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男人,再说女人




论坛文摘主页

送交者: Tenten 于 August 12, 1999 21:03:00:

送交者: Tenten 于 August 06, 1999 12:38:51:

也是位侃主老中啊,上!

发信人: beb (mimi)

能免俗,主要也是我怕麻烦,从神话聊起。

有一帮干评论的老爱拿戏曲说事儿,我看原因很简单,戏台
上的角儿是预先分好了的,花旦、青衣、老生、二花脸。。。
一样就有一种腔,一套词儿,一张勾好了的脸,和一出场就
心领神会的效果。类都给你分好了,您就顺着往下评就行了。
我之所以用神话起头,也是偷这个懒。

中国小说中深入人心的男性形象大概有三种:炎帝、黄帝和
刑天。下面先给他们勾勾脸。

炎帝

“赤帝,炎帝,少典之子,号为神农,南方火德之帝也。”

炎帝就是神农,神农最了不起的地方,不在于他是神(其实他
也没有多少神的本事),而在于他是农。你想,那么老早的时
候,有那么一帮大概跟猴子差不多的动物流浪到大概是中国
西北黄河流域那么一带,当时那儿还不是黄土高坡呢,树还
是有的,但是要寻摸吃的,也免不了费劲地去捕鱼打猎,一
不留神,再得个痢疾什么的,就翘翘了,那个滋味想来不是
那么好受的。这时候有人发现那块地上除了打打猎,还有另
外比较铁的饭碗可以捧--种庄稼,大家一试验,还真不错,
比打只鹿什么的容易,外加这位对地里长出的东西比较重视,
没事儿把能吃不能吃的都尝一遍,这又发现有的草可以干这
个,有的可以治那个,这位可真是功臣了,功臣还不够,那
么就称为神人,神人领导大家干的,就是种庄稼。能给人饭
吃,就是神。这么看来现在下岗的要求恢复铁饭碗,谁给饭
吃就拥护谁,也是合情合理、源远流长的压。

“夸父追日”偶小时候听的时候就问了一句:为什么追压?
可惜给我讲故事的那位没理我这茬,后来自个儿翻书,有一种
说法偶比较喜欢,夸父追的就是炎帝,炎帝也是太阳神,司万
物生长,夸父的忠诚,就说明炎帝有多么得人心。

黄帝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
视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
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
轩辕乃修德振兵。。。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
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
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
神农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呵呵,太史公就是出手不凡,讲这种半神话半史诗性的古代
大战也这么不动声色,字里行间又透出一股子石器兵戎发出的
冷味,让偶这么油嘴滑舌的,也不好意思轻描淡写了。总的来
说,黄帝厉害,厉害在特别能战斗,是特殊材料做成的。可以
说逢打仗必赢,这给那些只会种庄稼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神
农虽然让大家吃饱了饭,但是显而易见,打仗是比较孬一点儿,
所以虽然很得人心,还是给灭了。这个悲剧之后反反复复地出
现在中国小说中,稍微一换,偶们就可以发现,刘备有炎帝的
影子,曹操有黄帝的影子。虽然真正三国的时候,多半和国共
之争差不到多少--GYG而已。但是民间流传来流传去,就不断
印证那个古老的悲剧了,一个得了天下,一个得了人心,而得
人心那个,必然是一打就要输,眼泪比较多,说哭就哭的主。

无论黄帝是否很残暴,《史记》还是记录了黄帝统一诸侯时赫
赫扬扬,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神威,所以偶觉得,大家对黄
帝的崇拜,有害怕的一面,也有真心的钦佩,就好象对刘邦,
虽然冷嘲热讽,把人家流氓的底子不时地拿出来抖一抖,可一
面还是要安一个“斩白蛇”的异象。某些人老是很可爱地问,
中国人那么吃苦耐劳,那么纯朴善良,怎么一转脸儿,就又特
别推崇“成王败寇”了呢?西西,不问问自己为什么叫“炎黄
子孙”,这炎的,和黄的,都是偶们一代代都崇拜过的,至于
这崇拜中有矛盾有对立,那就管不了那么许多了。

