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百家争鸣与包容性


Please visit our sponsors.
Advertising Info

论坛文摘主页

送交者: 非注册笔名++etal 于 May 21, 1998 13:42:52:

一、关于古希腊文化与春秋战国时的文化。

一提到先秦时期的中国古文化,孝子贤孙们总是祭百家争鸣这种说法,
但实际上咱们的老祖宗到底有多少家呢,恐怕很难有人能真正的知道。

司马谈提出六家:阴阳、儒、墨、名、法、道德,独尊道家。班固则于
此六家之外增加纵横、杂、农、小说四家,是为诸子十家,从中剔去小
说家,则为九流。

而这十家之中:“阴阳即东周中叶以前之旧学,纵横乃一时致用之术,
小说为历史之支流。杂家之书......初无宗旨可言。......是农家实道
家这一派也。......司马迁谓申、韩皆原于道德之意,是法家出于道家
也。......十家之中,其能卓然自立者,厥惟道、儒、墨三家而已。”
(钱玄同《中国学术论文集要·序》)

儒、道两家,都是传统文化中的显学,后世中,法家的地位超越墨家,
亦成为紧追儒、道之后显学。

这几家之间,都有着错综复杂的承继互习的关系,诸子中,除了法家外,
都是“托古改制”,唯有法家主张“变古改制”。

说到底,这百家(或者准确的说是十家),都是求“天下之治方术者”,
争鸣的范围,其实不是很广泛的,大家可能很熟悉这几家的著作(特别
是儒、道两家的),他们在学术上究竟深刻到何种程度,是如何博大精
深的,如有何心得,大可提出一论。

而古希腊的文化,是大大的不同的。

爱非斯的贵族郝拉克利特提出了在中国先秦哲学中没有的东西:智慧。
他认为智慧不在只于认识事实的表面现象,而在于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
律,也就是认识“逻各斯”,“智慧只在于一件事,就是认识那善于驾
驭一切的思想”,他说的“博学并不能使人智慧”,对于大约同时期的
东方先秦圣贤的理念来说,无疑是一种另样的讽刺。

这里,代表了古希腊和中国先秦文化之间最重要的分野之处,就是一种
追求真理的精神,先秦时人的学术几乎都是为经世而作的,而古希腊时
人的学术则很多都是为追求事物的真理而作的,这种求真的精神,是中
国先秦时候的百家(十家)所欠缺的,这导致了两种文化以后的走向与
命运的截然不同。

这种求真的精神,使得古希腊文化在哲学上的深刻,远超于中国同时期
的“百家”争鸣,具体古希腊圣贤们的学术理论,由于太过庞杂,实在
不好在这里谈,请自行参考有关评介著作。

二、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说中国文化的“包容”性,我猜可能是一种误会。从文化传播学的角度
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具有单向性向外辐射传播方式的文化。中国
传统文化是在与其他文化相对隔绝的特殊条件下创造和发展自己的文化
的,对于外来文化,中国文化采取的是一种以夏变夷式(孟子:“吾闻
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也”)的同化策略,这是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
已经定了型的。

相比于古雅典的戏剧大师阿里斯芬所戏称的“我们是一群围着池塘的青
蛙”的多向交汇型传播式古希腊文化来说,是天渊之别。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传统文化是不可能具有各种不同文化多元并存这样
一种文化心理的。

看看佛学在中国传播生存所遭遇到的种种艰难之处就可以知道了,而佛
学仅仅是一种宗教而已,对于先天性宗教观念不足的中国而言,这可以
算是一种补充,但这也遭到文化卫道士们的大力抨击。

如果要说包容性,还可以用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传统文化的卫道士们对西
方文化的种种责难和拒绝来反驳,但这些事实,恐怕很多人都了解得很
透彻了,这里也不多说。

与其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不如说中国文化的同化性罢。

可惜,现在的这个西方文明,恐怕不是我们这个千年庞然大物所能同化
的吧?

