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忆是杭州】


论坛文摘主页

送交者: yu_jian 于 September 12, 1999 08:38:39:

送交者: yu_jian 于 September 02, 1999 16:07:17:

许久没泛酸了。偶尔找出一篇旧文,勾起了思乡之情。

乡思如酒。日子越长,这味道越厚。

=================================


【最忆是杭州】

YJ

打小周游大西北,换了差不多十所学校,却没有哪个地方住长的。每
回填籍贯一栏,总会犹豫一下,潜意识里竟以大西北为故乡。到了国外,
还常常梦见黄土高原:岁月在原上纵横刻出一条条沟壑,托起一道道等
高的黄土岭,空中望去,莽平如海。

毕业到杭州工作,才是第一次回老家。初来人地两生,放暑假的小堂妹
自告奋勇作导游,哪儿人多冲哪儿去。看惯了北方山川的大开大阖,一
时也没觉得南方的温山软水有多好玩。日子长了,四处闲逛,慢慢竟爱
上了杭州。

初次爱上杭州,是游玉泉。玉泉是藏在西湖北面山中的一处深院,碧瓦
青墙,石阶竹栏,树木森森。转过几重庭院,迎面墙上有一幅巨画,翠
竹青石,气韵非凡,极是仙品。细看竟不是画,却是墙上开的一孔巨窗,
窗内花池中有竹簇生石畔,背景是后面一堵白墙。人可以走进去“入画”
。庭院深处有一潭清水,水里有成群百八十斤重的大青鱼,游起来慢悠
悠的。丢只圆面包下去,几十条大鱼上来,动作快的,一口就下去了,
连个响声也没有。老人们说,这些鱼都是成了精的。

说杭州,自然免不了说西湖。西湖上有白堤苏堤,将湖水一分为三。白
堤为白居易在杭州任上所建。苏堤么,自是苏轼所建了。白堤上桃花垂
柳相间成行,中有断桥。断桥其实不断,不知因何得名。据说桥下便是
白娘子遇许仙之处。苏堤上树木葳蕤,极幽静,更适合情侣们。白娘子
那会儿,不知道有没有苏堤。要是上那儿相遇,没准儿就没有老和尚管
闲事。

连接白堤苏堤的,是湖中的孤山。孤山之南有著名的楼外楼、西泠印社,
山北则有林逋旧居。相传林逋居孤山二十年,足迹不到杭州城。里西湖
对岸原有南唐歌妓苏小小之墓,不过已经被人平掉了。传说这苏小小只
活了一十九岁,能诗词,名动江南。要活在今天,怎么也比这群只会看
小人儿书的明星们强些。在西湖边占一席地,不为过吧。

平时西湖游人如过江之鲫,我更喜欢雨中朦胧的西湖。苏轼有“欲把西
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之诗,这“淡妆”也许说的就是雨中的西
湖吧。西湖之外也有许多好去处,譬如城南的吴山。吴山上遍生合抱不
交的樟树林,一年四季郁郁不见天日。樟树很奇怪,早春时分一边生新
叶,一边落黄叶。这时的林子里,新绿满天,黄叶遍地,春秋之色集于
一时。山顶更有数株宋代古树。从树下远眺,南有钱塘江,西有玉皇山、
南高峰、北高峰等一带群山,抱湖而立。相传南宋时金邦太子兀术曾立
誓“立马吴山第一峰”,说的就是这山了。

杭州的气候四季分明。清明前后,白堤上垂柳方绿,桃花满树。走近细
看,有的满树白雪,有的重堆蜀锦,有的红白各占一枝,还有的红白平
分半朵。衬着柳色,格外明媚。孤山上更是遍山花开,远望如云卧地。
看王冕的梅花图,不懂得为什么画满纸。到了江南方知,花原来是铺天
盖地的。北京颐和园几颗玉兰花开时,晚报也会当回事儿报导。西湖边
的玉兰花,却一开遍数里。余杭超山更号称有十里梅花香雪海,可惜那
年去得早了点,未逢极盛。

其实我更爱的,还是春天江南山中那份不见天日的绿。青青的竹林,夹
着弯弯的小路,隔不远便有溪水涓涓流过。山间浓浓的春意中,连空气
也仿佛是湿绿的。找一处茶坊坐下来,冲一杯当春的新绿茶,慢慢品着,
仰脸望着山中淡绿的岚气,离神仙也就不远了。

