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中之政治制度漫谈


论坛文摘主页

送交者: 蛮人 于 September 14, 1999 06:38:27:

送交者: 蛮人 于 September 07, 1999 15:13:10:

中国历史中之政治制度漫谈


  秦始皇一统中国,结束了战国数百年之分裂局面。秦祚太短,国统尚未
建立而国已灭。而具有中国特色之中央集权制度之建立,还要等到刘汉王朝
之建立之后。

  汉承秦制,但又有很大的变革。汉高虽一介布衣,却尚能知人善任,尤
能听从属下之意见。先是,受陆贾《新语》十三篇,弃马鞍而以礼法治国;
又命叔孙通立朝典礼仪,乃知帝王之威严。武功自此转为文治。文景之世,
以垂拱而治天下,使经历百年战乱之苦之百姓得以修生养息,经四十余年之
生聚,国力渐盛,至武帝即位时而臻于极致。值此之时,为更有效管理偌大
一帝国,于那个时代而言,加强中央集权之管理,势在必行。是以乃有广川
董仲舒,倡儒学而谏黜百家,并杂阴阳五行之神秘主义于儒学中,而创天人
合一说,予皇权天授以理论支持。沿革近两千年并著称于史册之汉代中央集
权政治制度,至此渐次建立。

  具有中国儒家独特风格之中央集权制度,以汉、唐两代最为昌著,并著
称于史林,至今为诸多历史学家所仰慕者,或有称其为政治制度之黄金时代
者。汉、唐之中央集权,实则潜伏有皇权、相权两权并行之模式;二者并相
辖制,具有诸多颇值玩味之特点。唐末经五代之乱,赵匡胤以区区一殿前检
校兵变立国,自然惟恐自己或子孙也遭受后周孤儿寡母之同样命运,所以乃
有杯酒释兵权,相权被削弱而皇权得到增强,于是中央集权渐趋极端;到了
明时,明太祖更以胡惟庸案为借口,撤销相制,收相权于己手,自此皇权已
不受任何挟制,而以皇权为代表之中央集权,至此也到了极顶。

  汉授三公九卿,唐设三省制,至宋时仍大体沿革。所谓宰相(或宰辅,
各个时期叫法有所不同。以下我们都称之为“宰相”),“宰”之原意为“
副”,或“辅”,原指王侯祭奠祖宗天地时,负责宰牛羊这样祭品之家臣。
由此引申,所谓“宰相”,实乃指为皇帝之家臣,由皇帝所雇佣来管理天下
。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么大的家天下,
皇帝一个人是管不过来的,因此就要雇些管家来管,就是宰相。宰相是直接
向皇帝负责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皇帝据有无上之权力。汉代设立相制时,
考虑到如果不给管家们以一定之权力与自由,尤其遇到昏庸糊涂的皇帝时,
会对管理天下不利--毕竟天下乃皇帝之“家”,天下搞坏了,也就等于把
他们自己辛辛苦苦建起来的“家”搞乱了,他们还是要心疼的;比照一下有
如唐人街里的老太太,对自己房子的心疼的程度,就不难理解了。不象今天
,人民当家作主,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结果有些当官的,反而要大手大脚
不心疼了,这就叫做“仔卖爷田不心疼”--如此,便形成相对独立于皇权
之外之相权。

  单靠三公九卿,还是管不过来。因此他们还要去雇人,这些人由宰相雇
佣管理指挥,由此层层而下,便形成了官僚体系,即所谓的“政府”。以皇
帝为首之皇权集团,构成内庭;而以宰相为首之相权集团,构成相权。宰相
之任命或者撤换,由皇帝裁决,因此相权最终仍服从于皇权;但百官之考核
、任命于撤换,却由宰相裁决,而皇帝不管。因此,宰相在受皇权制约之范
围内,又具有相对独立之地位。而以内庭为基地之皇权,和以外庭为阵地之
相权,便构成了汉唐之中央集权统治中的两条相对平行之线索。