非注册笔名
一九九八年五月二十日


所有跟贴:

就两点与非兄商榷 - 指点江山 (921 bytes) 10:49:12 5/20/98 (3)
向指点江山兄问好 - 非注册笔名 (809 bytes) 08:43:23 5/21/98 (1)
也问非兄好! - 指点江山 (1248 bytes) 10:24:01 5/21/98 (0)
又是个中西对比。。。嗯,,,怎搞的。。。 - 呵呵 (0 bytes) 10:56:44 5/20/98 (0)
受教 - 老剑 (2546 bytes) 10:40:51 5/20/98 (1)
讲一个故事。 - 观众 (462 bytes) 15:14:05 5/20/98 (0)
多元与一元的历史成因 - 月童 (9160 bytes) 10:15:06 5/20/98 (0)
古希腊哲学并不优秀 - han (84 bytes) 09:56:13 5/20/98 (0)
对於异文化的认识 - abe (225 bytes) 09:06:28 5/20/98 (0)


******************************************
就两点与非兄商榷

送交者: 指点江山 于 May 20, 1998 10:49:12:

回答: 说说百家争鸣与包容性 由 非注册笔名 于 May 20, 1998 07:48:53:

就两点与非兄商榷

就智慧而言,应该说中西双方走的是两条路,两种思维方式。套用西方
人对智慧的定义,来评判中国先秦时期的智慧,我觉得有些不妥。古希腊
文化孕育了形而上学、科学主义等哲学,为科学诞生提供了土壤。但中国
传统文化则以辨证为特长,强调综合,沿这种不同发展模式走下去,会不
会也能走出迷谷,从另一个方向导致科学革命呢?毕竟在历史上中国的科
技也曾领先于世界。而且在科学主义遭受挑战的今天,许多学者也在重新
审视中国传统文化。

就包容性来讲,任何文化都对外来文化有抵触。中国因地理位置与西
方的隔绝,古人确实存在天朝意识,夜郎自大,抗拒外来文化。但是
文化的包容性和文化的权威性是对立统一的,缺少包容性并不是因为
中国古代文化本身的内涵因素。同样西方多元化文化出现是因为不同
的民族冲突激烈而缺乏权威性文化,导致表面上的包容,而其内涵是
否真包容倒未可知,从十字军远征等历史事件来看,我倒认为西方文
化的内涵中倒真可能缺乏一种包容,起码在中国古代还不至于出现因
为意识形态而导致的战争。

所有跟贴:

向指点江山兄问好 - 非注册笔名 (809 bytes) 08:43:23 5/21/98 (1)
也问非兄好! - 指点江山 (1248 bytes) 10:24:01 5/21/98 (0)
又是个中西对比。。。嗯,,,怎搞的。。。 - 呵呵 (0 bytes) 10:56:44 5/20/98 (0)

--------------------------------------------
向指点江山兄问好

送交者: 非注册笔名 于 May 21, 1998 08:43:23:

回答: 就两点与非兄商榷 由 指点江山 于 May 20, 1998 10:49:12:

不会影响到你的学业吧,如果有,我就成了千古罪人了^_^

说到你的两点,第一点是标准问题,我始终认为,如今我们
是应该站在现代而不是古代观点上批评过去的。中国传统文
化是属于过去了的文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我认为在现代,
只有研究的价值,目前而言,还看不到有太多值得发扬的地
方。

西方文明的发展一日千里,我们稍一停步,差距只会越拉越
大,那里还有时间给我们去怀古、去崇古呢?

第二点,我还要提一点的是,我说中国文化并非是多元的,其
中一个的原因是中国文化中“平等”的观念是非常稀少的,特
别是对异民族的歧视,不是蛮就是夷,这是一个内在的观念的。
从“中国”这一个名词来说,代表的是中国人心目中自己民族
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的。

由于时间关系,我只能谈到这里,有机会定与你加以详谈,也
向几位回我贴子的网友说声对不起,没能回你们的贴子,抱歉!