杭州的夏天乏善可陈。白天还好,晚上可一丝儿风也没有。有一个夏天,
接连四十天最低气温在三十三度以上。学校都不考试,提前放假了。刚
到杭州时,暂住在郊区的一个还没分出去的单元里。房子没纱窗,就挂
个蚊帐。几十米外便是水田鱼塘。傍晚散步,看见田间有一道道细烟如
柱,纳闷儿什么在冒烟。走近去看,原来是成团的蚊子。晚上睡觉若不
小心有一根手指贴上了蚊帐,十秒钟内能被外面的蚊子咬上两三口。天
蒙蒙亮的时候,会被蚊帐外面万只蚊子嘤嘤的合唱吵醒。单只蚊子的声
音很讨人嫌,万蚊齐唱则有小提琴的音色。天亮时,大部分蚊子飞走了,
晚上再来。

晚上常偕女友去西湖边数星星。女友是杭州姑娘,尽得江南山水的灵秀
之气。她学的是服装设计,自己给自己设计衣服穿。我羡慕她事业跟生
活不分。说起来,女友却更喜欢夏天,因为能穿漂亮裙子。“曲院风荷”
是我俩最喜欢的地方,那里清风满湖,幽静无比。夜深时分,不时噗通
跃起的鱼儿会在水面上激起一圈圈波纹。月下的荷叶象一团团的墨,荷
花半透半明,仿佛捧着一握月光。这时候,情话也是多余的。

秋天的杭州,随便你在哪一个角落,常常就有阵阵桂风袭至,却不知风
从何来。随香寻到桂树前,花香却往往又淡去了。桂花分丹桂银桂两种,
前者桔红,后者则于淡黄中隐隐泛微绿。色以丹桂更艳,香推银桂更浓。
城郊满觉陇的山中,更有连绵数里银桂。中秋时节,香满山谷。花农收
来花朵,用白砂糖渍了,与西湖藕粉一起,并称“西湖藕粉桂花糖”,
为杭州一绝。

杭州的中秋,满城若有若无的桂香,和着西湖上半明半暗的云,难分天
上人间。“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原说的就是杭州。若有幸等到
云破月来之刻,满湖的清光,能一瞬间洗去人心中的沉淀,却同时又染
上一片孤冷。漂泊的人,看见的更是满眼寂寞。

八月十八是观潮的日子。钱塘江入海处是个喇叭口,潮水东来,倒灌入
江,越激越高。那年一个人一大早骑车出发,东行百余里至盐官,一路
有数十里碎石子路,车子在路上跳舞。潮头初来仅是天边亮银一线,缓
缓推来,渐如万马奔腾,势不可当。到得脚下,轰然如墙倾,滚滚而去,
的是壮观。王维诗云:“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红楼梦》里香
菱如此评:这‘白’、‘青’两字也似无理,……念在嘴里,倒象有几
千斤重的一个橄榄似的。”到了江南,才真正觉出这两个字的份量:日
落后山色如墨,衬得天水微明,得一“白”字。潮来时,日光下潮头灿
亮如雪,射人眼目,回看天地,黯然失色,乃得“青”字。这‘白’与
‘青’二字,须把“我”引入中才得。

杭州的冬天却比北方还难过。刚毕业留校的小吕姑娘有阵子突然不跳舞
了,为的是鼻尖儿上冻起一个了小红点儿,怕丑。我住的地方,屋里屋
外一个温度。那会儿血气方刚,也不当回事儿。每天早晨起来还敢冲冷
水澡。

雪中的西湖乃是难得的奇景。江南的雪落到头上会化成水。如果不戴帽
子,头发湿了,再被风一吹,会冻得脑门儿痛。第一次跑出去看雪景就
吃了亏。湖边的雪中有盛开的茶花,若是岁杪还能寻见蜡梅。“灵峰探
梅”原是踏雪才有趣。

江南出美人,姑娘也很能干。堂弟买大件儿,拉我帮忙。出了店门儿,
蹬着三轮回家,堂弟未过门儿的媳妇儿半道上骑自行车先走。最多也就
比我们早到十五分钟吧,水里养的黄鳝已经变成一盘生炒鳝丝上桌了。
我看得目瞪口呆,弟媳妇儿只是笑。堂弟讲义气,任性,能喝酒,都说
他不知哪一世修来的福气。