  这里可以举个例子。我们现在都以为皇帝的圣旨乃金口玉言,不得了,
说了就得办,不办就是“抗旨不尊”,死罪难免,比如乾隆让刘墉去投水自
杀那个故事,大概就妇孺皆知。其实在汉唐两代和宋的某些时期,从制度上
讲就不是这个样子。首先,正如前面所说的,外庭之官僚机构中之官员授受
迁徙等,是宰相份内的事情,皇帝基本是不能越级去管的;如果皇帝有意见
,可以下个圣旨到宰相那里,按照手续经由三公严格审核。他们若同意了,
在根据程序一级级地下发执行。在三公九卿那里,无论到谁那里不同意,可
以原样把圣旨用信封封好,盖上戳,再原样退回,不与照办。这就是宰相的
所谓“封驳权”。由此可以看到,即便是在宰相和皇帝之间,也不是绝对的
服从和被服从之关系的--当然,如果皇帝执意要办,他最末的一招,可以
把宰相换了,另外雇个听话的。比如唐太宗就老动这样的年头,很想把魏征
解雇了--可惜他惧内,所以总是没达到目的。

  还可以举个很有名的例子,是武则天亲政时的事。武则天的残忍是很有
名的,她养了两个历史上臭名昭著的酷吏周兴和来俊臣,搞得大家人人自危
。文字狱大抵即始兴于其时。但武则天不幸遇到一个极不听话的恁汉子,三
朝元老梁国公狄仁杰。有一回,武则天想依太子例分封自己的侄儿武三思,
自然先是装模作样地征询群臣的意见,大家自然唯唯诺诺。可狄仁杰却一捋
胡子就跳将出来,指责武则天说是“从来作母亲的都疼自己的亲生儿子。你
现在自己有孩子不封,却封个和你没甚么关系的异姓小儿,天下哪有这样的
道理”,搞得武则天很不高兴。这样搞了那么几次,狄仁杰就是丝毫不肯让
步。由于他是宰相,他反对,这个分封大抵就没法办,最后武则天真火了,
在堂外架了个油锅,说狄老头你同意不同意,不同意就把你烹了。没想到,
狄仁杰哈哈大笑,说你把我烹了就烹了,我说不同意就是不同意,你能怎么
着?说完转身就朝油锅跑。把个武则天唬住了,赶紧大叫“快把他拦住”-
-结果这个事情终于还是不了了之。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梁公九辩”。

  但毕竟宰相是要听皇帝的。如果老这样让两个人僵着,面子放不下,总
不是好办法--尤其如果皇帝心胸很狭窄,那么可能狄仁杰不用九辩,第一
天就给炖了吃了。汉代在设立制度时,大抵也考虑到了这一点。于是就专门
大概叫“御史台”或后来的“台谏司”之类的机构。行政上说,他们只归属
于宰相管,皇帝管不着;而且官阶通常并不高。然而他们的职责,却专参皇
帝,指责皇帝的过错等等。而且专门有规定,即无论御史大夫参了皇帝什么
,都不得杀他,因此他们拥有无上的“外交豁免权”。宰相到皇帝那里开会
时,通常就把御史之类的带在身边。遇到皇帝挑剔或者对宰相有无理要求时
,宰相不好说话,怕闹僵了,就让御史来参皇帝。这样,一来皇帝和宰相之
间避免了正面的冲突,二来即便皇帝对御史不满,他可以把旨意传给宰相,
而宰相就悄悄摸摸地把御史换了就是了,反正人有的是。通常从御史台卸任
的御史,还会被人尊敬(因为他敢参皇帝),而且宰相总也很感激他,因此
每每总是去补肥缺,而大抵不会受苦。御史台就起了协调皇权和相权之矛盾
的作用。前人之设置政治结构,真可谓煞费苦心。

  但到了宋代,由于赵宋立国不光彩,大抵就要更加的集权来坚固自己治
国之信心。有史家说这是自卑心理导致的。譬如后来之明太祖,由于自己没
读过书,就对知识分子极不客气。自己曾当过和尚,结果如果有人在奏章中
提到譬如“秃”呀什么的,那就完蛋了。清代也大抵如此,因为满清为异族
,总觉得自己在文化上低中原一头。结果就引致变态,而这两个朝代文字狱
之兴为史来罕见,统治者的自卑心理不能不说是关键的原因之一。  

  要想加强中央集权,就必须把相权之势力范围渐渐地挤。譬如原来用于
监督皇帝的御史台,到宋时却反用于监督宰相。结果他们不但不帮宰相说话
,反还成了皇帝设置在宰相身边的耳目。这就使得宰相的地位相当被动。同
时宋时曾出现了皇帝绕过宰相直接封官授爵、直接干预外庭的运作的情况。
举个例子。宋时曾出了种被时人称为“斜封官”的官职。