非注册笔名
一九九八年五月二十一日

所有跟贴:

也问非兄好! - 指点江山 (1248 bytes) 10:24:01 5/21/98 (0)

--------------------------------------------
也问非兄好!

送交者: 指点江山 于 May 21, 1998 10:24:01:

回答: 向指点江山兄问好 由 非注册笔名 于 May 21, 1998 08:43:23:

在此先谢过了。也向您问声好!

现在我的学习压力固然大,但我看书也有个烦燥的时候呀。
唉,现在这日子过的,真是BORING!

我趁现在想写东西,就先回您一贴,您若忙,就忙您的,
以后我们也许还有见面聊的机会呢。

正如您所言,到如今西方文化强势,我们再宣扬传统文化
似乎太抱守残缺了。摒弃传统文化中不适应社会发展的内
容,而谦逊地学习强势文化的长处,不是丢脸的事情。但
传统文化毕竟还是有其可发扬的地方,如当今已进入后现
代社会的西方,正在面对人文精神的重建问题,不乏学者
也在从东方文化中寻找药方。另外环境主义也在抨击西方
文化中征服自然的思想,使得现今严重存在着对资源的过
度开发和对环境的破坏的现象。而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
的思想正是要求人们去关怀自然。

如果认为中国现在还处在文化启蒙阶段,而对传统文化进
行全盘否定,是不是有些短视了。另外文化大革命中,也
曾出现过“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教训。

中国文化不是多元的,这是因为近代以前,从来没有任何
一种文化能对中国传统文化足以形成挑战。“平等”概念
如果是指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平等,确实如您所说,是少
见。但对异民族的歧视心理其实更多是文化强势的表现。
对于文化内涵来讲,西方民族文化那种以战争为本位,好
战键斗,不惜流血争取自由独立,与东方文化中那种安息
为本位,“恶斗死,宁忍辱”,到底哪种文化,该更适于
多元化发展?我也难得其解了。

==============================================
受教

送交者: 老剑 于 May 20, 1998 10:40:51:

回答: 说说百家争鸣与包容性 由 非注册笔名 于 May 20, 1998 07:48:53:

非先生一向是主张“睁着眼爱国”的,这种爱国精神,于民国初年的
爱国知识分子同出一脉,也是被列强铁蹄踏开国门后中国知识分子对
传统文化的反思。老剑一直是受教的。与先生数次请教,有抬杠嫌疑,
如学生在课堂上向老师发问一般,并无它意,虽然语气咄咄,但先生
所言,未敢轻鄙。说实话,窃意在许多地方是相同的。
辩理明事,若只重“辩”字,“杜丘”讲话:哪有个完呢?

先秦思想,纷乱无端,才会成就了董仲舒、朱熙等人,“百家”之前
还有“诸子”,起于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天下大乱之机,或生而为
世、治国安邦,或隐而求道、身心安详。除上述十家外,后人又加有
“兵家”,以孙子一脉为源。孙氏著作,绝非用兵这么简单,其中涵
盖着人类对“策略”的思考。三教“儒释道”分支很多,流派各异,
就连后世崛起的禅宗自六祖后又分五派。故百家之说,恐是当时真实
写照,而后人分门别类汇总十家。蔡元培先生对中国现代教育制度的
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不但学分七科,且提倡“兼容并包”,即只要有
一家之言,便可在北大开课。当时名士云集,屈指难数,然相隔不到
百年,后人已分家别类寥寥,先秦时期,盛况更难料。史书记载的诸
子中,许多著名人物并未有传世之作,一为战乱所毁,二为逸世求真
未曾入世。

至于是为经世,还是为真理之说,有待商榷,分野岭并不明显。假定
此说成立,那么经世说在中华帝国曾有的两千年发达上还是起到了决
定性作用。而今的落后,文化思想上有很大的原因,而我一直坚持的
是,是文化思想本身出了问题,还是我们在继承引用发扬是出了问题。
许多思想从学术角度来看是很优秀的,但在实践过程中是扭曲的。眼
下就有例子在。
对辉煌的眷恋,与对未来的向往并不矛盾,无需一提“五千年文化”
就神经紧张,正如不必为一提“中国落后”就抵触一样。