周末也常去叔叔婶子家。叔叔婶子都是理想主义的正统共产党。叔叔每
天上班,骑车来回一个半小时,多年坚持不要小车接送。婶子极贤惠,
烧得一手好菜。隔两三个周末没去,婶子会叫堂弟来找。吃来吃去,还
是婶子的家常菜最好吃。我出国后,叔叔婶子都退休了。因为懒,一向也没写信,婶子前年竟生病过世了。感伤之余,赶着写封信去。叔叔回
信中附了一张名片,姓名之上,印着“前志愿军战士,前党委书记,前
共产党员……”。愤世之气,老而弥盛。

杭州的名吃,有叫化鸡宋嫂鱼西湖醋鱼等,不过难得吃到正宗的了。苏
轼守杭州,留下了一道名菜东坡肉。那其实是切成巴掌大片的红烧五花
肉,摆在荷叶上,入口而化。吃惯了学校的大锅饭,肚子里没油水,到
杭州后苦练了一绝活儿:冬笋香菇黄酒白糖酱油花椒大料陈皮辣椒再加
一整只猪肘子,文火上慢慢炖。汤差不多煨干时,那香气能传出数十丈
去。朋友单身,却有一套房子,周末常上他那儿喝酒。楼上有同事小两
口,大丈夫管做饭烧菜。有一回小女人说:“楼下烧什么呢?好香呀!”
丈夫听了没好气:“你到楼下去吃好了!”第二天上班说起来,好一阵
儿笑。如今没了冬笋、加饭酒,没了那些嗷嗷待哺的朋友,更没了当年
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之勇,再烧不出当年的气魄了。

说了这么多,杭州可有什么不好?不好么,当然有。杭州是个消磨意志
的地方,待久了难免不思进步。远的,南宋小朝廷便是榜样。近的么,
我这份懒散,就是在杭州养成的。

离国几年,想得最多的,竟是杭州。

所有跟贴:

人间天堂,唯有杭州 - 采购员 (1217 bytes) 09:05:52 9/03/99 (0)
有点醉意 - 老看客 (639 bytes) 23:23:51 9/02/99 (6)
多谢:) - yu_jian (576 bytes) 05:54:25 9/03/99 (5)
哈哈,听箭哥,俺今后不吃方肘子 - 笑嘻嘻 (149 bytes) 18:24:28 9/03/99 (4)
采花员本性 - 老剑 (644 bytes) 22:17:52 9/03/99 (3)
晕了 - 采购员 (199 bytes) 08:18:30 9/04/99 (1)
哈哈,老采装傻 - 笑嘻嘻 (72 bytes) 14:11:44 9/04/99 (0)
坏了,跟错地方了,应该跟在阿采的贴子后面 - 老剑 (0 bytes) 22:21:16 9/03/99 (0)
嗯,该轮到杭州了 - 一老中。SR (0 bytes) 21:55:28 9/02/99 (0)
看过实况录像了 - 老剑 (567 bytes) 20:43:33 9/02/99 (4)
补一篇 - yu_jian (2015 bytes) 05:14:04 9/03/99 (3)
再补个链接 - yu_jian (108 bytes) 08:26:50 9/03/99 (2)
我看的就是足本啊 - 老剑 (130 bytes) 08:38:50 9/03/99 (1)
题目有得是,有人要做吗?:) - yu_jian (2791 bytes) 10:09:32 9/03/99 (0)
回家炖东坡方肘子去 - 笑嘻嘻 (22 bytes) 16:23:53 9/02/99 (0)

看过实况录像了
送交者: 老剑 于 September 02, 1999 20:43:33:

回答: 【最忆是杭州】 由 yu_jian 于 September 02, 1999 16:07:17:

老羽,刚才看到你在后面有个贴子,我也在那里回了一贴,
然后就跑去看你的打架抢录像。
发现还是网架的老问题,大家各说各的,谁也不跳过三八
线去 :)
不过从道理上来讲,我倾向于你的观点。但是“一。。。。就
”是一种擦边球的模糊表示,好象采花员之好色一样,你
说他一见美眉就动了心,他非说没有,这个只有他自己最
清楚了,呵。三姨镇长强调的也确是这种句式的另一面,
即它表现出来的联系性没有因果关系这么强烈。所以散宜兄
如果要否认,你非要揪出来也不容易。
但你分析的一就用法还是让俺开了眼界,重温中学旧梦 :P