  就是皇帝绕过宰相,直接任命外庭官员。不过大抵那时还没有成例,因
此总还有些不好意思,皇帝发出的委任状(本来应该由宰相签发),由譬如
太监直接送交本人。这样的官由于出道不正,在那时是颇受歧视的,所以被
人讥为“斜封官”。这从一个方面也说明了,相权的渐渐丧失了。

  不过在这个时期,宰相大抵还有些权力。可以举个例子。大概是宋真宗
时,有回上一任宰相被皇帝撤职,可新宰相一时还没合适的人选,而造成相
位空缺。结果是外庭工作不能正常执行,同时皇帝有新的旨意,竟然还没法
执行下去,因为根据规定,皇帝的旨意必须要经过宰相的同意才能办理。后
来有人想出了大概是唐肃宗时曾有这么个类似的情况出现,因此就依其时例
办(我们知道,前人重的是“成例”),才算把问题勉强解决。

  到了明代,相制取消,只留六部办事,情况就更差了。皇帝在内庭设置
了个秘书处,也就是所谓的内阁,置内阁大学士;结果遇到暗弱的皇帝,内
阁大学士每每反而成了实际上的政府乃至帝国首脑,代表就是神宗时的张居
正。而内阁由于位置关系,每每又容易和宦官相勾结,从而造成宦官干政,
甚至连张居正也不能免(实际上,时人责难他的,这也是关键的一条)。如
此就极易造成政治的腐败。而清时乃异族统治,汉人除了到了清末算是真正
出了点头,还可以封爵授勋(如曾国藩、岳钟琪),至少到乾隆之时,是很
难受的。清之皇权之大,实在也到了极致。因为他不但要预防着汉人的造反
,即便是同族之人,也必要提防。因为满清立国之初,皇太极出端于八大贝
勒,八大旗主曾盟誓遗训称各旗旗主平起平坐。但到了顺帝时,却以自己掌
管八旗中之最重要之两旗而挟制其他,从而尽收八旗权力于己手。但其之有
天下,终竟全赖八旗之功,因此心里总还是发虚的。根据前述之恐惧自卑必
反增加集权之原则,这终于导致了满清之双重极权。  

  由上述亦可知,中国历史中之中央集权,自汉时起,一路下来是渐渐被
得到加强。而加强的重要标志,就是相权被渐渐的削弱、最后终至于被剥夺
。钱穆先生在谈到这里时,曾举了个很有趣的例子来说明。在汉时,三公九
卿的地位是很高的,上朝都有位置坐。到了唐时,基本来类此,尚书、中书
、门下三省首脑也很受尊重。但到了宋时,就只有站着了,甚至连开国元勋
赵普,也未能例外。不过宋时,宰相大抵还有足够之威信,至少皇帝还给他
面子。到了明时,宰相没了,当官的无论官阶多大,如果得罪了皇帝,也会
当廷受辱,如被扒下裤子打屁股,甚至立马拉下去剁了;而到了清时,就更
糟了,对皇帝还要三叩九拜,说话都不让站着说了。当官的连个人尊严都不
能保,而皇帝的威信,自然就达到极大。从这里我们也可看出自汉至清之中
央集权程度不断加深的一个明晰的线条。  

  当然,由于相权之最终还是要服从于皇权的,前面所谓的两权“分立”
,归根结底还只是一权独立,也就是皇权。因此,虽然先人在设立政治制度
时,已经尽可能想到各种不利之情况并作了对策,但由于终竟要受“家天下
”之局限,其之根本问题总无法解决。而况再好的制度,毕竟也是由人来执
行的(这几年我们拼命地在制定无数的法规法律,也是如此。法律如果被执
行,一条就是一条;如果不被执行,一万条也等于没有)。遇到圣明的皇帝
,执行起来会好一些;但如果遇到昏庸残暴或糊涂暗弱如两汉末年的皇帝的
,则一切也就都不算数了。这最终是由于“家天下”之根本不合理性所必然
决定的。因为所谓“家”天下,如果遇到贤子贤孙,可能会爱惜家里的一砖
一瓦;可如果遇到个败家子,整日吃喝嫖赌,则即便有再好的家规祖训,家
当该当还是要被当,该砸烂还是要被被砸烂的。