“智慧”一词源于佛教,我想您说的是“逻辑”?刚刚看了黑格尔的
《小逻辑》,非常感叹对事物的认知的精确性和严谨性。中国文化您
不认为是多元的,但世界却是多元的,如果中国文化并不是西方文化
的分支或者包容物,那么它的存在,便是组成世界多元的一部分,而
其中糊涂姐和一问比较敏感反应的“不可说”,也是如此。知而不说
与不知在表象上很容易近似,保留与不会下亦然。中国“玄之又玄”
的文化不过是另一种看待世界的角度,对西方文化不能解释的事物,
是个很好的补充。简单的例子,对于围棋,目前人类仍没有“看得过
去”的数学模型,虽然象棋电脑可以成为一流高手。

理不能脱于人,人难脱于情。双方思想的传承形式上也有区别。可容
后讨论。

在国内,老剑也常有呼吁,但多是感慨国内弊病,希望多向发达国家
借鉴的。先生可以告慰的是,无论先人如何辉煌,现在在国内谈论,
有兴趣听的人很少,虽然这里曾是一片沃土。而各位海外学子,既有
走出之心,必有走出之因,故“鼓吹”一把,不言自明乱撞钟,倒教
先生见笑。对于有水平的宏观讨论,老剑力不能及,就某点某篇或可
一试。

老剑奉行的一句话,不懂就学,无需抵触。


所有跟贴:

讲一个故事。 - 观众 (462 bytes) 15:14:05 5/20/98 (0)

---------------------------------------------------
讲一个故事。

送交者: 观众 于 May 20, 1998 15:14:05:

回答: 受教 由 老剑 于 May 20, 1998 10:40:51:

十几年前去白云观,遇到一个气功师。他常去白云观和老道们聊天,
期望老道们能点拨他一俩句。他说,气功这东西, 是不可说的。
第一是没有语言能说清楚。第二对没有达到那个层次的人说了也没用,
弄不好反而害人。每当他的道家气功练道一个层次再也上不去时,
道士们常常会向他露一俩句而使他受益悱浅。

气功也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那种玄而又玄的不可说,其实就是对知识阅历和思想水平达到一定程度
的人,只要一点就透。对其他的人,怎么说都没用,弄不好常常
会被误解。

==============================================
古希腊哲学并不优秀

送交者: han 于 May 20, 1998 09:56:13:

回答: 说说百家争鸣与包容性 由 非注册笔名 于 May 20, 1998 07:48:53:

你说古希腊哲学好,但现在古希腊的人哪里去了?古希腊哲学
看上去合理,但是最不合理。

==========================================
对於异文化的认识

送交者: abe 于 May 20, 1998 09:06:28:

回答: 说说百家争鸣与包容性 由 非注册笔名 于 May 20, 1998 07:48:53:

文化的认识有时不是只靠文字就可以的.
尤其是面对史籍.
西方的哲学发展.注意到人的存在.注意到人的特质.注意到智慧
中国的哲学..........我一直在思考..
究竟西方是说哪些国家啊?究竟西方哲学中有多少是我们无法达到的啊?