刑天

偶不知道刑天是否就是蚩尤,还是有什么关系,总之这两位
既不同于炎帝的厚道,也不同于黄帝的有勇有谋,他们两就是
特生猛,逮谁反谁,刑天被黄帝砍了脑袋,于是以双乳为眼,
以肚脐为口,一手拿盾,一手挥斧,接着杀!杀!杀!偶觉得,
这才应该是“侠”的本来面目,什么都不答理,这种狠劲儿,
后来充分体现在中国小说中的猛将身上,比如关羽、张飞,比
如李逵,比如荆轲,比如《复仇》里的“行客”。

说中国小说里一共就写了三位男人,一定会有人嘘我下台的。
那个,臭鸡蛋做花肥不错么,先攥手里别扔呢。好好读读,会
发现中国的本土小说,尤其是古典小说,凡是形象照人,倾注
了感情的,多数是这三者的投影。神农不用说,后来就滋润了
孔子,神农派的周人更是儒家的老祖宗。这一类如果当了读书
人,必然满腹经纶,是知礼守义的君子,不过不会打仗这一点
还是老毛病,实在着急就不免“君子动口不动手”地哼哼唧唧
了,在戏曲方面,有个行当,便是小生。 如果没有读书,就是
广大的劳动人民啦,“天仙配”里的董永就是一个典型,虽然
没怎么读过书,看见女生还是彬彬有礼,不妨称为“在野君子”。
另外一拨呢,虽然没有立什么教,其实也是很有影响的。念念
不忘经世济国,苦练三十六计的多是黄帝一类,四书五经口中
念,兵书战策心中藏,大丈夫“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不能流芳百世,宁可遗臭万年”,英雄不成成枭雄等等吧,
敷衍出古今故事。刑天这样的,不知怎么越来越少了,也可能
是慢慢融入前面两类里去了。到魏晋时候分明还可以找到几个,
后来就慢慢绝了种,现在中国男足的境地,就可为证。写字的
还有几个不死心,莫言有点儿想发掘这个,张承志也有点儿这
意思,偶觉得,还是老鬼写出了一点风采,其他的,还没特别
象的。

当然,有例外。贾宝玉不用说,他的case我后面还会提到;还
有,就是陈村特愤愤不平的韩少功的《爸爸爸》,那个丙崽,
是归不到这三类和正努力成为三类人物的若干候选人里,而
且,丙崽还很泛滥。

2.说说女人


gap mm好聪明,一下就猜到女性偶会用女娲为例。实际上偶认为
中国小说中的女性典型也有三种,也可以上溯到神话人物,女娲
是一个,嫦娥是一个,还有一个是雒嫔(天,这两字儿真难敲。)

女娲是天下母亲的集成,她干了两件不得了的事,一是造人,二
是补天。可见中国的母亲难当啊,光能生孩子还不行(当然了,
能生孩子是可以做女人的第一要求。)中国的母亲还得“炼五色石
以补苍天,断螯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瑶水。”
也就是相当能干,可以说没有什么难得倒的。无论各地的风俗如
何,中国小说中的母亲形象非常类似,家里家外的所有事情,大
到盖房架瓦,小到针头线脑,样样都拿得起、放得下。忘了哪本
小说里把母亲比成母鸡,别人看起来可能不起眼,但是她一伸翅
膀,下面就可以保护一窝小鸡崽。这个“一伸翅膀”,让我联想
到的就是“女娲补天”。每个人都是在母亲撑起的天空下长大的,
这种意念可以从女娲身上的母性找到一些答案。如果光看女娲的
传说,可能有人会把她解释成一个女英雄,尤其是后面“断螯足
杀黑龙积芦灰”,好象母亲能干不用能干到这个份儿上,但是偶
认为有一点不可忽略的是,“女娲造人”的传说,没有任何性的
成份,甚至可以说没有什么动机,女娲只造人,不造万物,她不
是上帝,而这种“无性的无私的爱”正是中国神话中儿女看母亲
的角度。例如女修吞日精而生禹,简狄吞凤凰卵而生契等等,这
里夏商周三族的始祖神都是不孕而生的女性。中国小说的读者对
描写母亲的性行为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排斥(虽然这应该是最自然
不过的观察),但是从远祖以来,母性的崇高就是与性分离的。
这应该也算一种特色。