※注:本文为信笔所写,诸多事例只凭记忆。等以后如果有兴趣,必再查证
修补。读者但以它为介绍性读物,非严谨之史学证稿。

  CG

所有跟贴:

败家子还特多 - 笑嘻嘻 (439 bytes) 21:25:27 9/07/99 (2)
哈哈,碰到这笑嘻嘻是没法不笑 - 一老中。SR (82 bytes) 00:22:05 9/08/99 (0)
李赵是生错了地方。 - 庄之蝶 (202 bytes) 21:34:40 9/07/99 (0)
老蛮且慢---也谈中国封建社会中内阁制度 - **半瓶油 (3130 bytes) 20:08:35 9/07/99 (7)
三公和三司 - 贝勒 (509 bytes) 10:13:07 9/08/99 (5)
丞相和宰相名异实同,这点钱宾四已经论述过了。 - 蛮人 (0 bytes) 11:16:51 9/08/99 (4)
名异实同,怎么个同法? - 贝勒 (90 bytes) 13:53:28 9/08/99 (3)
请查原书。 - 蛮人 (0 bytes) 14:15:56 9/08/99 (2)
什么名字,网上有么? - 贝勒 (0 bytes) 15:57:04 9/08/99 (1)
网上你是不可能会读到真正的好东西的~ - 蛮人 (186 bytes) 18:57:14 9/08/99 (0)
是刘宝瑞的单口相声《君臣斗》 - 老剑 (0 bytes) 22:51:32 9/07/99 (0)
御史台是参奏皇帝的么? - 贝勒 (180 bytes) 19:16:44 9/07/99 (1)
是谏议大夫-- - 蛮人 (85 bytes) 19:47:50 9/07/99 (0)

老蛮且慢---也谈中国封建社会中内阁制度
送交者: **半瓶油 于 September 07, 1999 20:08:35:

回答: 中国历史中之政治制度漫谈 由 蛮人 于 September 07, 1999 15:13:10:

老蛮且慢

如果说到中国封建社会的中央权力机构构成,还是要从秦朝开始。中国自秦朝起,设立集权的
中央政府,并开创“三公”(宰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制。西汉初基本采用秦制,并在其基础
上有所改动;原来的“三公”改成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即所谓“三司”共同负责军政事
物。汉成帝时开始设尚书五人,实行“分曹办事”,开始了中央集权下的首长责任分工制。东
汉开始设尚书省,又称尚书台,中台。尚书省的出现,说明尚书权力增大,三公权力的削弱。
秦汉时代,虽然皇权有绝对权威,但三公的权力也十分显赫,几乎是制约皇权的唯一体制上的
约束。比如赵高,李斯和谋扶持胡亥上台,谋害扶苏就是“三公”谋逆的一例。还有汉高祖欲
废太子盈,立如意,就是因受到重臣反对而搁浅。后来吕雉称制时,双管齐下。不仅大封异姓
王以加强外势,同时把丞相陈平,太尉周勃削权,并任命吕产为太傅,控制中心权力机构。三
国时代,又出现董卓进京和曹操弄权,生动地写下一幕又一幕的宰相挟天子以令诸候的历史。
到了魏文帝曹丕时,为了遏制权力过大的尚书台,开始另设中书省,首席长官称为侍中。拿现
代的术语说明,中书省相当当今的总统秘书处,是皇帝的第二权力班子。后来逐渐地中书省成
了决策机构,尚书省反到成了执行机构。这种架构一直延续到南北朝。晋朝一度把中书省改成
门下省,但是职能上基本上还是皇帝的决策班子和秘书班子。

到了隋唐时期,开始形成决策,审议和执行三套马车并立式的国家体制,即分权而立的中书省,
门下省,尚书省三大体系。其首席执行官分别称为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其地位相当以后的
宰相,统挟百官。三省之下又分六部,史,户,礼,兵,刑,工。部下设司。当时的部长称为
尚书,副部长称为侍郎。三省六部的国家机构体制,从隋唐到明清虽然每个朝代有些改变,但
基本架构未变。