===============================================
===============================================
多元与一元的历史成因

送交者: 月童 于 May 20, 1998 10:15:06:

回答: 说说百家争鸣与包容性 由 非注册笔名 于 May 20, 1998 07:48:53:

多元与一元的历史成因(一、西方政治)
====================================
发信人: gospel.bbs@fhl.EE.NCTU.edu.tw (月童)


因为psycho前文论述社会中的「爱与正义」的实践,
引证了西方基督教信仰中思维逻辑的贡献,我只补充宗
教与政治之间的平衡张力的历史部份,正是这「超越的
秩序意理」没有被收编成功,造成今日西方思维多元化
的重要成因之一。


远在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基督教所源出的犹太国家,就发展出一种制衡制
度。三足鼎立中,其中一角是君王统领天下,另一角是祭司透过宗教来带领百姓
制衡君王,第三角是先知系统,他走出宗教传统,呼吁人不要被仪式麻弊,回到
宗教内在最心灵的诚实。最特别的是先知,他不只骂君王,也骂祭司。理由是,
人人都有罪。而先知是绝对没有宗教势力与政治势力的第三种制衡力量。他自己
经常披麻蒙灰,以表示与百姓共同承担罪责。

所以当时有一种全国性的「赎罪日」,祭司要先为自己,然後为全国赎罪。

「先知系统」,一直是至此以後政治结构中的「开放向度」,是一种超越体
制的「超越性秩序义理」,他们全指向社会的爱与正义的期望,但源出都是宗教
信仰对「超越向度」的开放。

至於中古时期教会史的混乱,有蛮大一部份原因是「先知」系统的消亡,直
到马丁路德改教,回到信仰本质,人人在神前平等,才开始重返「三角制衡」的
思维模式。说马丁路德有功於民主,跟新教伦理一样,是从根本改变了「思维模
式」。而很明显的,这种思维模式也带出「社会正义」的概念,要求从制度从法
律上不断修正,以达到人人平等、维持社会的正义与爱的概念。

马丁路德如此、约翰魏斯里如此、林肯如此、马丁路德.金如此...,这不止
是一种敢向体制抗衡的勇气,其背後也有「先知系统」带出来的超越性思维,超
越政治、甚至超越「宗教体制」,而像古早先知一般殉难者,也比比皆是!

多元与一元的历史成因(二、中国历史1)
=====================================
发信人: gospel.bbs@fhl.EE.NCTU.edu.tw (月童)

〖殷商时代的宗教收编〗

中国最早出现的宗教是「自然神」,是对山川风雨神等的崇拜。这些自然神有它
们自己的阶级,高神统领低神,在陈梦家「中国青铜时代」的研究中提及,自然神的
阶级,其实是完全反应商朝廷的阶级的,在最高的「至上神」之下,风雨山川各有其
权势与上下隶属关系。殷商是个很大支的氐族,可以说氐族的辈份秩序就成为朝廷的
阶级。他们非常重视祖先崇拜,所以才会有「殷商善事鬼神」的说法。
在这情况下,氐族之最大祖先神与自然界的至上神,应当有某种层度的「制衡」
关系的。但是殷商中期以後,王已「不事上帝」,理由是为统一权势,王渐渐成了「
自然神」的祭司,代天发言,代百姓行祭祀。
我特别要说及这个,是因为远在殷商,宗教就有伦理政治收编的现象产生。就其
因,就是政权与祭司体制的合一。

〖周朝「天」含义的歧异与统一方法〗

周朝兴起之初,为要叫人信服其权力超过殷商,便高抬自己所信奉的「天神」到
比自然神和祖宗神都高超的地位。
但天之含意其实很分歧。譬如诗经中所提之天显然有「意志」,但左传与国语中
提及天,就很著重其「自然义」,周初大一统,周公佐政,就已经把天的含意「道德
礼法」化,并喊君王「天子」。於是君王不仅是宗教之祭司,政治之统管,而且成为
有德之天选出的有德之君。
到东周与春秋战国时代,天之含意又开始分歧。老庄更是把天的自然义推演到极
至,伦语孟子呢,就强调天的「道德义」,所以又说「天道」。孔孟则是在贵族间游
走,所以他们对天的「道德义」,会很自然的走向君臣与家庭伦理的礼法关系。
孔孟对「秩序意识」的建立,是不遗馀力。道德诉诸内心,礼法表明於其外,礼
法与道德,是一体之两面,所以格物致的讲究学问,诚意正心修身的诉诸内省,齐家
治国平天下的讲究家族的礼法与君臣的礼法,并华夷之变,是「君子」整全的人格风
范。
东周以後对「天」概念最特别的是墨家,他们相信天是位格神,天兼爱天下,所
以墨家弟子都讲「非战」,并在普罗百姓间生活,最有人人平等的「民主含意」。但
墨家在当时盛行周游诸王之间,求官以施展抱负的春秋战国文化中,根本孤掌难鸣,
所以渐渐就失传了。

