去征询他意见。那时我只
知道太阳光线好就基本上光圈16速度125(使用胶片速度ISO100
的话),但阳光不那么好或人物在阴影处或逆光或散光等的,
就不那么好猜了,而他的能耐就是告诉你了速度光圈组合,你
按照它拍了保准成功(那时标准是冲出来底片张张厚薄均匀),
凭这手艺他洋洋得意地做了一段时间我们的头儿。俺今天不谈
如何估计曝光量,那是过时本领,不值得提。要提的是大家可
能不太在意的一项:怎样让相机读取曝光量。这可能就是你发
挥你主观能动性的地方了。你的技术水平或艺术修养就体现在
这里。不少初学者不管三七二十一,把镜头摆合适了就按快门,
以为曝光量什么的统统由相机自动搞定,自己不用操心。却不
知自己也能控制曝光量的。我见过一些照片,因为曝光不妥当
而没有很好地表现主题(主体),就像写文章词不达意一样,
让人看了难受。

相机自动测光有两个潜在问题,一个比较容易理解,另一个可
能难些。我先讲难的,你要是没耐心就尽管跳过去,不知道它
也没什么大不了。

测光表有两类,入射光测光表和反射光测光表。前者测量落在
拍摄对象的光强度,后者测的是拍摄对象反射到照相机镜头里
的光强度。相机自动测光用的就是后者,不幸的是它往往不正
确。相机胶片(或感光芯片)是对入射光强度来校对的,因为
那样才有意义。就是说,你告诉它落在对象的光强是多少,它
正确曝光的结果就保证纯白色的物体 一定是最亮的而黑洞一定是最暗的。用反射光测光表,比如对阳光下的白雪读取曝光量,
拍出来的影像不像是白色的雪,而是灰不溜秋的脏雪。这相片
不仅雪的颜色给窜改了,整个画面调子也是灰暗的,不够明亮。
其原因就是反射光测光表基于对象是灰色的假设,你对着阳光
下的雪测曝光量,就是说你同意雪是灰色的效果了,画面里其
他东西最亮也是灰色亮度,因为一般它们不会比白雪更亮。反
射光测光表基于灰色度的假设是一种没有其他更好选择的无奈。
在很多情况下是不错的,自然界中有很多东西的颜色跟灰色具
有同样的明亮度,并且假如读取的是整个画面的平均明亮度的
话,十有八九的场合里也跟灰色差不离。比较认真的专业摄影
师和一些发烧友就不吃“差不离”那一套,并且也不放弃十有
一二的场合,因此他们往往使用入射光测光表(假如拍摄对象
不很远的话)。入射光测光表模样很cute,你要是也弄一个来
把玩,旁边人对你肃然起敬。像我们这样的一般爱好者,可以
买一张标准灰卡来,跟相机测光功能结合使用,也可以达到准
确曝光的目的。相机测光表不是假定对象是灰色度的吗,我就
放一块标准灰色度的纸版在拍摄主体的前面好了,读准曝光量
后再拿走。灰卡不贵,几块钱就可以打发,你要是在外面拍人
拍花什么的,也弄个灰卡晃来晃去,旁人就是不对你肃然起敬
至少也认准你是个懂行的人了。

我前面说了,你要是不知道上面讨论的内容,问题也不是很严
重。你就是没买灰卡也照样可以上街拍人拍景。你有了一张卡,
但不懂规矩,大模大样地拿卡凑近刚刚走过来的美女脸前晃几
下然后再拍照,没准还吃耳光,你要是没有这张卡,就把这耳
光免了。事实上很多场合下拍照是根本没条件使用入射光测光
表或灰卡的。没错,就只用相机的测光表,也能摆出好照片出
来。但我们必须先谈谈它第二个潜在问题。(丫的这篇又扯得
长了,下次再谈吧。)