嫦娥和雒嫔的故事孕育了后面一大半的中国爱情小说。嫦娥是羿
的妻子,雒嫔是河伯的妻子,雒嫔生得异常漂亮,曹植的《洛神
赋》描写的“翩若惊鸿,宛若游龙”,美得直晃人眼的宓妃,
就是这个雒嫔,当仁不让地做了中国第一美女。羿则是一口气射
下九个太阳那个神射手,他颇有一些“刑天”的性格,射日不过
是一例,当雒嫔爱上羿之后,给河伯戴了顶绿帽子,羿并没有任
何愧见河伯之处,反而用剑射伤河伯的一只眼睛,这简直有点儿
像外国的“情敌决斗”了。不知道羿是否因为太不顾忌“炎黄子
孙”们的道德倾向,所以虽然射了日,还是让禹当了首领。羿可
以说是刑天的发展,不符合常规,但是一身好武艺,做事决不藏
头缩尾,也没有把“得天下”当成什么大了不起的事情,后来的
小说人物中,项羽可能是最类似羿的。而类似雒嫔的就太多了,
凡是让君王们打得不亦乐乎的女人,都要拜这位美女为“前辈”,
她们在史书上有一个总称,叫“祸水”(我甚至怀疑,因为雒嫔是
洛河之神,所以美女才和水脱不了干系。)

嫦娥能做羿的元配夫妻,当然也是一个了不得的角色,最了不起
的是她发现了羿的外遇之后,偷了灵丹就飞到月亮上去了。从此?
后,“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后悔过吗,寂寞过吗?不知道,
但是嫦娥一定是后世那许多“怨妇”的雏形。

中国小说中的女性,可以归纳为女娲般的能干母亲,妖艳如尤物
的雒嫔娘娘,还有哀怨和勇气并存的嫦娥姐姐。

3.模糊的性别界限


这么说大家一定甚为不满,想看的都没讲就算分析完男女了?
西西,不要着急么。后面还有呢。

不少了解国外女权运动,后现代etc的同学希望用类似的方式来重
新解释中国的男女性别,但是偶认为不大容易搞出比较有意思的观
点来。原因是中国的男女性别之间只有模糊的社会界限,生理上的
性别差异当然存在,但是社会意义上的性别差异早就给“解构”过
了。

前面偶说中国男人的典型形象有炎帝、黄帝和刑天三类,而中国女
性的典型形象有女娲,嫦娥和雒嫔三类。如果他/她们一直固守着
这样的分类,大家都不跨类别地乖乖地做好男儿好女人,那西方的
女权运动就很可能引起一场比较大的震动,比较有借鉴作用。但是,
我认为,这六种性格在成为基本文学“元素”之后,在后面几千年
的发展创造中已经慢慢跨越了性别,成为共同的人的性格元素。如
果我们把这些典型形象加以组合,就可以看到蔚为壮观的中国小说
人物群体。