老采,没人打比方啦,只好又拿你了,555555。

补一篇
送交者: yu_jian 于 September 03, 1999 05:14:04:

回答: 看过实况录像了 由 老剑 于 September 02, 1999 20:43:33:

自说自话是一种策略。:)只说对自己有利的,对于己不利的观点故意视
而不见。这是要输的人救命绝招。俺自认为还是兼听的嘛!:)

>是一种擦边球的模糊表示,好象采花员之好色一样,你
>说他一见美眉就动了心,他非说没有,这个只有他自己最
>清楚了。

这还不完全类似三姨的那个断言。那个断言相当于:采花员说,他一见美
眉就动心;但是他动心却跟见到美眉没因果关系。

枫华园档案里,这一篇联接有误,这里补上。:)
===================================

【语文作业】

前天俺引用了渔夫的讽刺文字,当作语文作业。没等到答案,俺就只好自个
儿来做了。

【公鸡】 俺一叫,天就亮了。

类似地,还有

张三一挥手,唐山就地震了。

这两个表述的毛病在哪里?按照昨天的分析,它应当归为第三类,即“可能
引起后果的行为--完全中性的行为”。后一事件是完全独立的,两者没有
因果联系,只有时间顺序上的联系(注意这里有两个主体)。问题恰恰也就
出在两者没有因果关系上面。

>  俺的原文是:“刘泰英一说导弹袭击香港,北京政府第二天就向美国特使
>陆士达保证:不会干扰台湾明年三月的总统大选。就是说,不会有军事演习之
>类可以扰动台湾政局的动作。”咱说了这两件事一定有因果关系吗?这两件事,
>或许有因果关系,或许没有;或许只是时间的偶合,或许有实质上的联系——
>政治局讨论时已考虑过台湾袭击香港的可能性。你我都不是政治局委员,对于
>中国共产党这种整天为保密神经兮兮的黑社会,说到的时候,有时不得不来点
>“创造性的含糊”∶-)。

假如,刘泰英的威胁与共产党的保证,只是时间上的偶合,没有因果关系,
我们不妨把后一事件替换成完全孤立的中性事件。

刘泰英一说导弹袭击香港,第二天北京市区的最高气温就达到三十三度。

这就相当于散宜的“只是时间上偶合”、“强调时间的顺序”,没有因果联系
的那种可能。毛病在哪里,不用再多说了吧?

在指出了散宜上一帖的不诚实之处之后,如果散宜甚至没有在私信里默认的
勇气,我看就不必再上课了。毕竟,你能否理解“一……就……”这样的简
单句式,是你老子才应该关心的事情。你滑来滑去死不认错,装死不吭声,
都没关系。俺也没那么多工夫替人教儿子。只是,你要当别人的语文教师,
最好还是给个说法。不能总是这样,一朵嘴大心小的喇叭花。

YJ

题目有得是,有人要做吗?:)
送交者: yu_jian 于 September 03, 1999 10:09:32:

回答: 我看的就是足本啊 由 老剑 于 September 03, 1999 08:38:50:

关键是有没有心境。:)再就是要有合适的对手。水平太高太低都不好。
最合适的对手就是那些喜欢摆架子大嘴训人的主儿--以子之茅,攻子
之盾。被自己的茅戳穿的时候特别难受。象老剑、冬雨、敬亭这样的,
是掐不起来的。:)不过,当看客的心境倒是总有。老剑要是跟人掐架,
别忘了招呼一声。:)

这里还有一篇,是从前掐架的东西。部分起因是三姨说,苦菜花里的奶
铃舞,是为了诬陷日本军队而编造出来的。中国农村根本就找不出几十
个铃铛来。俺气不过,就有了这一篇:


talk:【铜铃挂角觅文踪】

我在几个论坛上,用的都是这个笔名。这样彼此都不用客气什么。再说,
文字依观点而立,名号之类的,什么要紧。韩愈曾有一文,批判那些将名
讳看得比天大的文人,指其如太监宫女。如今这样的人还有么?:)至於
我为什么要向这里转两个帖子,那是因为有人于背后冷言冷语。走意味着
一种关系的终结;重来只是为了找场子,完了就走的。