多元与一元的历史成因(三、中国历史2)
=====================================
发信人: gospel.bbs@fhl.EE.NCTU.edu.tw (月童)

〖汉朝奠定权威政治,与政治伦常二合一结构〗

其实光看论语孟子,会觉得儒家很无辜。但从中国历史来看,儒家修身的道德伦
理被政治收编的确是事实。这也部份说明了,儒家思想中的确是有被统治单位收编的
思想瑕疵。
儒家第一次被收编,是在汉朝。我们都知道「汉武帝封禅」的故事。这故事背後
的含意是,「天子」透过一个近似宗教的事件,来证明自己的有德与得天支持。而後
这样的以宗教证明政治的事件屡见不鲜。很明显的,会走上这一步,是因沿袭天的「
自然义」与「德行义」。汉朝不是最纯正的儒家治世,因为汉朝参杂阴阳五行五德终
始与灾异说天命说。但儒家竟会与这些神话结合,当然也是因为其「天道」的含意,
不是仅有道德义,也有自然义。诚意正心修身是极其的自由心证,只好以秩序礼法来
讲究於外,天命神话来证诸合法。
权威政治稳定需要有三要素:1. 君主决策的不受干预,2. 社会阶层的稳定与平
衡,3. 社会角色的安分守制。 透过仁与礼法结合,华人文化变得倾向内自省以谨守
其份。个人奋斗,多元与自主性,都被视为「争则乱」。社会与个人全都倾向被动,
他制,与他律。这种种文化,在汉朝大一统後差不多全数定型。甚至到宋朝理学,儒
家经历一次大复兴,却仍是走向更严格的纲常礼教。

这种文化,如何面对最有可能带来破坏力的宗教体系呢?

〖道教的受压迫与收编〗

我们先来看道教。
道教是华人文化中土生土长的宗教,其远始背景当然是自然神与天的自然义的融
合。道教产生於乱世,产生於普罗百姓间,强调社会平权,其自我合法化,就是透过
神仙与灵异的显灵,诸如符水治病祈福禳灾等。但是到东晋,葛洪把道教转折化,也
就是以神仙养生为内,儒术应世为外,将道与儒结合,促成官方道教,跟内修外王经
学混合了,於是官方开始镇压民间道教。
在中国历史上,起於民间的宗教团体或起义,少有善终。一因领袖与起事者多不
识字,难以智取,一为「学而优则仕」的观点会造成知识份子以政治为唯一的出路,
伦理治世的政治观下,「争则乱」,「作乱者必无德」知识份子根本只有被收编一途

而道教本身,却有「自我解构」的内涵。因为这宗教的本质是跟据「自然」,与
曲解的老庄,倾向自由心证的自由神仙逍遥观,乱世下若有魅力领导者还易凝结,领
袖一死或乱世结束,马上各自为正不再统一了。
所以当葛洪将道教转成官方宗教,便诠释道教为「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
,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甚至葛洪对民间反官方道教信
徒斥之为「召集奸党,称合逆乱,威倾邦君,声凌有司,犯上作乱」,应采严刑峻罚

虽然到此为止我一直是在交代历史,但书写过程其实很难受,因为网路宗教版上
,类似这样的以伦理治世收编宗教的言论,真的屡见不鲜。
道教到了南宋王重阳——就是金庸据本的全真道,已经完全的儒释道合一了。全
真派为出家道士,蓄发须,头顶挽髻,素食,重清修,讲明心见性,养气炼丹,含耻
忍辱,清心寡欲,视之为「真功」,传道济世则视之为「真行」。其实是融合道教内
丹,禅与儒家理学了。