5
层次细腻丰富是照片的好品质。影响层次的因素很多,曝光量
重要的一个,其原因说到底就是因为胶片的动态范围(所能表
现的最大光强和最小光强之间)远远不能覆盖自然界的光强范
围。假定你面对的景象包含了从世界上最亮到世界上最暗的各
个色阶,你拍下来的照片就会出现这样的现象:飞白,即原来
最亮到稍亮的色阶统统都成了纯白色,照片没法显示出这个范
围里的层次;或死黑,即原来最暗到稍暗的色阶都成了纯黑色;
或两者都有。假如你碰到这种情况:拍摄对象反差很大,远超
出胶片动态范围,并且极亮的面积和极暗的面积都很大,那我
劝你放弃算了,除非你采用闪光灯或反光板来增加暗部的光强,
以减小极暗部分的面积。我们摄影者寻求的理想情况是:拍摄
对象反差大但不是非常大,或反差非常大但极亮部分和极暗部
分的面积不是那么大(因此我们不在乎它们飞白了或死黑了,
因为画面大多数区域还是呈现层次的)。我们追求层次丰富就
是使用恰当曝光量以避免一片白或一片黑的出现。当然要保留
纯白和纯黑,以保持胶片本来就难得的动态范围,但要让它们
面积很小。大面积纯白给人感觉是明亮区域的层次被洗白了。
大面积纯黑同理。

曝光过度,亮部缺乏层次,相反地,曝光不足,暗部就缺乏层
次。有一些场合下,亮部层次和暗部层次不能兼得,那就由你
决定取舍了,你要是不在乎暗部层次,那就偏重亮部测光,反
之,要是打算放弃亮部的层次,就偏重暗部测光。比如拍摄室
内景,一半场地由窗口射进来的阳光照得明亮,一半场地处于
阴影,你应该把入射光测光表放在阳光下还是阴影处呢?那就
看拍摄对象在哪里了,对象在明处就在明处测光,在暗处就在
暗处测光。假如明处和暗处都有对象呢?。。。那你自己看着
办了。

我要说的相机自动测光第二个潜在问题就是,它不知道你的兴
趣所在,不小心它就测错地方,不是你要表现的灰色区。一般
我们的做法是采用局部测光模式(请参照你的照相机说明书),
就是说取某局部的而不是整幅画面的光强平均值。具体的操作
有三种:(1)假如你的相机有曝光锁定钮,先把取景框中央小
圆圈(局部测光范围)对着对象,必要的话把镜头拉近以使得
对象充满小圆圈,按下快门一半来读曝光数据,然后按下曝光
锁定钮,调整取景,拍摄;(2)采用手动曝光模式,先按前述
调取景框瞄准对象读取曝光数据,手调速度光圈组合,然后调
整取景,拍摄;(3)采用曝光补偿的方式,估计一下测光范围
里的平均明亮度跟你心中理想灰度相差多少,然后手调适当曝
光补偿的增量或减量。比如你要是对着阳光下的白雪测光,调
曝光补偿增大一到两档,大致是不会错的。

对于一些初涉摄影不想考虑那么多的同学,我下面不妨讲一个
简单化了的但比较实用的做法。它总比把镜头对好就按快门,
不知曝光何处的做法好多了。

一律使用局部测光模式,一律对着主体曝光。比如你拍一个人
的半身像,我建议你对着人头(主体)测光。并不是说这样做
就等于把人脸处理成灰色了。人脸上有鼻尖的高光和眼球的黑,
你仅是测了它们和其他部位的综合平均明亮度而已。对着主体
曝光的理由是这样的:主体是你的兴趣所在,那就让它富有层
次,而把它调在灰色区域,有利于表现它向上或向下伸展的色
度。这种做法有时可能会改变对象颜色,比如把黄花拍成跟白
花差不多(或至少在黑白片里区分不出来),这是在对象没有
高光没有投影情况下发生的,这种情况不多见。假如真的面对
这种情况,就像上面说的拍阳光下的白雪一样,使用曝光补偿。
决定灰色度是很个人的事情,取决与个人“艺术”上的选择。
比如拍一个人头特写,脸上有阳光照到的地方,有暗处,有中
间过渡,取哪里做平均灰度就取决于你的喜好了。想要高调相
片效果,就取暗处平均值以求多一点曝光,要低调效果就取亮
处平均值。因此说,决定曝光量没有一个严格公式。淮老下面
说的拍逆光像,人脸暗部将是兴趣所在,那很好办,就照那里
曝光就好了,然后再按你需要在相片后期加工时把它稍微压暗
一点。另外说一个比较俗的手段:拍这种逆光照最好背景要够
暗,人头上的高光(阳光照到的地方)面积要小一点,让它飞
白,这样画面会显得明亮。我们不妨先学一些俗手段,一边摸
索着干。

有一个比较值得把玩的花样是,眯起眼睛打量拍摄对象,判断
黑白效果,心里决定暗一点的好呢还是亮一点的好,然后透过
细眼缝找一块接近灰色的区域,就对着它测光。以后我讲到摄
影里的“光和影”时,再详细说眯眼睛。



论坛文摘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