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本质上并不矛盾。将两者对立起来,试图以一个压倒、
取代另一个,倘非糊涂,定是别有用心。当然,若到了条件反射的地步,
则另当别论;因为那已经是医学的课题。

前几天有人在这里说国人偷猎走私犀角以壮阳云云;义愤填膺的程度,令
人感动。只是,犀角药用,从来都是清热解毒,没听过什么壮阳之说。不
信去查查药典嘛。本来说动物保护就很好,国人确实应当幡然猛醒。可又
何必无中生有?想是因为清热解表的功用,难以挑起“角先生”那样的激
情效果吧。另外提醒一句:犀角的主要市场之一是中东,阿拉伯人一直流
行以犀角作刀鞘。

另一件有意思的事情,是《苦菜花》里的“奶铃舞”。别的咱不清楚,这
铃铛么,北方农村马驴牛羊项下,多挂一只铜铃。是装饰,更是防止走失
的意思。这习俗至少在七十年代末,我最后直接接触到农村时尚存。一个
村子里收集数十百只铃铛,什么难事!用这么一罐儿墨鱼汁给日本人画眉,
连日本人都会不好意思的。

若将这种于事实认定取舍方面“宽严相济”的态度联系起来看,除了“双
重标准”这个明显的偏差外,更可以看出作者的强烈情感倾向。对爱自己
故乡的人而言,可能是因为“爱之深,责之切”吧。至於反爱国已经反成
了条件反射的人,为什么这样,就不好说了。

“事实为主题服务”的笔法,好来坞的政治电影即是一个典型;中国古时
称之为“春秋笔法”;在文革期间叫做“主题先行”。事实取舍完全服从
各自的政治目的;结论完全相反的文章,文字手法却往往如出一辙。不信,
找篇姚文元的社论文章来比较比较。这类文章,往往旁征博引,气势逼人,
不留余地,斩钉截铁地指向某一种自己喜欢的可能性。初看起来常常极具
说服力。但是如果仔细去分析,往往会发现有大量指向另外的可能性的事
实,以及依同样的事实可能推出的其他可能性,被作者有意无意忽略了。
作者并不是客观地给出各种可能性,而是利用部分客观事实、渊博的文史
知识,来推销自己的霸道观点。这是一种“话语暴力”,通常与权力携手
同来。了解文革史的人,对这类文章不会陌生。

天下人利益不同,立场不同,思想方法即使相同,对同一件事的看法也可
能不同,何况人家还可能有不同的思想方法、价值取向。不见得人家就傻
了。动辄将跟自己看法不同的人归为傻X,本身便是一种傻逼行为。

人间天堂,唯有杭州
曾经两次去过杭州,杭州的市区没有给我
留下丁点印象,毕竟不是上海,又不似古朴
的小城,夹在中间说不上什么特色.
杭州的美,全集中在西湖周围远离市区的
那一半,那里好象是一座建在城市边上的,
不收门票的大公园.
漫步在西湖岸边,放眼望去处处皆成风景.
根本不须三潭映月,柳浪闻莺等这些好听
的名称做点缀,湖中映月谁人不见?莺歌
柳浪谁人不闻.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美食.杭州美食,
是西湖美景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有美景之处必有美食.第一次去杭州时,
,虽有MM作陪,却囊中无多,在楼外楼外
张望了几眼门前的高级轿车便知难而退
了...第二次是陪日本人,一下车就直奔
楼外楼.不愧是百年老铺,国营老店,大间
小厅,气派就是不凡.
挑了一张临窗望湖的桌,先要一扎中华
生啤,享受一下苦尽甘来之后,便只剩一
个爽字在身.接着车轮大战西湖醋鱼,清
炒田鸡,,直到大牌名菜叫花子鸡上台,刚
敲开泥壳拨开荷叶立时满堂飘香...
嘴中是美味佳肴,眼前有良辰美景,感谢
共产党,幸福不忘毛主席,哈哈,真不知该
感谢谁才好,总之就觉得活着真TM的好.

杭州菜多不用酱油,清淡可口.那东坡肉
纯粹是穷酸秀才想出的馊主意,杭州菜
中的异端,不足挂齿.说实话在大饭店东
坡肉是不上台面的,太下里巴人了.
最后,
杭州是个消磨意志的地方,待久了难免不思进步。远的,南宋小朝廷便是榜样。
一百个没错!另外讨厌杭州官话,南腔北
调不伦不类.









论坛文摘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