三省制到了唐太宗手中,废中书令,改成左,右仆射,即以后改称的左,右宰相。一方面凸显
了“总理”职能,另一方面又分权加以约制。蛮人所说的狄仁杰的例子,正说明宰相的确对皇
帝有很大的制约,要杀一个宰相并非儿戏一般简单。武则天执政初期,还出现过宰相率领百官
集体感冒“罢朝”的事件(李昭德?记不准了〕。武则天一手利用酷吏,一手倚重贤相,是她
执政的两把刀子。这是另外的话题。历史上宰相架空皇帝的事也是比比皆是,不枚胜举。

五代沿用唐制,不同的是增设枢密院,其主要职能是集中处理军机大事,同时参与内政。

北宋时代,在中书省加设政事堂,又称中书,其职能和枢密院平行,分掌内政和军事,从而有
“二院”制之说。

元代废除尚书和门下省。以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掌内政,军事和督察三权。基本上还是三
省的框架。

明洪武时代,废中书省,也就是废了宰相一职。由皇帝直接指挥六部。为了能应付繁重的政务,
明太祖仿宋代殿阁学士制,设大学士,直接成为皇帝的决策顾问,形成了大“内阁”。事实上明
代的大学士“内阁”的实权高过历代宰相。值得一提的是,自明代起,国家机构中出现督察以外
的特别机构---特务。中国最早有规模有实权的特务制度,并成为国家机构中的一部分,开始
在明代。明代的东厂,西厂,锦衣卫就是现代国民党的中统,军统,共产党的社调部,8341,中
组部的开山鼻祖。这样的机构的存在就不断造就了象汪直,戴笠,康生一类等古今大奸臣。

清代继续沿用“内阁”制。并演变成“议政五大臣会议”,五大臣取代了大学士的职能。为了保
密和处理重大军国大事,雍正开始设立“军机处”,直接向皇帝负责,处理要务,任免官员,发
布命令。大学士的大“内阁”又就名存实亡。军机处倒成了名符其实的小内阁。

另外,乾隆让刘墉去跳河是电影刘罗锅中的故事。它是据乾隆和纪晓岚君臣斗智的一段故事改编
而来。

三公和三司
送交者: 贝勒 于 September 08, 1999 10:13:07:

回答: 老蛮且慢---也谈中国封建社会中内阁制度 由 **半瓶油 于 September 07, 1999 20:08:35:

三公里是丞相,不是宰相.丞相是官名,宰相是统称,象后来的仆射,尚书,大学士之
类,仍被称为宰相.三公,三司之间不完全是11对映的,司徒就没有丞相的地位那么
高,司空和御史的职司也不尽相同.汉初仍设三公,周勃就是太尉,陈平是丞相.后来
改了三司,又改回来,一直到三国和晋时都是乱78糟.有时候三公三司同时设立,
互不统属,职司却互相交叉.晋时1度同时设有三公三司大将军大都督,号称八公并立
汉初在三公之上还有三师:太师太傅太保,后来有有少师少傅少保,地位还在三公
之上,只是没什么事,后来这些官就只作为加官恩赏用,不单设了.

败家子还特多
送交者: 笑嘻嘻 于 September 07, 1999 21:25:27:

回答: 中国历史中之政治制度漫谈 由 蛮人 于 September 07, 1999 15:13:10:

南北还出个废物李昱,等宋朝给金人抓去个画家也罢,
到明就出木匠,屠夫,嘿朱家血统最正,
最可笑是看国内拍的一系列慈僖,明明是败家晦国的一个五漏之身,
偏生要拍成个慈祥仁和的老阿太,秦一统江山,现在敢时髦
却又要加油填醋,最好笑是曾经有高离渐把秦始皇的女儿强奸
点当给荆柯报仇,嘿嘿,狗屁不是的玩意也当捣眼,到不如
到淫大先好好捣下阳萎兵提供的眼,再去捣历史。昨天还看
到关于慈僖的电视剧,中国人真是痛得快忘得更快。

借题发挥

李赵是生错了地方。
送交者: 庄之蝶 于 September 07, 1999 21:34:40:

回答: 败家子还特多 由 笑嘻嘻 于 September 07, 1999 21:25:27:

后主的词,徽宗的画都是有相当造诣的。只是确实不是当皇上的
料。
我倒是最烦那些个“雄主”。特别是雍乾,雍正这种权力狂还有
人歌功颂德;乾隆恐怕是皇帝里最没品味的一个,看看丫给画上
题的歪诗。。。









论坛文摘主页