偶说过要讲贾宝玉的吧。贾宝玉是个奇特的男人,因为他太不象男人,
他要勇没勇,要谋没谋,一个“男人”应该具备的优良品质他几乎通
通没有,也不感兴趣。但是作者通过他的眼睛,看到了许多性格不同
的女儿,而且大家也通过他,看到了一种特别的男人类型。虽然不少
男人现实中还是不愿落个“宝哥哥”的外号,但是贾宝玉终究是作为
一个男人被观众接受的。(也许有人puke过。:))当然了,有人会说
贾宝玉那么花心,跟谁都好,当然是男人了。不尽然吧。所谓男人的
资本,是在他“征服”的女人有多少,上不上床,关系很重大。据说
这样男人精子的巨大数量才实现了“到处播种”的价值,这才是男人
“处处留情”的基本动力。但是贾宝玉恰恰没有一定要把别人搞上床
的意思,他“亲近”女儿,到底是为什么呢?在他发现龄官画蔷之后,
“一心裁夺盘算, 痴痴的回至怡红院中”说,“昨夜说你们的眼泪单
葬我,这就错了.我竟不能全得了.从此后只是各人各得眼泪罢了. ”
我认为,这种强烈的失落只说明他要求的,不是去爱每一个漂亮的
女子,而是希望每一个漂亮的女子都爱他,他需要的是被爱的感觉,
这恰恰是传统女人最在意的东西。他在见到秦种的时候,自惭形秽,
甚至觉得自己猪狗不如,这种“比美”的心态也通常是女人与生俱来
的。偶认为,贾宝玉的性格,有嫦娥的幽怨,有雒嫔的坚定,就是没
有应该归为男人的社会属性的典型元素。

类似的女性“反叛”是花木兰。木兰辞中“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
忆?”这样的问话,如果用女性的回答,是嫦娥型的就要叹口气,
说:“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是雒嫔型的可能会说,
“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而偏偏后面是两句:“女亦无所思,
女亦无所忆。”这两句话几乎就是专门为了给那些女人是如何如何
的模式答耳光用的,因为如果是单纯设问,后面可以直接回答“昨
夜见军帖。。。”无所思,无所忆意思就隐含了:别以为女人一
皱眉头就是思春念夫呢,虽然我会纺织,会“当窗理云鬓,对镜贴
花黄”,可不一定是你们想象的那样。木兰辞的最后更是挑战似地说
“安能辨我是雌雄?”完全以她多年的“女扮男装”而骄傲,不是羞愧。
而且,可以想象,当她泻下满头青丝,重作女儿身,袅袅婷婷地
“出门见火伴”的时候,她是多么自豪,她并非是女子生了男人心,
她是一个完全健康的女人,但是她同样可以如刑天一样勇敢,如猛将
一样"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男女界限的模糊,还在于原属于男女两大类别的不同性格元素可以
跨类组合,成为新的形象。比如武则天,不仅在正史上赚到了“僭
于上而治于下”的政绩评价,而且民间传奇中(比如《如意君传》),
刻画了一个集雒嫔式的妖媚和黄帝式的果断精明为一体的“女强人”。
还有一个跨类的例子是诸葛亮,小说诸葛亮是男人中精明忠诚的典
范,成为了义理皆明的最聪明的人物,但是细品“锦囊妙计”、“
遗诏托孤”的情节,可以说诸葛亮还兼有母亲性质的细心和奉献精神,
在刘备说完“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后,孔明听毕,汗流
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
继之以死乎!”这里的“贞”字可以说,不自觉地流露出臣子对君王,
当如妻对夫的含义,当然,倒叙上去,第一个这样以女人自比的,可
能就是峨冠博带,吟咏着“香草美人”的屈大夫。

中国小说虽然从唐传奇开始,而文化的源头多在神话中蕴含。可以
说,神话中性格分明的男女人物,在中国的土地上慢慢融合发展,突破
了男女绝对的社会性,小说中也可以发现:社会可以接受的新的男女形
象逐渐模糊了性别界限,神话母题构成的是两性可以共享的人的性格元
素。 当然,这不等于说明两性问题在中国是一帆风顺的,偶下面的贴
子才到正题:为什么没有爱情?

嗯,合胃口
送交者: 笑嘻嘻 于 August 06, 1999 18:55:23:
回答: 先说男人,再说女人 由 Tenten 于 August 06, 1999 12:38:51:
几几服鸡饥,
木兰当户湿。
哈哈哈,小二一砍俺都知道黄帝的来历,
中国人的祖宗真牛,好看好看。



论坛文摘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