〖佛教的受压迫与被收编〗

最後来谈佛教的迫害与收编。
在「中台事件舆论文本分析」一文发表後,psycho接著述及佛教的三武之祸。这
背後的原因究竟为何呢?
佛教初始入主中国时,是相当倾向印度佛教教义的。它与政治完全的疏离,其教
义根本不支持任何形式的入世,完全独立自主,所以其对立面根本不应是政治,而是
他种宗教。
在乱世时代的东晋,曾出现一则「沙门是否应向帝王礼敬」的争议,这是记载下
来的第一次「政教之争」,用现代话来说,就是沙门与君王谁更有权?(明末清初,
基督教传教士一样碰到类似的争议。)慧远的回答明显表露泾渭分明的二元世界观:
「佛教徒分出家与在家两种,在家者需履践臣子与亲师之道,出家人则断一切世俗,
与礼俗传统背道而驰,对父母并无不孝,对君主并无不敬。」
也就是说,出家根本不需被伦理之治收编,但因与政治不涉,也不会危及君王的
统御大权。
既然这样,为何还会有三武之祸?主因是财富问题。佛教兴盛後,结集了民间大
量财富,致使政府可以动员的经济力量大幅减少。但灭佛的理由,却仍是儒家最容易
扣上的帽子,魏书中说:「政教不行,礼仪大坏。」韩愈论佛骨表则直接从财富抨击
佛教。三武之祸再一次证明,即或不直接施压政治,仅仅出於经济因素,政治一样会
彻底击毁宗教,而与政治无涉但求自我修身与世无争的出世教义,也不可能出来制衡
政治的无理。
经三武之祸,到宋朝,我们经由理学,一样看见佛教与道教的同一结果:跟上层
知识份子结合,跟儒家思想结合,儒释道合一。儒家思想变成超超稳定结构。

〖能批判「秩序意识」的,必须有足够的教理内涵〗

谈到这里,我稍稍作一个总结:中国伦理治世的结构下,一切学理必须支援「秩
序意识」,唯一能提供制衡可能的,必须是能超越政治伦常,看到另一「真理」的学
理或信仰,但这样的学理或信仰势必会受到很大的压迫,所以要能持续在压迫中生存
,它还必须有可以面对压迫,并持之以恒的入世教理。
此外,在这超稳定结构下,内伦外政,伦政合一,其制衡不能仅凭藉伦理观念,
还需要有政治入世的观念。
历史上宗教被压迫的事件屡见不鲜,最後结合收编进「秩序意识」的,也屡见不
鲜。若超越伦理治世的宗教不能被收编,政治一定压迫宗教,若宗教根本与伦理治世
不相违背,政治就会对宗教采宽容政策。

这可以部份说明为什麽台湾民主过程,基督教长老会受迫害最多,功绩也最大,
而至今大陆仍视基督教为仇雠,迫害不曾稍缓。原因就是基督教相信必有一超越上帝
拥有绝对真理,真理中的「公义」「平等」法则,根本不会是与「政治」合一的「公
义」与「平等」,历史上所有政教合一的基督教事件,都是堕落腐败的结果。此外,
基督教的正义观平等观,绝对要求一种入世的实践,近似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
实践本身,是对正义的体会的门迳之一。这必然造成基督教的批判与坚不妥协教理。

更可以用以说明,面对清大事件,何以批判者往往只据一元思维作批判,缺乏一
种更超越的「秩序意识」,更有演变成「清大帮」「交大帮」,或「女性主义帮」、
「反挫帮」,「爱心帮」、正义帮」,「道德帮」、「法律帮」....等等,讨论越来
越失焦,政治思维倾向越来越明显的互相攻讦。

反观宗教版,不也是很容易这样吗?

(基甸转自台湾信望爱BBS宗教板)


论坛文摘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